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总结70多年的经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自身能力应在建强队伍、优化党组织设置等方面着力。提升党组织组织群众的能力应紧紧扭住“利益”这一牛鼻子。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基本经验
组织力是组织建设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从历史纵向角度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变迁过程,进而总结其一般性的规律,能够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提供经验借鉴。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界定
组织力,一般而言,它是指一组织内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合力,即组织的整体力或系统力。依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指乡镇党的委员会和村党组织,包括基层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有效组织自身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把农村党员、干部有效组织起来进而形成的强大的组织整体力。组织群众的能力,则主要体现为把农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历史变迁
(一)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恢复中提升
1951年至1953年的整党期间,农村中的基层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基层组织覆盖面不断延伸。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加强农村党支部的民主制度建设等措施使党员的质量得到较大程度提高【1】。同时,我们党紧密围绕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和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两项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取得了农民的信任和依赖。
(二)人民公社化到人民公社体制解体:曲折中仍有所进步
人民公社化体制下,“一大二公”一定程度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进而影响到了农民的组织向心力。然后,在挫折的同时,我们党在提升组织力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适应形势变化,调整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的组织设置,要求人民公社的党组织必须健全请示报告制度、农村党支部必须建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制度等。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到农村税费改革前:一段时期的提升后下降
提升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提升自身组织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调整和改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建立健全农村党建责任制等制度,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等措施。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呈现出下降趋势。原因大致分为两点。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农民对党组织的依附减少。二是农民税赋负担较重。
(四)农村税费改革至今:在创新中不断突破
1、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定位。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2017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把组织力提出来。2018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增加了“乡村治理”一章,对这一职能进行专章规定【2】。
2、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平台和载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载体。比如山东等地探索出了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做法,解决了党组织服务农民没有抓手的问题。
3、创新领导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的管理方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出现了队伍不稳、活力不足、能力不强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多地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实行了农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调动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此外,我们党还采取调整选配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农村基层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等方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基本经验
历史梳理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围绕农村发展来进行自身组织力的提升,并通过自身组织力提升反过来促进农村发展。这是一条基本指针和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党组织自身组织力提升的基本着力点
1、建强队伍,激活人这个关键要素。回顾70多年的历史,重视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党组织骨干队伍建设,是一个基本不变的主线。在其中,对村党支部书记这一“班长”“火车头”的建设更为重要。
2、优化党组织设置,提升党组织的组织结构力。调整和改进农村中的党的基层组织设置,贯穿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每一个特征性阶段。在历史发展中,我们党总结出了党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有利于發展生产力,有利于加强党的工作。这一原则对当前乃至今后都有较普遍的适用性。
3、抓住制度这一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这一因素。70多年来,从强调不断加强农村党支部民主制度建设,到提出必须健全请示报告制度,到建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制度、建立联系群众的制度、建立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制度,再到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再到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在不断加强。这一过程,制度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那句话: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二)党组织组织群众能力提升的基本着力点
历史表明,利益是一切政治行为的逻辑起点,能否真正代表并切实维护、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是政党有效组织群众的根本条件。所以,提升党组织组织群众的能力应紧紧扭住“利益”这一牛鼻子,在制定正确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科学合理界定职能定位、创新载体、完善制度机制上着力。
1、围绕党的奋斗目标科学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历史表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建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这给我们党的启示就是充分发挥整合利益、表达利益的政党基本功能,制定出充分反映民意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不仅是凝聚党的关键,还是凝聚群众的关键。
2、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正确定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目标。1994 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好领导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书记、培养锻炼一支好队伍、选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完善一个好经营体制、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五项任务: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这些都是基于不同的形势、任务对基层党组织的职能的合理定位。
3、创新服务载体。有了服务理念后,如何适应农村形势找到服务农民的有效载体更为关键。从历史上看,农业税取消后,多数村“两委”仅仅在计划生育、黄河水费征收等工作上与群众打交道,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手段不多,有效载体和平台缺乏。而且,多数村集体没钱办事。由此,没有载体和资金为群众办事,使不少党支部逐步边缘化。正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国各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了多个服务群众的载体,搭建起了基层党组织帮民致富、为民服务的桥梁,大大提升了党支部的组织力。
参考文献:
【1】张明楚.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页。
【2】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EB/OL]. 共产党员网,2019-01-11。
作者简介:
李荣梅(1981-),女(汉),山东禹城人,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