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 应天慧 高铭婧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是中央与各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为达成“六稳六保”目标,相关利好政策频出,但仍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满足。202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多部门出台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意见提出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应加强信息协同共享,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随着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受信息不对称以及产业链不断加深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难以满足客户深层次的现实需求。
作为一个关于去中心化的数据库领域,中本聪于2008年最早提及“区块链”的相关概念,此后逐步被人们认可并广泛应用。2021年“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区块链技术具体是指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具有可信交互技术、智能合约、协调共享机制、非对称加密算法、时间戳等特性。数字供应链金融概念便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区块链技术通过其核心分布式账本存储信息与数据共享,基于供应链上企业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1]。
现阶段,我国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因而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分析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发展困境,结合区块链技术的特性分析“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优越性,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困境找寻一条新出路。区块链在财务共享领域中具有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确权确责等优势,进而实现供应链金融模式数字化赋能,促进供应链金融由传统的人际信任向数字信任的转型,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主题信任基础上的一种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是产融结合的重要途径,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盘活供应链资金上有着重要作用。但伴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成熟,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困境。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是借助财务共享平台如ERP平台、WEB平台,企业运营呈外包众包化,企业需与外部接受方建立合作,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同一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信息互不联通,供应链上的企业难以获悉供应链生态中的全部信息[2],供应链上第三方企业通过尽职调查等方式获取的信息通常为可量化信息,如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与调查的交易信息等,而通过大数据系统分析的企业家声誉、管理能力等不可量化信息无法掌握[3]。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传统供应链,信息传递由各部门人员层层传递,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易被篡改以及工作人员的操作风险等综合影响,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4]。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分享体系,供应链端与外部金融机构难以建立交互信任,信息孤岛问题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间接贸易信息难以有效自证,一对一的传递方式使得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无法实现跨层级的传递,供应链组织间的协同效应无法得到充分发挥[5]。一方面,从供应链企业层面,上游企业与贷款企业间交易环节程序较多,上游企业对贷款企业信息缺乏充分了解,难以保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企业相关信息的精准度,进而不利于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6];另一方面,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对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了解仅停留在财务层面,未能对供应链中的结构流程有深入的了解,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与供应链实际需求不相匹配,难以发挥供应链金融的经济效益[7]。
信用风险是融资业务风险管理中的核心风险。在供应链中银行作为企业的重要资金提供者,需通过评定企业的信用风险来判定是否进行融资。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与存货融资是企业的三种主要融资模式,与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质审查以及中小企业的质押状况紧密关联[8][9]。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资金提供方难以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充分相关信息,三种融资模式都存在各自潜在的风险点(如图2所示)。
图2 传统供应链不同融资模式的风险点
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开展采取的是“1+N”模式,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对核心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主要依靠的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而很少对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进行充分信用评级,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核心企业存在较高信用缺失风险,资信能力有较大不确定性,而对核心企业的过度依赖有着较高的信用风险并易受供应链金融自身的传导性影响加大[10]。
区块链技术是指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具有可信交互技术、智能合约、协调共享机制、非对称加密算法、时间戳等特性。一定程度上,区块链的技术特性与供应链金融存在着内在耦合关系(如图3所示),可以将区块链技术很好地应用于供应链金融中。
图3 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内在耦合关系
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能够构建去信任的网络环境,保障信息的传递,有效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通过将收录信息存储到区块上,并发送至全网,改变了企业存储信息的方式,有利于打破信息壁垒,通过信息开放共享推进数据创新,充分释放数据红利。同时,区块链技术基于不可篡改性的智能合约还能对存储信息安全性起到保护作用,从技术层面维护与保障供应链上信息搜集与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区块链中每笔信息都是透明公开的,绑定交易者的信息,同时通过系统设置,将交易者信息匿名制,应用于供应链金融中有助于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核心企业的资信质量。区块链技术是以算法的隐蔽性为基础形成,有自身的信任机制,对市场环境与权威机构的依赖性较低,不同交易主体有着更强的信任基础,易于建立联系,促成合作。
区块链采用的是分布式系统共识算法,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持下由供应链企业与各大服务商为节点,涵盖了供应链环节上的多级供应商,搭建供应链企业与服务商之间的数据链条,有助于保证整体数据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实现供应链企业间数据的集中存储与数据共享。
基于去中心化要求,区块链无需逐级传递指令,系统没有中心管理机构,无需由中央与直接管理部门发布“一对多”的单向信息,通过区块链多部门“点对点”式运转,提高了多部门协同工作的效率,有助于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供应链企业与外部金融机构的即时良性互动,使数字赋能供应链金融实现有机融合。此外,区块链的透明化要求多个节点均备份存储信息,对共享平台交易对象进行调查时可以直接从系统终端数据进行调查,降低了层层上报增加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增强了全面调查的技术上的可行性。
区块链的时间戳技术能对交易信息进行验证和追溯,在区块链上每笔信息都是被实时登记的,能够对质押物价格变动与应收账款流向进行跟踪。一旦存在数据问题可以追溯到数据错误时点查找问题根源。能够记录交易发生的时序性,信息具有安全性极高的时间与空间的源作为验证,保障了监管的实时性,并通过虚拟数字技术进行加密使信息具有不可篡改性,有助于保障应收账款的真实性。监管部门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将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化,以可信交互技术为保障,构建良性循环的交易系统,对交易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此外,区块链中信息的透明性有助于提升应收账款的透明度,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降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在构建以及管理应用上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本文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到传统财务共享模式中,并对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应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研究,发现目前传统供应链金融尚存在着信息孤岛、业务流程壁垒以及信用风险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不可篡改性、可追溯、透明化、交叉验证等特性,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数据共享、打破信任壁垒、提高征信质量,实现人际信任向数字信任的转型;改善业务流程促进降本增效,强化业务协同能力;加强风险管控,构造良性供应链生态体系,较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具有显著优越性。
1.从政府层面看,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持续推进区块链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加大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需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提高市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加强对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监管,推进合规审查的法律机制建设。
2.从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层面看,核心企业应加大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力度,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中,加快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重视具有扎实的互联网与金融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银行等金融机构需完善内部信用评级机构,加强风险防范机制预警,可以依据“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需求特点,在原有金融产品的特点上进行重新整合,创新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
3.从中小微企业看,应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新技术的应用,以充分享受到技术应用给实体经济变革带来的红利。此外,应通过对质押物等资产进行数字化处理,提高质押物资产的流通速度,降低因质押物价格流失带来的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