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梅
摘要: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为迎合人们的应用需求,本文在概述智能化变电站的基础上,对智能化变电站建设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对智能化变电站建设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建设;融合;发展;新模式
1智能化变电站
智能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标准和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在此基础上实现变电站运行操作自动化、变电站信息共享化、变电站分区统一管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现智能化电网调度和控制的基础单元。智能化变电站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其是可根據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2智能化变电站建设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意义
2.1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智能化变电站不仅需要满足电能质量需求,而且需要满足用户利用电能的基本需求,即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融合新模式的智能变电站相比于早期的变电站不仅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而且具备较强的自我恢复、自我诊断能力。由于具备上述技能,变电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供电故障问题,也能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快速诊断及处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故障的事实影响,提升了电网高质量运行效率。比如说,保护装置组网跳闸方式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就能够有效提升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目前部分地区尝试采用直采直跳新模式。对于这一模式来说,基础运营主要依靠光纤引导,通过光纤能将保护装置的出口引入终端当中,进而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应用。可以提升数据采样和跳闸传输的数据安全性。况且,该办法主要运用点对点传输方式,所以即使出现网络故障情况,也不会影响到保护装置的跳闸出口。另外,点对点的传输模式,能够克服延时误动和闭锁现象。但是,这一模式仍然受到一些电网技术约束。比如说,该模式对于保护装置的硬件设备要求非常高,为了满足这一条件增加了现场施工的隐形工作量。况且,相比于传统模式来说,点对点的传输方式需要更多的光缆接线,除了会增加现场工人的工作量之外,还会影响数据传输的稳定性。由此观之,新模式的融入并不是在方方面面都能够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
2.2低碳环保
就智能型变电站的建设方案来讲,通过分析新型光纤电缆的优势,发现其不仅能够替代早期的通信电缆,克服信息传输能力不足的缺陷,而且降低了通信电缆的应用数量,进一步简化了设计图纸,从根本上减少了安装调试工作量。与此同时,数字量输入与输出模块的合理应用,进一步调整了整个系统当中的硬件结构,创设了电子式传感器的合理化运用路径。而电子式传感器的大面积应用,不仅打破了早期传感器的应用弊端,而且有效增强了数据观测的可控性。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一项目的改善和设备的取代,都降低了原始耗能数值,提升了能源之间的转化效率,减少了基础建设与系统运行的投入成本。当然,就目前的技术来说,还不能算是非常完美,某种程度上还是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相比于早期的变电站来说,其不良影响的程度大有改善。
2.3交互性良好
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即过渡型、实用型、理想型。首先,从过渡型的角度看,智能化变电站的站控层和间隔层已经实现智能化,而过程层仍然采用常规电磁型互感器。这一模式的优点是信息和通信符合最新的国际标准,既能实现信息与数据的共享,又具备良好的交互操作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二次电缆。另外,该模式还能通过网络实现部分传统的保护与控制职能,且二次设备兼具传统优势和现代技能,实践性极强,特别适合正在改造或者仍然延用老式设备的变电站。不过,这一模式下的第三层并未实现模拟化及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其次,从实用型的角度看,智能化变电站主要运用了电子式互感器,站控层与间隔层实现了全部智能化,过程层也实现了基本智能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过程层的海洋数据能满足实时共享需求,节省电缆的利用量,并简化二次接线工程。不过,过程层里面的一次设备并未到达智能化标准,说明当前国内应用电子互感器的技术并不成熟,且该技术的普及成本较高,大规模的建设与利用压力较大。最后,从理想型的角度看,变电站里面的三层都实现了智能化发展目标,而且是完全智能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测量、监视、控制的高度智能化,不仅彻底克服了二次电缆接线的复杂难题,而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智能化发展的成本投入,还进一步提高了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总而言之,智能化的变电站相比于早期的变电站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它可以满足信息的采集与分析需求,可以将数据信息精确无误的回馈给电网,可以与上级系统始终保持灵活的互动关系,还可以为整个电网系统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保障。
3智能化变电站建设发展趋势
3.1智能化的检修管理
若想实现高度的智能化,必须充分了解并分析现有的检测压板,并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设备保护和检修功能。当装置出现缺陷或者需要进一步校对时,可以合理利用相关的辅助设备或硬件,快速激活自动控制或检修体系以及数据计算等功能。与此同时,搜集故障数据,并将信息发送至保护模块,进一步激活保护设备,促使其快速布置保护任务或防护任务,尽量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设备管理、保护条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人工作业的任务量,而且能够减少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准率。
3.2智能化、标准化、模块化的设备
智能变电站的未来首选发展方向就是设备高度智能化、标准化、模块化。通过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新设备在少量功能代码的前提下,当实现自动配置甚至适调保护功能。通过进一步提高二次设备接口标准化、功能模块化程度,不仅能够实现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随意互换,而且能够直接更换相关设备的插件,有助于全面简化变电站的设计与基础建设工作,有助于全面提升相关设备的管理效率与利用效率。
3.3微型化、配置层级化的保护装置
如今受设备包括保护装置已经实现了轻微化与单片机化,可以直接安装在智能型一次设备预留的接口上面,不仅能够减少应用设备的数量和占用面积,而且能够减少二次回路当中的多余线路,进而减少路内故障以及故障产生次数,进一步完善保护层的基础配置。总体上看,保护装置的升级有助于形成区域及广域保护网,有助于形成第一道电网防线、第二道电网防线与第三道电网防线之间的稳定交流条件,有助于形成更严密的电网安全环境。
3.4统一化的通信网络
站内通信网络有望在新的模式之下快速形成统一运作方式,即形成简化的网状结构。在这样的条件下,不需要进一步区分过程层与站控层,就能够快速实现层内、域内的保护任务,进而获取统一的数据。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传输延时或多层传递耗时现象,而且能够避免其他环节的故障问题,还能够降低二次故障的出现率。
4结束语
为改变传统变电站建设观念,需要积极融合新的发展理念和新模式,以此从根本上提高国内变电站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曲中直,周扬,韩思玮.智能变电站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6):132-133.
[2]侯炳涛,王经,冯卫霞.智能化变电站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管理[J].通讯世界,2017,0(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