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2021-12-06 18:31:27赵丽霞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赵丽霞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刻论述,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逐渐形成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为指导,充分汲取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立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情况,着眼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长远目标,深刻揭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科学回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已然成为我国系统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成为教育和引导全社会培养生态文明观念、同心协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教材。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理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主动将生态文明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阐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邃,系统性地回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开创性地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科学性地指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追求和方向。

(一)科学自然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前中国社会要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那么首先就应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人类是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又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因此,生态文明自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从思想到实践都必须一以贯之。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一直在传承和赓续,已经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思想动力。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碰撞交织,生生不息。但随着工业化的到来,我国在快速开发自然资源,创造丰富现代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破坏,如果任由这种局势继续进行下去而坐视不管,势必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人类可能最终走向灭亡。鉴于此,党的十九大明确规定: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这与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高度契合。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孕育,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应以科学保护自然为前提,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在维持好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开采自然资源,同时实行新发展战略,在发展中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格局。

(二)绿色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内在关系,实现二者共同发展,历来是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热点议题,这必然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用“绿水青山”去换取“金山银山”,再到后来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最后转变为现阶段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种思想的转变实际上是经过多年实践,反思过往的发展历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得出来的。早在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就实事求是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概念,并要求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担任国家主席后,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进一步融合为一体,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新思路,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其中,“就是”二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只是并列统一的关系,而是交叉融通、不分彼此的关系,二者相融合体现了对“以GDP论英雄论”的深刻反思和强烈抨击,真正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下坚实有力的理论基础。

(三)民生福祉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社会的人,但人也是自然的人。人的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的集合,因此,生态环境的质量与人们生活的水平直接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论述,直接表明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关系,直接指出了良好生态环境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深刻阐述了民生的新内涵:“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上、扛着肩上。”[4]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存发展,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任何时候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生活需要,严格践行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价值观念,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让普通百姓能够切实体会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同时又能时刻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四)整体系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集合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一的任务,而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工程,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和大局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5]“草”作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与“山水林田湖”并列称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使其内涵更为丰富、完整。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统筹协调、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就应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其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囊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思维以及宏观管控、综合治理的科学思维方式。保护山水林田湖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过上幸福生活,就应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的各要素统筹规划,整体施策,加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五)法治管理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6]近年来,党中央不仅对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思想观念的宣传力度予以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从法制建设整体出发,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红线”这一概念,生态保护的红线就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如果触碰这一“红线”,不仅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而陷入生态灾难中,还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相关部门和各个地方官员起着重要领导作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与组织领导”[7]。各地建设部门在进行地方发展规划时,应该以宏观的、科学的视角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部署,对于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毫无节制的开采自然资源的乱象,应注重通过法律手段加以规范和严惩。

(六)全球共赢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8]生态决定人类文明的兴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水资源污染等全球性生态危机,国际社会必须高度关注,凝心聚力共同协商解决,努力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建设绿色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理想,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置身事外。生态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严峻的全球生态形势,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展现出大国风范,在全球环境保护问题上起到领先带头作用,坚定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的信心与决心,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共建环境保护国际公约,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人类生态文明历史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指引。当前,如何有效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已然成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举。基于理论和现实需要分析,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效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满足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效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推动科学思想深入人心,提升社会的认可度,自觉以科学思想武装头脑,积极转化为生动的社会实践,进而充分彰显科学思想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在注重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理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程教学和日常生活中。通过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促使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用思想理论和实际行动感化身边亲朋好友,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言行举止,促进人们绿色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形成。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对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感。高校应该重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明确社会责任,使他们能够把个人的生态环保理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在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后,能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切切实实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效能,使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剂”。

(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表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相契合,因此,高校理应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和素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德育教育本身具有枯燥性和单一性的缺陷,高校在人才建设时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德育的教育。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新的文化育人资源,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观的培育、践行“科学生态观教育”的战略方针,并借助生态实践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使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三)满足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校不能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探索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智慧结晶,作为时代的创新性命题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增强大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态文明思想,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充分了解当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和现实社会需要,构建起健全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学会处理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主动将个人理想、职业诉求、生活习惯等方面与生态保护相联系,时刻尊重和保护自然,努力与自然、社会和睦相处,为实现生态和谐、建设美丽中国输送力量。可见,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和实践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程度,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满足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问题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艰巨挑战。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要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充分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在实践路径上不断与时俱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科学理论的影响力和引领力,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9]这启示我们,环境对人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基础的一种特殊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方向,是指引,是思想保障。而以隐性教育为主要方式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在渲染校园生态氛围的同时,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首先,建设绿色校园,提升现实观感。高校应合理利用校内的石碑和长廊,贴上与生态保护有关的宣传标语,同时在资金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对校园绿化植被的建设规划,扩大校园绿化面积,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优美的校园环境所带来的美好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加强文化宣传,引领良好风尚。高校应定期邀请生态环保专家在校内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讲座、论坛,同时合理利用高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栏、LED展示平台等物质载体,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校园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再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氛围。校园主题文化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方式,学校应鼓励教师把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在挖掘习近平生态思想所蕴含的理论基础时,组织学工部、团委开展以“保护生态”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辩论赛、摄影大赛、服装设计大赛、公益短视频大赛等,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

(二)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每个高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找准课程结合点,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对推进生态文明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走进课堂,加强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设置专题融入课程,做好基础理论教育。在“基础”课中主要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在“原理”课中主要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生态哲学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概论”课中主要讲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成果,并重点阐述“生态文明”如何纳入“五位一体”中;在“纲要”课中重点从历史脉络讲述我国如何开展实施计划,从而一步步走向百年复兴中国梦的过程。其次,加强教师队伍系统生态文明思想的培育,提升教师生态文明思想的综合素质。高校教师只有坚定政治立场,开拓视野格局,增强业务能力,紧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提高运用网络媒体教学的综合能力,认真学习领悟并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并使之与思政理论课程融汇贯通,才能带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听课效率,让学生有收获和共鸣,从而做好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引导。再次,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扩大学生学习渠道。一方面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与生态有关的思政课题调研、问卷调查、户外生态知识宣传、个案访谈等;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可安排学生上台做生态专题的实践汇报,并根据学生的展示做必要补充和提问,或是指导学生制作相关生态公益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

(三)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学生日常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个性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渐加强,简单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学习知识,对新时代大学生来说是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方式。作为隐性教育力量之一的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和影响受教育者,而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有利于使学生在无形中产生共鸣,更好的将生态文明思想传达给学生。首先,优化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班级党团建设。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对学生召开不同形式的生态环保主题班会活动及党日活动,着重发挥党员同学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好各班委通过班集体日常建设管理,号召全体同学主动学习和宣传生态文明思想,营造良好氛围和形成合力。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绿色环保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诸如以“环保”为主题的宿舍装扮大赛、模特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或组织开展环保公益短片大赛等形式,有机融入学生的寝室、社团活动中,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小视频进行宣传,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影响,得到启发。再次,完善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思想活动的评价机制。将学生参与“生态环保”有关的比赛活动进行操行量化,完善比赛评分机制和加分方式,科学有效地计入学生评优评先体系中,利用倒逼机制促进学生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注和重视。

注释:

[1][2][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50,52页。

[3] 习近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9年3月6日,http://www.qstheory.cn/wp/2019-03/06/c_1124200932.htm,2020年10月10日。

[4] 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谈话》,《人民日报》2017年3月6日,第1版。

[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 强调敢于担当善谋实干锐意进取深入扎实推动地方改革工作》,《人民日报》2017年7月20日,第1版。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第1版。

[8]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173页。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