常莹
放暑假了,工作还在持续,早上去图书馆碰到了王馆长,又提起年初曾经的邀约,希望能写一点和图书及图书馆的故事,看着馆外已是夏日炎炎,不由慨叹时光如水流,一年过大半,而我也是人生过多半,但与图书的情缘估计一世难分了。
这个事情的缘起是和王馆长聊到我的一段阅读经历,馆长听后觉得挺有意思,就说图书馆在做图情专刊,可以试着写下来,做个人的回忆也好,别人的参考也不错,与读书和成长相关,总是件好事。
回忆很长,想起来又都是零碎……
1、睁了个缝缝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但由于母亲是民办教师,父亲在高校工作,家里从来不缺书,但父母工作忙,又有三个子女,并没有刻意引导孩子们读书,我虽然整日奔跑在乡村田野,但喜欢认字,父亲倒是善于发现我这个特点,假期在家会鼓励我用毛笔抄字典,每天两张大字一张小字,并说字典是最准确的,抄了准没错。这样我在很小就认识很多字,应用基本是给不识字的外婆读妈妈糊在墙上的报纸,当然读的最多的是教师家的《光明日报》。外婆总说我娃眼睛睁开个缝缝了,我就奇怪我眼睛虽然没有二哥大,但不算小,怎么就是缝缝呢?
就这么个缝缝,我慢慢开始看书,哥哥们的连环画,有些厚度的小说,只要有兴趣的都会看。凭着单纯的热爱阅读,我在初中以前,就看了很多书,其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两本文学杂志《儿童文学》和《山西民间文学》,一本是学校给妈妈班级订阅的;另一本是我和妈妈都喜欢读的,且每期的封面都是漂亮的古代美女。杂志中的故事有记忆的不多,但里面有关风土人情和山西的各种传说的文章读着还是挺热闹的。
而要深究起来,《儿童文学》对我后来的影响很大。这本杂志当时的主编都是非常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而且后来很多成名的作家都曾在上面发过自己的作品,比如童话大王郑渊洁、我的偶像才女田晓菲,还有一些有名画家的画作,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刘文西先生画的拿着山丹丹花的陕北小姑娘和黄胄先生画的小毛驴,当时对画作虽然看不懂,但觉得很好玩。而正是在《儿童文学》的影响下,使我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经常模仿里面小故事的写法写作文,也经常被老师表扬,且越表扬越能写,越写越多,越写越长。
2、小书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对街道集市上摆满连环画的木头书架基本都有印象,我们叫这些书为“娃娃书”,即小孩爱看的。小时候,镇子上每逢2、5、8就是赶集日,赶集日对农村孩子来说最为兴奋,因为除了有好吃的,还可以看到新华书店台阶上的小书架,这个书架很简陋,是用木板钉起来的小格档,书是分类放的,尤其是成套的连环画,在每一个格档中间会拉上一根细绳子,防止书掉下来也能放更多的书,这也是那个年代的街头流动“图书摊”,父母给一两毛钱赶集,我最理想的安排就是买一个泡泡糖,坐在书摊旁边,边看书边吹泡泡。在这个小书摊上,我看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岳飞传》《铁道游击队》《艳阳天》《小花》等多部书籍,而且每次看的都舍不得离开。
印象中是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原本想去学校,妈妈说:“今天镇上唱戏,你和二哥用“架子车”拉外婆去看戏,我给你们报名”。听妈妈说后我很高兴,心想又可以去看半天娃娃书了!二哥从小身体不好,娘和外婆都心疼他的体力,让我跟上推车。到了镇上,我给外婆说,我不想看戏,想去看娃娃书,外婆说好好的戏不看,看啥书哩,你家那么多,回去看。并且还用美食利诱我,说乖乖看戏,看完给买水煎包子、豆腐脑。二哥也威胁我,你敢去回家我就告诉咱妈。迫于多重压力,我只好陪外婆看戏,台上咿咿呀呀的我也看不明白,只记得那个女的唱着唱着忽然从地上抓起一把白灰扬洒到那个男的脸上,好像是打起来了,我这下来兴趣了,問外婆他们干啥哩,外婆说,看完回去给你说。这样,在吃完水煎包子、豆腐脑后,我和二哥拉着外婆回家,路上,外婆给我们说,这戏叫《五典坡》,是王宝钏的故事,等了薛平贵十八年,薛平贵回来还装认不得……,王宝钏可怜的把寒窑边上的荠荠菜都挖完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打得好。可是,我的娃娃书没看成呀!在那个年代,小书架是我心中最有光亮的地方,比看戏有意思多了。
3、大学的图书馆
因父亲在大学工作,每年会有寒暑假,如果家里农活不忙,会带我去单位住几天,在城市里,我没有同龄人一块玩,父亲也会有事情忙,知道我喜欢看书,就把我送到图书馆,记得第一次去图书馆,我被巨大的书架震撼了,好高呀,这里的书真多!
假期的图书馆几乎没有学生,只有值班人员。在父亲的交代下我被允许随便看,可是书很多我也看不懂,就不停地在书架上找,最后直到看见一个架子上的很多画报,翻开一本有一张图片吸引了我,是一个大大的圈,有一个戴着毡帽的人在里面,旁边写着啊Q正传,那时我还不认识Q,觉得好玩,就蹲在书架旁边翻看,我长大后看鲁迅作品,总能想起来那个暑假的清晨,一个小丫头,蹲在大学的图书馆,翻开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那时阿Q的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了我的记忆里,当我能完整阅读时,我开始对阿Q极度厌恶,觉得他是个不务正业的混混,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害怕比自己厉害的人……。后来步入社会且经历一些事情后,再回头看阿Q,感叹自己何尝不阿Q呢?再后来,每每揽镜自顾,深呼吸,有什么了不起,明天说不定会好些呢……,这时,我能深深地感悟到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的悲悯之心在旧中国昏暗的灯光下写下的这个形象,虽然照出了国民的劣根性,但也足以慰苍生,当然也是呐喊之声,他写的不是未庄的农民,是我们自己,光阴中的一辈又一辈。
在图书馆,我看了很多画报杂志,开阔了眼界。离别之际,一位图书馆老师向父亲说:“您闺女真不错,爱看书,咱们图书馆有些旧书,孩子爱看可以让拿回去”。听到这话后我非常高兴,但从小家教不能多吃多拿,最后只拿了一本《中国通史》,回家后没有看懂,长大后才知道作者是范文澜先生,同时这也是本学历史的入门书,我对历史知识的启蒙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记得小时候,站在村口的官路壕边,我会想这里曾经走过哪些古人呢?他们是进京赶考功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是举着火把行军,去烧杀掠夺改朝换代,但其中肯定有谁被范先生写到书里了吧。
4、引路人
我的高中是泾干中学,属于县里最好的学校,每年都有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我父母希望我也能够高考得中,而我高兴的却是住校可以自由看小说了。去学校报到后得知有图书馆,就赶紧办了借书证,一有空闲就去借书看。记得当时管理图书馆的是一位胖胖的中年男老师,戴着圆圆的眼镜,南方口音,说话声音轻轻的,与我以前见的老师都不一样,更巧的是他给我们代劳动课,课堂上专注听课的学生很少,但王老师讲的很认真,偶尔还自己做教具演示。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大多数都想跳出农门,很重视语数外理化的学习,对劳动课不大重视,教学效果也不好。后来又听人说王老师是下放到我们这里的、很有学问、受过刺激等等。
一天,我又去图书馆借书,填好借书单后,王老师招手让我进去,进门招呼我坐下后,他说:“我注意你一段时间了,经常来这里借书,我也把你借的书看了一下,你没有章法,乱看,是不是?你看,这本书就不适合你看。”接着又说:“书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你现在已经到高中阶段了,不能没有目的地阅读了,比如你們英语第一课讲卡尔·马克思,你就要了解马克思的背景,借阅相关书籍对此知识进行延伸学习,这会对你有非常好的帮助。还有在读外国文学时,先看看古希腊神话,小说可以看看《悲惨世界》《简爱》。另外,你可以去办一张县图书馆的借书证,先看看咱们的县志和生活的地方,再看看柳青先生的《创业史》,后面有机会我们还可以再聊”。我当时脑子感觉很懵,自责自己多年的阅读好像没有意义。后来回想王老师的建议也不错,不妨试试。
当我翻开我们的县志,好像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生活了十几年的冉孟村,开始于冉姓和孟姓两大家族,而今冉姓没了,孟姓还在;我们的永乐镇最早叫月落镇,因是逢月落为集日,还有我们旁边崇文塔的来历等等,我好像看到了很多古老的秘密,知道了很多被遗忘的过往。后来在大学读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时,了解到作者也是先看了县志,看到了生民百态,萌生感悟,书中大儒朱先生也组织编修县志。另外书中写的白、鹿两家,也许就是我们冉、孟两家……,猛然觉得我在冥冥中竟然和著名作家有了一丝丝契合,而这契合来源于王老师。
现在回想,王老师对我最直接的影响是让我的功课成绩有了大步提升,他建议的延伸阅读学习方法也让我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深了记忆的同时融通了知识,这对当年没有课外辅导、没有教辅资料的文科生的帮助是多么珍贵呀!
高中阶段,由于学习紧张,阅读量并不大,但我还是看了王老师推荐的部分书目。后来,王老师的孩子考入了清华大学,别的同学都很吃惊,而我一点都不惊奇,觉得一定会的,王老师家是女孩,名澜涛。在我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填上了西北大学图书馆专业,我想做像王老师一样的人,看见热爱读书的人,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如果能改变一个人的前进方向或者生活的模样,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可惜的是,我的成绩最后只能上普通学校的会计专业,这也成了我一生的遗憾。
我们常常把老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灵魂,谈何容易,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两个能在关键节点上点醒懵懂的自己的引路人,足矣!我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心存感恩。有时候我也想,如果当年我没有考上大学,现在也许在泾阳县的某个村子里,和大多的同龄人差不多,唯一不同的也许就是我知道月落镇,但就是这一点点知识的光亮,我也会乐意去给孩子们分享,也许会让哪个孩子起了好奇心,热爱并勇敢去探索读书,我想,我一定会去做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文明至此,书籍浩如烟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山的向导,渡海的船夫,就是这些默默奉献的爱书人,我现在也经常去学校的图书馆,借专业书,也借小说,每次走到书架中间,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曾经蹲在书架旁边的小女孩;伸手拿书时,我会看到王老师和善的面容,听到他轻轻的南方口音“合适吗,再看看”,我近些年也尝试和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编写教材,在敲出一个个文字时,我也会想,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定要认真,要用心,要把自己的专业所得写出来,如果还能对别人有所帮助,那我也就没有辜负自己所受的恩惠,记得在第一本教材出版时,主编让写推荐语,我说了几句,“我是一名会计,有幸参与这个光明的事情……,希望我们的书可以帮助到需要的人,愿我们能永葆初心,理想照耀,光明前行”。读书,始终是寻找光明的过程,愿智慧之光,普照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