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逐渐改变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加之青年大学生自身特点给网络舆论的引导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分析当前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舆论的困境,探讨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的对策,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理性参与网络舆论。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模式,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的信息数据庞大、覆盖面广、开放性强等特点,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信息的传播造成极大的不确定性。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造成多元价值激烈碰撞,各种错误腐朽的思想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带来极大冲击。因此,做好青年大学生舆论引导工作,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困境
(一)网络舆论的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受到威胁
网络舆论的多元化是指“网络社会”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无边界和即时交互等特性,使网络舆论在价值传递、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多元化、非主流的特点。新时期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战场,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倚靠力量,一些消极思想文化及各种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等都在我国网络空间内大肆传播,极大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打着“自由”的幌子极力输出网络空间乃“全球公域”的概念,实则是新时代的“网络霸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是在开展新一轮的殖民主义——“网络殖民主义”。此外,网络还是各种社会思潮交锋的前沿阵地,各类不良社会思潮,极大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开始变得难以掌握。
(二)网络舆论的隐蔽性,舆论的可控管理难度加大
网络舆论的隐蔽性是指在网络虚拟空间内,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相关法律体制机制的有效监督,使社交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肆意發泄情绪的空间。我国互联网技术虽发展迅速,但相关法律监管制度并不十分完善,包括网上信息的发布、审查、监管等制度建设尚在起步阶段。[1]一些不法分子公然将网络视为“法外之地”,利用法律监管的漏洞衍生出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也正是由于我国网络监督等相关法律的缺失,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中可以不受身份、地位的限制,自由发表言论,导致了他们弱化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遗忘了自己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出现非理性、过激化表达看法等破坏网络空间秩序的行为,造成网络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
二、新时期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一)加强主旋律教育,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最为激烈,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因此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发展,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保持正确的政治站位。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要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舆论阵地的指导地位,发挥先进思想与文化的指导作用,通过提升对党方针政策的认知认同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打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改善网络舆论环境。通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面临学业、就业等现实问题,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挫折以及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对生活的不满与愤懑使他们失去正确的思考与判断,选择网络渠道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而网络上海量的负面信息也必将再次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因此,在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在参与网络舆论的讨论过程中,要增强网络道德建设,自觉树立责任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针对网络空间内各种敏感话题或社会热点问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判断是非,时刻谨慎西方国家通过文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的图谋,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网络空间内的不同观点看法,自觉遵守网络空间秩序,合理表达看法。其次是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秩序,增强责任意识,文明上网,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不盲目跟风,对未经权威部门证实的信息,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消息。
(三)创新教育引导手段,建立健全高校舆论引导体制机制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强国一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引导、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应及时建立一支专业的队伍,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良性发展。高校对待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首先应尊重大学生的平等地位,畅通网络舆论的参与途径,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创新引导手段,借助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形式,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主流舆论引领网络舆论,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群体的需要。不能单纯采取冷处理方式抑制其舆论表达,要让青年大学生在接受舆论引导时受到尊重。其次,要建立一支由思想教育工作者及优秀学生工作干部组成的舆论引导队伍,当网络舆论事件发生时,要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并及时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支持学生围绕舆论事件进行理性辩论,了解学生的动态与心理,争取最先取得引导的话语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论引导的最佳作用。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在面临网络舆论时理性思考。通过加强沟通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积极为学生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途径或平台,尽量减少学生通过网络发泄负面情绪的行为。最后,各大高校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德方式,线上通过大数据等最新的网络核心技术建立一套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舆论监控管理系统。分析当下大学生群体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待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演变采取实时监测,实时分析,及时快速做出反应,线下可以用讲座宣传等形式向学生强调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制度,双管齐下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键时期,互联网成为国家间不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只有及时分析、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才能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理性参与网络舆论,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优质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牛慧丽,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1997年5月,硕士研究生,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