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琦波 王耀村
摘 要:初中科学6E实践作业是指立足挖掘、探索、经历、延伸、迭代、评价六个重要环节,对来源于课本、自然、社会的实践作业进行整体架构。其设计理念是“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创新”,即通过作业内容的综合化、作业实施的多样化、作业评价的立体化,有效提升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6E实践作业;初中科学;科学素养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1],其本质属性是一种学习活动,必然指向课程目标,反映课程的理念和追求的价值。《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2]5。然而,传统的科学纸笔作业更偏向于知识本位,重习题训练,轻实践探究,弱化过程与方法,忽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强调要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方式,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基于此,笔者开发了“指向素养的初中科学6E实践作业”。
一、6E实践作业的概念和内涵
何谓初中科学6E实践作业?它是指立足作业的六个重要环节,即挖掘(Excavation)、探索(Exploration)、经历(Experience)、延伸(Extension)、迭代(Evolution)、评价(Evaluation),以如何设计高品质的科学实践作业为目的,从作业的目标和过程入手进行设计的一种作业形式。它能够提升作业内涵,丰富作业过程。它不仅能体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反映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习得、科学素养的形成。在设计6E实践作业时,笔者先将实践与课本、自然、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课本中呈现的素材,让学生深入探索自然和社会现象、全情经历实践过程。然后将理论知识适度延伸于社会生活,尝试迭代原有的实验器材,创设立体式评价体系并以之贯穿于实践作业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始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努力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二、6E实践作业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路径
关于6E实践作业,笔者提出了“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创新”的主张。“实践”是作业的过程,“学习”和“创新”是作业的目的。6E实践作业提供全面的、个性的、发展的作业环境和方式,能提升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素养。
其实施路径为:从学生自主组合学习小组开始,以确立作业目标为价值起点。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包括六个可供选择的环节“挖掘”“探索”“经历”“延伸”“迭代”“评价”,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分工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实践探究过程,反思交流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总结分享取得的成果。
三、6E实践作业的来源与设计
6E实践作业考虑了课内外联动的问题,即课内的知识习得如何通过课外的实践来充实、延伸,从而真正实现课内外学习的联通。在作业的来源上,笔者充分考虑学科的性质和内容,系统连接课本、自然、社会,重构实践体系,优化作业内容,提升作业品质,开发了“实践+课本”“实践+自然”“实践+社会”三大类型的6E实践作业。
(一)改进课本实验,提升动手和创新能力
从改进课本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出发,笔者开发了“实践+课本”作业。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和学生实验。实验是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建构概念的重要过程,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器材有限,教学中学生动手实验严重不足,这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感知不充分。因此,笔者给学生布置“实践+课本”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放学后的在家时间。这样,他们就有一个相对充足和自由的时空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尝试家庭实验以提高动手能力,还要积极思考采用合适的方法迭代原有的实验器材,创新方法、革新技术,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和现象的可见度。而通过生活化的、简易的、经济的、灵活的自制实验器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
“实践+课本”作业,共有“挖掘”“经历”“迭代”“评价”四个环节,下面以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以下简称“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开篇“走近科学”板块第1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中的演示實验“倾斜轨道上滚动的滚动体”为例进行说明。
1.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实验素材
该实验有这样一个滚动体,如图1所示,放手后,学生会看到,滚动体在狭窄的低处向宽一点的高处运动,这与常规物体从高处向低处运动形成了视觉差异,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书中的实验仪器,学生虽然能较清楚地看到物体向斜坡高处运动,却无法看出物体运动的真正原因是滚动体的重心在不断往下。笔者“挖掘”这个实验素材,布置“实践+课本”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制改进的实验小仪器。
2.全情“经历”实验的过程
改进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制可以“看到”双锥体重心下降的仪器,以实验现象代替想象来解释“双锥体虽然朝斜坡高处运动,但是它的重心却是不断往下”。学生自由组合成实验小组,利用课后或双休日在家时间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寻找材料,思考如何显示重心,如何看到明显的位置变化,如何保证反复实验都能出现稳定的现象。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尝试“迭代”原有的实验器材
学生成功自制出这样的改进仪器,如图2。
首先,将双锥体改成透明模式,并在正中间穿插一支铅笔,笔的中间涂上红色,作为双锥体重心的标识,双锥体的两端安上水笔,便于双锥体在倾斜轨道上滚动时画出其重心高度变化的运动轨迹。其次,在倾斜轨道的后面放置一块背景板,贴上A4纸,倾斜轨道尖端处放置一个比照双锥体尖端等高的装置。在背景板上面分别作出双锥体在倾斜轨道的A处和B处的重心高度A′和B′,为方便比较双锥体重心高度变化,在A′上画一条水平线,由背景板上可以直接看出A′高于B′,所以沿着倾斜轨道,双锥体会从A向B滚动,如图3。此改进装置能将现象直观化,使问题清晰化。
4.交流实施“评价”
学生在实验中各显神通,除了上面这个现象清楚、制作简易的成功的实验改进装置外,还有用筷子来做轨道的,用3D打印来做滚动体的,用激光笔来标记运动轨迹的,等等。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实验开展评价,采用生生启发、生生互评的方式进行。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笔者再予以点拨。教学中,笔者注重凸显评价的激励、促进、发展功能,重视对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评价,并通过评价使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成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于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教师不仅应创造条件做好课本上的所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还要尽可能地对原有实验中有缺陷的装置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彰显实验教学的功能,有效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这也正是笔者尝试针对观察对象微小、实验现象可视度低、观察或培养时间长的难点实验,开发“实践+课本”作业的初衷。学生通过课后自制教具改进和弥补教材中原有实验仪器的不足,将一些抽象的、看不见的东西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他们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有效。如此进行实验教学,还能突破学生的疑难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层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联系自然现象,具身认知引发情感共鸣
科学是一门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中开发“实践+自然”作业,让学生充分“探索”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资源,如星空、田野、树林、湖泊、各种动植物等,可以使自然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形成具身认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联系课堂与自然,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以及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2]2。
“实践+自然”作业,共有“挖掘”“探索”“经历”“延伸”“评价”五个环节,下面以“为植物挂牌——我的手绘校园绿植”项目式实践作业为例进行说明。
1.充分“挖掘”课本中叶的教学素材
“为植物挂牌——我的手绘校园绿植”项目式实践作业,是在学习了华东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叶》之后,笔者布置给学生的“实践+自然”作业。这节内容介绍了的叶的组成,即叶片、叶柄和托叶;叶的类型,即单叶和复叶;叶的着生方式,即对生、轮生和互生。这些知识多是理论性的介绍,对于初中生来说显得过于枯燥。因此,笔者通过“挖掘”课本中的素材,布置“實践+自然”作业,帮助学生认识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中的叶,建立科学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2.深入“探索”自然——观察叶的形态
在完成实践作业中,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探索”自然,观察校园中各种植物叶的形态,比如托叶,它具有保护幼叶的功能,但这个结构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有的植物的托叶会在生长的过程中掉落,有的植物的托叶会在进化的过程中退化,所以在那些植物的成叶中就找不到托叶的结构。学生经过搜索,最终在石楠属植物的叶上清晰地看到了托叶的结构。
3.全情“经历”实践——绘制叶的过程
在观察和探索完叶的结构以后,学生学会了区分植物的类群、叶的类型、叶脉类型和叶的着生方式。接着,学生通过描绘以叶器官为代表的各种植物,制作植物标签,并通过查阅资料全面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等特点,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植物二维码。由植物叶手绘、植物简介、植物二维码共同组成了学生自制的植物挂牌。这样,全情“经历”了看、写、画等实践过程,学生反复强化和记忆了植物的叶片结构,认识到叶片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4.适度“延伸”叶的知识于生活实际
在探索叶形态的过程中,学生自觉思考各种叶的形态为什么会这样,其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延伸”叶的知识于生活实际。比如,学生在经历了探索叶的过程后,了解了叶的各种着生方式是为了让植株更充分地吸收太阳光,进而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再比如,在观察了叶的结构后,学生也会观察花等繁殖器官的结构。如此,学生对植物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5.交流实施“评价”
布置“为植物挂牌——我的手绘校园绿植”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因为,通过亲身观察获取的事实性知识,对学生而言是真实具体的。此“实践+自然”作业的立体式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以评价“探索”的细致与全面为过程性评价的重点,以评促学,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书本核心概念的理解。该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与方式多样,能够实现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多维度、不同标准的多元量化评价。
基于自然的实践作业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超越了以往知识本位的纸笔作业,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科学情感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得。在“实践+自然”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求知兴趣被激发,进而产生了情感共鸣,增进了已知理解。
(三)参与社会实践,密切书本与社会的连接
习得科学知识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社会生活实际问题解决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于是,笔者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开发“实践+社会”作业,让学生看到实际情况,研究并解决真实问题,并在“经历”此过程中学习运用知识,形成社会责任感。“实践+社会”作业,共有“挖掘”“经历”“延伸”“评价”四个环节,其中“经历”环节为作业的重点环节。
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圈》,了解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之后,就可以结合“垃圾分类”社会热点问题来完成实践作业。学生自发组织参观垃圾处理厂,当看到巨大的机械抓手将垃圾投放入焚烧炉燃烧发电时,大家都惊叹于这没用的“其他垃圾”居然“浴火重生”。学生还进行垃圾分类趣味竞赛,上网搜集资料,成为垃圾分类义务宣讲员,利用宣传资料向小区的居民、商户宣讲垃圾分类知识。
通过“垃圾分类”实践作业,学生了解了垃圾的分类、危害、处理方法、利用价值等,增强了环保意识。这样的“实践+社会”作业,把科学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世界、经验世界相沟通,拉近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增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完成作业、解决问题的过程,将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激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题意识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心,促使学生智慧成长。
总之,实施初中科学6E实践作业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外化到内化的融会贯通的过程。它呈现出作业目标素养化、作业内容综合化、作业实施多样化、作业评价立体化的特点,全面改造师生的作业价值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作业新的价值和使命。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探索活动,感受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还能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