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晨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BBC纪录片《中式学校》中5位中国教师在英国实施中式教育时遇到的中英文化冲突与跨文化适应过程,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并对中英跨文化教学提出相应建议,为中英跨文化交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所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视频分析法,文献阅读法,对比研究法等。
关键词:中英文化冲突;对汉语教师教学的启示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强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中国学生连续两年在 PISA 测试中的优异表现引起了西方的极大震惊和关注。BBC 记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就是中英教育交流的一次大胆试验,其目的是考察中国教育,借鉴中国经验,以帮助提升英国学生的水平。在这部跨文化交流的教育纪录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英教育模式的不同,还看到了中英两国教育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本文旨在描写中西教师文化的冲突表现并分析引起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为中英跨文化交际以及中英跨文化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高语境与低语境的文化冲突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从人们进行沟通的方式上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区分。他提出了高语境与低语境的概念。高语境文化指大部分信息都是由与环境语言,非语言信号或其它方式传递较少,用直接而明确的语言来传递,高语境的沟通文化强调在很多情况下沟通的情景,信息和意义的交换不是由说话者所说的语句和内容来决定的①,而是由说话者表达的方式,手势,语调,语速等情境性的因素来决定的。而低语境文化是指大部分信息都是由明确的语言来传递,对环境的依赖比较少,沟通的方式是比较直接的,明确的。中国是属于高语境文化,李老师用严肃的眼神去看着班上的英国学生时,同学们并不在意。但他们的教导主任一脸严肃地看着他们的时候,他们都显得十分规矩。李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教导主任在的时候你们都很规矩,为什么他一走你们就开始闹腾了。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我们怕他,但是我们不怕你。但除了害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导主任找学生们谈话时不仅显得也严肃,而且还具体的表达了他的诉求。他很认真地向学生们交代了他出现在教室的原因,希望学生们怎样去做,不那样去做会有怎样的后果,同学们也明白教导主任的要求是什么。在中国,老师们在面对课堂上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只要一脸严肃地看着他,不用多说什么他就会收敛,而面对一群生活在低语境社会的英国学生,中国老师严肃的表情对他们来讲并没有什么效果。
二、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际的手段不仅有语言,还有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比如说体态与身体接触,目光接触,空间,距离,时间等。非语言交际,它其实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一个无效的眼神
在自习课上,李老师一脸严肃地盯着全班同学,但是教室里面依然很吵,很多同学都在讲话聊天。李老师走到一个正在和同桌讲话的同学身边对他说:“在我教课的时候,如果我用这种眼神看他们(做出很严肃的表情),他们就会听我的话,但是你们不会。”在中国课堂上,老师习惯用眼神去控制课堂。大多数学生害怕面对教师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威严,看到老师严厉的目光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对。然而对于英国学生来讲仅仅是严厉地看着他们是不够的,还必须告诉明确地提醒他们才行。福克斯认为,英国人相对与其他民族而言,他们更加在意“严肃”与“肃穆”、“真诚”与“过分认真”的区别。她说:“严肃是可以被接受的,而肃穆是被禁止的;真诚是被允许的,而过分认真是被禁止的。”②在中式学校里,中国老师想要掌控课堂主要是靠严厉的纪律,严厉不起作用时就试着变得更加严厉,然而对于英国学生来讲老师们越是严厉,他们越是想要去触碰老师们的底线,一方面是学生都具有的逆反心理,而另一方面是中国老师们的“一本正经”与以“幽默”闻名的英国人显得格格不入。
2.服饰
在纪录片的开头,学生们将自己的外套换成中式田径服,50名英国学生穿着一样的衣服坐在教室里或者在校园活动,这与其他英国学生形成鲜明对比。服饰的作用之一就是说服作用。同时也与场合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学校认为学生穿统一的服装可以让他们认清自己学生的身份,化强集体主义意识。所以只要是在学校,大家就可以看到统一的校服。西方学校并不强制学生穿统一的服装,这其实是受到了个体主义的影响。
3.环境
课堂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具有人与环境之间互动的性质,教师需要关注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物理环境也就是教师环境。因为纪录片主要是要能在英国开展中式教育,所以说嗯,采用了50人为一班的大班授课的模式,教室和座位往往是固定的,这就使得学生之间比较熟悉,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合作精神,但是师生互动比较少,也限制了学生与其他班级学生的交流。而英国课程都为小班授课,教师内桌椅摆放比较随意,学生教室不固定,这方便了小组活动师生互动。
4.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文化的反映,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念,影响着人们对时间的利用方式。对准时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不准时现象的容忍差异,是比较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误解和摩擦的一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单时制的国家,单时制文化的人十分看重准时,他们往往严格遵守时间安排,对不准时现象的包容度较低。但是对于多时制文化的人来说,迟到是一种家常便饭的现象,他们对于不准时的容忍度是比较高的,比如说像英国。中国人比较守时,特别是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按时到教室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中国的学生为了能准时到教室想出了各种办法。但是英国的学生显然不这样做,迟到是最常见的事,在纪录片中,中国老师无数次为学生迟到进教室而头疼,虽然想出了各种办法,但对于油盐不进的英国学生而言起不到任何作用。
三、《中式教育》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启示
(一)对于教师自身而言
教师要了解所到国家的一些文化习俗,理解与适应目的地文化,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教师应该去提高文化敏感度的训练,需要在悬置自己既有的文化身份基础之上去积极理解领悟和思考,把握学生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话语表达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并对这些差异与理智的思考判断。国际汉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跨文化共感性,在跨文化课堂上能够体会到学生情绪的波动,并找出根源,进而解决文化冲突。
《中式教育》中,中国老师要坚持在英国实行中国的教育方法,但是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我們应该时刻监控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表达观点时也要倾听并了解学生的看法,不要出现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对汉教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师信念,但是在跨文化的工作环境下,中国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在遇到不同的教学理念时,能够准确的分析出合理和不合理的部分,并能够因时因地的确立正确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与合作教师出现分歧时具备交流的底气,确保自己的话语权。
(二)对目的地国家的学生而言
教师首先要想想方设法的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其次,多让他们体验中国的文化,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够获得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教师在鼓励学生时,应多使用明显的语言和动作,让学生清楚的感受到表扬。同时,在表扬时教师要给出具体的表扬建议,告诉他们受表扬的原因是什么,使他们能够再现和巩固自己的正确做法。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多采用积极正面的评价表扬,而不是采用批评责备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2]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注释:
①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 99 页
②凯特·福克斯:《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第 35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