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流媒体新冠肺炎报道隐喻考察

2021-12-06 23:34谷丽娜卢卫中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隐喻

谷丽娜 卢卫中

摘要:隐喻具有建构新事实的作用,进而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原有的概念系统和行动方式。本文借助语料库工具AntConc3.2.2软件与MIP隐喻识别系统,对美国两大主流新闻媒体《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与新冠肺炎疫情直接相关的419篇新闻报道进行隐喻类型识别与分析。研究表明:美媒新冠肺炎报道利用战争类隐喻和破坏类隐喻来建立受害者身份,激活了受众的被动、排斥等负面情感;其中的虚构动作类隐喻易增加受众的未知恐惧,从而造成社会恐慌;而自然灾害类隐喻则会引发受众基于实际经验的创伤联想。从美媒隐喻建构下的新冠肺炎报道与失控的美国疫情社会现实中,可以看出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民众对事实的认知和应对行为。

关键词:美国主流媒体;新冠肺炎报道;隐喻

一、引言

截至2020年11月26日,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135万例,死亡人数超过25.1万,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美国被誉为全球医疗卫生水平最高的国家,却意外成为全球疫情的“震中”。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导致美国疫情失控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例如,宋国友指出,党派斗争导致政府应对疫情的效率降低,撕裂社会抗疫共识,带来应对疫情的局部政治失灵[1](21)。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课题组研究报道称,新冠疫情给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实体经济停摆,金融市场暴跌,19世纪中期以来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戛然而止,因而匆忙重启经济,加大了疫情防控难度[2](28)。此外,意识形态也是颇为关键的导致因素。新闻媒体报道则是挖掘其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渠道之一。

媒体作为统治阶级所构建的一种符号和标签,首要任务并非为了准确表达社会生活原貌,而是维护现存的阶级统治[3](20)。媒体在美国社会制造民意、赢得民意中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并能够倍增意识操纵的效果,提高意识操纵的效度。

隐喻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在喻體射向本体的时候,目标认知域中需要被说话者凸显的信息被源域凸显,而不希望被凸显的信息则会被遮蔽。由于隐喻的“不可证伪”性,隐喻在媒体话语中就成了巧妙地、不露声色的传达意识形态、偏见、刻板印象的最佳工具[5](84)。鉴于此,本文自建小型语料库,试图从隐喻视角出发,分析美媒新冠肺炎报道的隐喻类型及建构过程,挖掘隐喻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情感。

二、隐喻理论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人们“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或是“以一种经验来部分建构另一种经验”[6](5)。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

就其功能而言,Lakoff指出,“隐喻具有系统性,能使我们能通过彼概念来理解此概念的一个方面,但这一系统性也必然会隐藏此概念的其他方面,让我们聚焦于某一概念的某一方面。[6](19)”隐喻会使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突显喻体的某些特征将自己的意识形态灌输给读者,增加其感染力,实现隐喻的劝说意图。

三、研究设计

(一)语料收集

笔者从美国两大主流新闻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中共搜集到2月至5月与新冠肺炎疫情直接相关的报道419篇,自建语料库,共计149526词。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方法,即借助语料库检索和统计工具,以分析大量真实的语言数据为基础,对表层语言隐喻进行描写,总结其规律和模式。利用MIP①对语料中的隐喻表达进行识别和归纳,借助AntConc3.2.2软件对隐喻性词语进行统计,确立隐喻的类型、词目、词形②、频率。

四、结果与讨论

(一)隐喻类型及分布情况

根据MIP隐喻识别系统及人工识别发现,美媒疫情报道中使用的隐喻含五类:战争类隐喻、破坏类隐喻、虚构动作类隐喻、自然灾害类隐喻、故事类隐喻。它们的出现频次占比分别为39.8%、22.7%、19.4%、17.8%、0.3%。其中战争隐喻占了最大比重,紧接着是破坏类隐喻与虚构动作类隐喻。战争类隐喻、破坏类隐喻、虚构动作类隐喻占主导,共鸣值高,对语篇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mLFR值偏高,说明其隐喻使用常规,在构建意识形态方面作用较突出。除此之外,自然灾害类隐喻、故事类隐喻词目数/词形数少,mLFR值偏低,说明其隐喻使用较新奇。

(二)隐喻建构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这种映射涉及源点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认知的特点决定在隐喻映射过程中一般是从具体概念映射到抽象概念。概念域之间的互动创造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使得两个本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7](52)。

1.战争类隐喻

美国政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几乎都涉及战争类隐喻。同样,战争类隐喻在新冠疫情报道中也占主导地位,重点突出新冠肺炎对美国经济和人力的损害。例如:

(1)COVID-19 Threatens to Double Number of People Facing Severe Hunger.

(2)Nurses in front of the White House read the names of colleagues killed by the coronavirus.

(3)The agency has warned that not doing so could hamper efforts to contain the virus.

(4)The President said he would be signing the order “in light of the attack from the invisible enemy, as well as the need to protect the jobs of our GREAT American Citizens.”

战争图式包括攻击方、受害方、暴力,当然也包括普通平民,即便他们并未参与战争。美媒对图式结构中的攻击方、暴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类比映射。如例1-4所示,新冠肺炎作为主语,“threaten”(威胁)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命,甚至“kill”(杀死)民众,恰似“invisible enemy”(无形的敌人)“attack”(攻击)美国,如若不采取措施,将很难“contain”(控制)。由表1可知,“新冠肺炎”作主语的频次为147次,占比55.5%:而作宾语的频次为118,占比44.5%。战争隐喻建构下的“病毒”作为“攻击者”的频次大于作为“被攻击者”的频次,因此整体上处于主动状态,相应地,美国则处于被动状态。二者虽然总体上势均力敌,但对于“美国”来说,“病毒”占尽上风,仍然是敌强我弱。由此,美媒运用主导性的战争类隐喻构建的含义为:新冠肺炎是攻击者,相应地,美国则是无辜的受害者。

2.破坏类隐喻

破坏类隐喻的使用频次仅次于战争类隐喻,两类隐喻交互使用,共同构建“新冠肺炎是攻击方、破坏者”的特定含义。例如:

(5)Coronavirus could disrupt renewable energy sector.

(6)The epidemic ravaging northern Italy can be traced to an outbreak at a car parts manufacturer in Germany.

(7)Washington has been hit hardest by the 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8)Coronavirus continues to unsettle the Middle East.

“破坏”一词属于我们常规理解的、身体的、社会的经验概念。美媒报道利用这一概念为始源域,投射到新冠肺炎这一目标域,通过破坏图式对新冠肺炎进行概念化。如例5-8所示,新冠肺炎“disrupt”(破坏)能源、经济、“hit”(打击)各区域,“ravage”(毁灭)意大利北部,使中东地区“unsettle”(动荡不安)等。从语义倾向来看,上述高频破坏类隐喻词汇都是表达恶意、毁灭概念的词汇,由此构建“新冠肺炎是破坏者,而美国处于被破坏、被侵袭”的隐喻场景。

3.虚构动作类隐喻

虚构动作类隐喻以身体的经验表征抽象且难以描述的行为,以人类一系列动作作为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病毒”上。虚构出“新冠病毒”的一系列动作,将其概念化为具有生命特征及功能行为的生命体。

(9)The WHO currently has for influenza vaccines should a flu virus evolve into a pandemic.

(10)The poll also found 51 percent of adults believe a resurgence in covid-19 cases is “very likely” if the economy reopens now.

(11)U.S. markets poised to extend losing streak as coronavirus grips global economy.

(12)The open-borders spirit of this continent might change as countries grapple with the scale and risks of the disease.

如例9-12所示,“新冠肺炎”可“evolve”(進化)为瘟疫;如果将美国经济放开,有可能“resurgence”(再次猖獗)。美国市场因为新冠肺炎“grip”(扼住)全球经济命脉,已做好连败的准备。所有国家在与新冠“grapple”(搏斗),美国的边界开放精神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美国媒体将一系列带有攻击性与未知性的虚构动作映射到目标域“新冠肺炎”上,赋予其非理性的生命体特征,加深了民众的恐惧和负面情绪。

4.自然灾害类隐喻

美媒以美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洪水、海啸、地震以及由其造成的山火为始源域,投射到由人为原因导致的新冠肺炎这一目标域。例如:

(13)The uptick is increasing fears of a second wave of infection that could again push the country into a state of near-total lockdown.

(14)District’s fire, police departments preparing for potential surge of Coronavirus cases in their ranks.

(15)The base has been a quarantine site for evacuees from the Coronavirus epicenter in Wuhan, China.

(16)A new oil war sparked by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sent prices plummeting.

如例13-16所示,美媒將自然力概念,如“wave”(海浪)、“surge”(巨涌)、“epicenter”(地震中心)和“spark”(火花)与新冠肺炎进行类比。由此,自然力概念作为源域映射到新冠肺炎这一目标域,导致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情绪也映射到隐喻所表征的事物上。这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人为原因形成的破坏。但新冠肺炎是一场人为原因导致的灾害,因此,自然灾害类隐喻夸大了新冠肺炎的破坏力,无疑使原本的创伤联想雪上加霜,加深民众的恐惧,激发更为被动的应对措施。

(三)隐喻功能分析

隐喻在新闻媒体报道语篇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播者可以通过凸显隐喻的某些方面、隐藏其他方面,来建构特定的含义[8](36),限制并影响受众对事物的理解。同时,隐喻可以将受众对源域所持有的态度及相应的情感因素投射到所表征的事物上面[9](131),从而激发人们正面或负面情绪,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

1.战争类隐喻和破坏类隐喻——定位受害者身份,激活负面情感

陈敏、谭业升曾指出“隐喻模式可以交互使用,相互间并无抵触,水乳交融,共同构建起一个连贯的概念系统。之所以能够有机融合,与它们各自的始源域具有相似的意象拓扑结构有关,这一拓扑结构的特征与目标域的特征相吻合,于是被保留并投射到目标域的图式结构中。[15](7)”战争类隐喻和破坏类隐喻的始源域都具有“攻击”“破坏”“暴力”的意象结构,在新闻报道中共同保留并投射到新冠肺炎这一目标域上面,进而通过建构“新冠肺炎是攻击方”“新冠肺炎是破坏者”两个概念隐喻,来赋予美国以受害者的角色。

基于Antcont软件对关键词的搭配检索发现,隐喻词“threat”(威胁)、“hit”(打击)、“force”(迫使)等关键高频词目的相关搭配有两类“economy”(经济)、“daily life”(日常生活),可见媒体聚焦于新冠病毒对经济造成的打击,强调疫情对民众自由的侵犯,同时触发了“人权”这一敏感点。通过突出战争隐喻意象图式中“攻击方”,破坏隐喻意象图式中“破坏者”,弱化掩盖了其他构成战争隐喻的要素,即美国为打好疫情战应该主动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及疫情战之下“普通平民”该如何自处。此类隐喻表述掩饰问题本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不动声色地引导受众将注意力集中于新冠肺炎的破坏性,而忽视了它的可控制性、可预防性,容易激发民众恐惧、被动、排斥的负面情感,从而采取消极被动的应对模式。由此看来,上述两类隐喻的影响是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

2.虚构动作隐喻——增加未知恐惧,营造社会恐慌

虚构动作隐喻词“evolve”(进化)、“resurgence”(再次猖獗)、“grip”(扼住)、“grapple”(搏斗)体现了有机体的功能行为,具有非理性特征。上述动作作为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新冠肺炎”,凸显了病毒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新冠肺炎具有大流行特征,但传播范围和速度不可知。隐喻词“resurgence”(复活)、“evolve”(进化)则对应新冠肺炎不仅难以控制,且具有进化为超级病毒的潜在可能。将“新冠肺炎”这一疾病的意象与对未知且非理性的事物勾连在一起,强化疾病与未知事物想象性的关联。人们通常对非理性的、未知的、不确定的事物感到恐惧,新闻读者会将对源域“非理性的有机体”所持有的态度及相应的情感因素投射到所表征的事物新冠肺炎,造成社会性恐慌。

3.自然灾害隐喻——基于生活经验,引发创伤联想

美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为洪水、海啸、泥石流滑坡、(地震等造成的)山火。相关隐喻词“wave”(海浪)、“surge”(巨涌)出现的频次最高,总计40次,相关表达为“the wave of epidemic”“the surge of epidemic”。“epicenter”(地震中心)出现的频次为13次,“fire”(火灾)出现的频次为6次,由此可知,海洋灾害、地质灾害这些自然力概念在使用频次上较为显著。可以说,美媒在新冠肺炎报道中使用隐喻修辞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说服、操纵公众。隐喻的有效性表现在无意识层面与人们的潜在符号表征共鸣,使大众能理解事件的含义并感同身受(孙毅,2019:36)。因此,隐喻的情感效果比解释力更为重要。海洋灾害、地质灾害都由自然原因引发,破坏力极大,还会引起次生灾害。其灾害过程、损害结果不可重复、无法预估,曾给美国民众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而美媒通过以上述自然灾害作为始源域,投射到新冠肺炎这一目标域,建构出基于经验的创伤联想,通过简单的解释和强烈的情感效果结合,达到操纵公众情感和行为的目的。

五、結语

本文通过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与新冠肺炎疫情直接相关的419篇新闻报道进行隐喻识别、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美媒报道中,战争类隐喻、破坏类隐喻、虚构动作类隐喻占主导,以此建构“新冠肺炎是攻击者,美国是受害者”“新冠肺炎是破坏者”的隐喻表征,建立受害者身份,激活民众负面情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而自然灾害类隐喻则引发了民众基于实际经验的创伤联想。美媒对新冠肺炎对经济、人权的破坏性、传播范围和速度的不确定性总体上给予了更多的凸显,而对于它可预防、可控制的方面,以及美国应该积极主动采取应对措施作了弱化处理,从而构建了相对消极被动的场景。

注释

①Group, Pragglejaz. MIP: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 Metaphor and Symbol,volume 22,2007,issue1,pp. 1 -39.

②本研究所采用的词目和词形的划分标准如下:英语中一个词目 (lemma)(例如,TARGET),可有几个词形(word forms)(比如,targets、targeting、targeted)。

③共鸣值=词目*词形,表示某类隐喻在语料中的覆盖率和产出率。

⑤将新冠肺炎隐喻为美国发展的“故事转折点”。而这一隐喻共鸣值极低,可见美国并未接受或预见这一可能性的存在。因其mLFR与共鸣值低,文本量不足,故在此处以注释标明,不作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宋国友.党派斗争阻碍美国抗击疫情:表现、原因及影响[J].人民论坛,2020(17):21-23.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课题组,黄莺.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及中美经济关系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20(6):28-36.

[3]史英哲.论意识形态话语的精神实质、运作机制和语言功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9-24.

[4]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21-26.

[5]甘莅豪.媒介话语分析的认知途径:中美报道南海问题的隐喻建构[J].国际新闻界,2011(8):83-90.

[6]彭艳.隐喻的概念、工作机制与功能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14-117.

[7]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07(6):51-56.

[8]辛静,单波.海外英文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隐喻建构——基于语料库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现代传播,2018(6):36-42.

[9]Ng, C. & V. Koller. 2013. Deliberate conventional metaphor in images: The case of corporate branding discourse[J]. Metaphor and Symbol (3): 131-147.

猜你喜欢
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爱的隐喻
基于概念隐喻的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浅谈语法隐喻的隐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