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划开了新时代

2021-12-06 17:14李固
科学之谜 2021年9期
关键词:东方红一号火箭研制

李固

1957年10月,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宣告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来临。1965年1月,毛主席、党中央作出了我国也要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决定。现在看来,这实在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因为对太空的探索不仅加速了科技发展,也有利于保卫国家安全和和平,如果当年我们放弃了探索太空技术,也许会再一次重复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

小卫星不简单

1965年11月,中国第1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讨论会结束后,这颗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并确定了卫星的总体要求: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这在现在看来非常简单,但当时却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当时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其他国家差距实在太大了,而且由于被孤立和封锁,我们一点制造卫星的参考资料都没有,完全依靠自主摸索和创造。

“东方红一号”卫星结构设计总图

所谓“上得去”,指的是将卫星发射上天,这就要依靠火箭。当时,我国的固体动力火箭正在从中小型向大中型发动机研制攻关,而大中型发动机的研制经验不足,在内蒙建造的基地连基本建设还没有完成,研制条件十分简陋。但所有参与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干部职工,不畏艰苦,迎难而上,最终研制出了能将卫星发射上天的火箭。

“东方红一号”仍在太空中遨游

计算卫星运行轨道用的手摇计算机

此前我国没有设计和制造新火箭所用喷管的经验,负责设计任务的韩基顺同志进行了大量材料调研和分析计算,独立设计出了高空喷管。他经常前往工厂监督喷管的制造,有一次为赶进度,他一个人从工厂将沉重的成品背回了制造基地。为了确保火箭能在高空点火,科研人员开展了多次试验,还专门开展了借助探空火箭将点火装置送到高空的点火模拟试验。但因为经验的匮乏,火箭的试射还是经历了十数次失败,直到1969年7月才成功制造出2台固体动力火箭。

“抓得住”,说的就是卫星发射以后,我们在地面上可以控制它,不能让它失去了控制,这就需要精密的计算了。那时候因为自动计算机不够用,很多工作人员直接用算盘计算,他们要算的数据不仅多,有些数据还很复杂。据“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侯增祺回忆,其中有些数字需要用到多次方运算,用算盘计算这些数字,其工作量之大是现在很难想象的。

新标准严要求

与其他国家的首颗卫星相比,为了彰显科技水平和政治地位,“东方红一号”多出了两项要求:“听得到”和“看得见”。“听得到”指的是当卫星发射到天空中后,要播放《东方红》,还要让全国的人民都可以听到。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卫星直接携带播放设备,但是设备的体积和质量过大,携带困难,且當时对太空环境了解不多,不确定播放设备在太空是否能正常使用。

于是科研人员就想到了电子音乐,在太空中将电子音乐版本的《东方红》乐曲,转化为无线电信号,在地面接收后进行广播。要达到目标,首先要在太空奏出音乐,并将信号传回地面。用了四年时间,科研小组终于设计出了能在高空弹奏出音乐的“音键”,用程控线路产生的节拍来控制发音,又研制出达到设计要求的传输天线,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确保“东方红一号”奏出了《东方红》。

“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道上飞行时,要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见。科研人员最终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在第三级火箭上安装一圈观测裙以反射太阳光,大大提高卫星的亮度以便观测。具体做法是用一个“布围裙”把第三级火箭包上,其外头镀上铝,以便更多反射阳光。火箭发射上天后将“围裙”吹开,展开到3米或者更大一点,这样更容易被看见。由于第三级火箭是跟卫星一块入轨的,彼此距离较近,看见火箭后就能在其附近找到“东方红一号”卫星。

工作人员正在总装“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4月初,经历种种艰辛,“长征一号”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秘密送到了酒泉发射基地,检验千人数年工作成果的时刻到了!4月24日下午,发射基地的领导罗舜初接到了周恩来总理亲自打来的电话,获悉了当晚发射卫星的指令。这突如其来的指令让负责火箭研究的陈克明忐忑不安,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再去检查一遍火箭点火管。当然,我们已经知道结果,卫星的发射圆满成功,卫星满足了全部设计要求,至今我们还能通过望远镜欣赏到“东方红一号”在空中遨游的身姿。

卫星划开新时代

“东方红一号”如何改变了中国?抬头仰望星空,“北斗”“风云”和“鸿雁”等卫星环绕在地球上空;“天宫”为天文学家进行空间实验保驾护航;“嫦娥”“天问”开始了中国向星辰大海进发的征途……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国星”背后都有着“东方红一号”的影子。“东方红一号”卫星采用的技术对后续航天器的研发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诞生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如今成为了我国空间事业的主力军,第二代“北斗”卫星、载人飞船与探月卫星等国家重要航天器都出自这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所说,老一代航天人表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引领着后人……

如果没有“东方红一号”开启的中国航天道路,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在路上驾驶车船,只能依赖外国的卫星提供导航服务,对方想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还随时面临停止服务的危险;没有气象预报卫星,不止日常生活会受影响,在战争中,气象改变也会影响战争结果;没有自己的通信卫星,通信权利和隐私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重要的是,空间实验站和天体探测器则为探索太空铺平了道路,否则当人类有机会踏上另一个星球时,中国人仍会落后于人……

尽管“东方红一号” 现在已经没有了使用功能,但它的光芒仍闪耀在中国人心中。

猜你喜欢
东方红一号火箭研制
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天记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运行吗?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见证首颗卫星专委立项方案论证: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
137Cs稳谱源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