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卫 张浩 胡长效
摘 要: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30克/升戊唑醇SC、10%苯醚甲环唑WG、12.5%烯唑醇WP、5%己唑醇ME和40%腈菌唑SC对梨黑星病菌的EC50值小于或接近1毫克/升,毒力最大。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对梨黑星病的防效在90%以上。
关键词:梨黑星病菌;杀菌剂;毒力测定;田间药效
梨黑星病由梨黑星病菌引起,主要危害梨树叶片、花序、新梢、芽鳞及果实等所有绿色的幼嫩组织,造成叶片提前大量脱落和果品价值降低[1-2]。该种病害近些年在江苏徐州地区梨园流行广,发生普遍,危害损失严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病原菌 梨黑星病菌,分离自梨黑星病株,保存于4 ℃ PDA 斜面。
1.1.2 供试药剂 80%代森锰锌、40%多菌灵及430克/升戊唑醇等分别来自美国陶氏益农公司、江苏省新沂市科大农药厂等单位。
1.2 试验方法
1.2.1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生长速率法[3]。根据预试验结果将每种药剂制成5个质量浓度梯度的含药PDA平板(表1)。用5毫米的打孔器切取生长一致的病原菌菌饼,置于上述PDA平板中央(1块/皿),每个处理重复3次。菌丝生长抑制率 =(对照组菌落直径-处理组菌落直径)/(对照组菌落直径-5) × 100% 。
1.2.2 田间防效试验 梨黑星病药剂防治试验田设在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房村村江苏省梨产业体系铜山示范基地,果园面积 3公顷,试验地中心位于北纬34°05′29.42″、东经117°30′20.49″ ,试验地梨树品种苏翠1号,树龄 15年,株行距2 米 ×4 米,平地,壤沙土,地面自然生草,肥力中等,历年梨黑星病较重(图1~图3)。
梨黑星病药剂防治试验设11个处理:代森锰锌WP、多菌灵SC、戊唑醇SC、腈菌唑SC苯醚甲环唑WG 、烯唑醇WP、己唑醇ME、烯唑·多菌灵WP、锰锌·烯唑醇WP、嘧菌酯SC和苯醚·噻霉酮EW。以清水为对照,单株小区处理,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每株喷药约2 千克。药剂防治试验田在2018年4月20日、5月20日、6月20日、8月5日各喷药 1次。
病害防治效果调查在8月15日进行,每株分东西南北 4 个方向各选一枝,每枝调查10 片叶和枝条上全部果实,并进行分级,计算病叶(果)数,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其中病情指数=∑[(各级病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数×最高病级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叶片病害的分级标准为: 0 级(叶片上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叶片的15%以下)、3 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6%~30%),依次类推,9 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 70%以上);果实病害的分级标准为0 级(果实上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小于果面的5%),以此类推,4级(病斑面积大于果面的25%)。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11种杀菌剂对梨黑星病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三唑类杀菌剂中戊唑醇SC、苯醚甲环唑WG、烯唑醇WP、腈菌唑SC和己唑醇ME五种EC 50值均小于或接近1 毫克/升,对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嘧菌酯SC、烯唑·多菌灵WP、苯醚·噻霉酮EW和锰锌·烯唑醇WP对梨黑星病菌抑菌活性都较高;多菌灵SC对梨黑星病病菌的EC 50 值为145.778 2 毫克/升,抑制活性较弱,已产生较为明显的抗药性;代森锰锌WP对梨黑星病病菌的EC 50 值为79.0221毫克/升,也已产生较为明显的抗药性。
2.2 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108毫克/升戊唑醇SC、40毫克/升腈菌唑SC、20毫克/升苯醚甲环唑WG、36毫克/升烯唑醇WP和40毫克/升己唑醇ME对叶片和果实上的梨黑星病的防效均在90%,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次药效较好的还有180毫克/升烯唑·多菌灵WP和24毫克/升苯醚·噻霉酮EW。
3 小 结
本研究中戊唑醇SC、腈菌唑SC等五种三唑类杀菌剂对叶片和果实上的梨黑星病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但是它们的作用位点相对单一,存在潜在的高水平抗药性风险,在防治梨黑星病时可采用与多菌灵、噻霉酮等的复配制剂。
参 考 文 献
[1] 梁超峰,巨亚绒,胡美绒,等. 梨黑星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2018(12):44-46.
[2] 郑永权.果树农药高效科学施用技术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3] 苯醚甲环唑对几种苹果病害的防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作者聯系电话:1308353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