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甲鱼养殖水体原位休复和尾水处理技术

2021-12-06 17:46陈孝合
渔业致富指南 2021年14期
关键词:增氧沉淀池尾水

○陈孝合

为减少温室甲鱼养殖尾水对环境的污染,采用原位休复和异位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对温室养殖水体进行人为干预和调控,可较长时间内保持水质稳定,从而避免了频繁换水,大大减少了尾水排放量和尾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排出的尾水采用“四池两坝”处理模式,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处理修复,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蚌埠市怀远县是安徽省甲鱼养殖规模最大的县市之一。据统计,2020年甲鱼产量9200多吨,其中温室养殖面积27万平方米,产量4300多吨,产值达2亿元。随着甲鱼养殖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环保力度持续地加强,对养殖尾水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减少温室甲鱼养殖尾水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提高水环境质量,推进甲鱼养殖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怀远县农业农村局创新治理模式,在安徽省淮丰园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试点开展温室甲鱼养殖尾水处理设施配套工程,采用原位休复和异位处理相结合,“试水”解决温室尾水排放问题,目前已通过验收,正持续稳定运行。现将此技术总结如下:

一、温室甲鱼养殖水体的原位休复技术要点

温室甲鱼养殖,气温稳定在36℃-42℃,水温稳定在30℃-31℃,甲鱼处于最适生长温度,摄食量大,排泄物多,加上养殖水体偏小,很容易造成水质恶化,通常采取大量频繁换水来解决,既浪费资源又加重了后续尾水处理的负担。因此,根据温室甲鱼养殖的环境特点,针对性地加以调控水质来实现水体原位休复,可以较长时间内保持水质稳定,避免频繁换水,大大减少了养殖尾水排放量和尾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降低了后期尾水处理设施的负担。技术要点如下:

(一)水体增氧

甲鱼养殖水体溶氧量应不低于4mg/L,水体在溶氧充足的情况下,水体中的残饵、排泄物等都会被微生物分解成可溶性的有机物,再经过水体循环,转变成无机物,从而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保持水质理化因子稳定,加快有机物的转变,增强甲鱼的水呼吸功能,提高饵料转换率。一是生物增氧:增肥水质,透明度在25-30cm,出现良好的藻相,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为水体增氧。二是化学增氧:通过向水体中泼洒过碳酸钠、双氧水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等,短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氧量。三是物理增氧:增氧机和外源水的添加。1000m2温室配备5.5kW罗茨风机一台,50-80m2养殖池底部应铺设4-5根纳米管才能保证均匀供氧。根据水质情况决定开机时间和开机长短,一般早、中、晚喂食前开机,通过增加新鲜水源来增加水体的溶氧。

(二)pH值调节

水体酸碱度应控制在弱碱性,因为在微碱性条件下致病菌不易生存,水体pH值控制在7-8.5区间,会降低甲鱼的发病机率。水体pH值过高、过低或变化幅度过大,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还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使化学物质变成有毒物质,抑制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水体中的溶解氧,对甲鱼生长和浮游生物繁殖不利。在氮的循环中,pH值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都以弱碱性pH值最适宜。

pH值过高,一般是水体增氧不够,饲料投喂过量或消化率低,因深度不够导致水体偏小等原因。解决方法:一是增加溶氧;二是适量投喂;三是添加复合B粉来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

pH值过低,一般是水质老化,污染物过多,甲鱼摄食不旺等原因。解决方法:一是适当减少增氧;二是少量多次泼洒生石灰,避免调节过度。

(三)增施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等)是污染水体治理和修复的重要载体,微生物可通过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将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降解、转化、吸收,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微生物融入到养殖水体中,能够快速繁衍,产生对水体有益的菌群,抑制致病菌和有害藻类的繁殖,确保水体中菌群的生态体系均衡。形成一定种群后能快速分解残饵、促进有益菌及藻类生长,为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微生物还可有效分解水体中有毒物质和有害气体,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

(四)适时适量换水

换水是最快最有效的水体修复方法,必要时要适时适量地换水。若池水发黑发臭,具有明显的氨氮刺鼻味道,同时伴有甲鱼吃食量突降,严重时出现大量死亡。若检测水体氨氮值,多为5mg/L以上,此时应更换1/3-1/2池水。更换的新水最好用嗜乳酸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调控。禁止使用生石灰等碱性消毒剂对发黑发臭水体直接泼洒,容易加重甲鱼氨氮中毒症状。

(五)控制养殖密度,选用优质饵料

盲目追求产量的高密度养殖,势必会使水质难以调控,因此,合理降低放养密度,也是保持水质稳定,改善甲鱼品质很奏效的方法。一般稚鳖放养密度为25只/m2左右,幼鳖放养量为8只/m2左右。全程投喂配合饲料,不投喂冰鲜鱼及动物内脏,根据甲鱼不同生长阶段,制作不同规格粒径的颗粒料,采用悬挂食台水上投喂的方式,遵循“四定”原则投饵。及时清除残饵,防止败坏水质。

(六)几种不良水质的调控休复

1.池水发白

池水发白主要是因投饵量过大,增氧不足,水体中有机物剩余较多,来不及转化引起。但饲料中添加黄粉虫、蚯蚓等天然鲜活饵料,水体也会出现发白的现象。但该种情况水质稳定,水质理化指标正常。池水发白时,注意监测水质理化指标,根据水色变化原因,采取对症方法。若因前者而出现水色发白,可从减少水体有机物入手,更换四分之一的水体,增加增氧时间,泼洒水质改良剂。

2.池水变清

若一次性加水较多,容易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加剧池底亚硝酸氮、氨氮等有害物质的扩散,破坏水体还本的表面张力,导致水层中的活性污泥发生沉降,出现清水的现象。适当降低增氧时间或者调低增氧强度,保持微增氧的情况,同时泼洒亚硝速灵,隔天再泼洒一次。第三天可使用氨基酸肥及硝化菌、EM菌或芽孢杆菌对水体进行复壮的强化。

3.池水发红

池水发红的原因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温室池边角出现大量红虫而引起水体发红;二是使用EM菌过后的一周内,水体呈现清亮的红色,后续根据水色可以通过补充菌种,维持水体生态环境平衡。如果是因红虫大量出现使水体呈现红色的,表示水体较肥。红虫日常通过摄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得以延续。随着红虫数量的剧增,水体中有机物的消耗,池水变清而后引起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升高。在红虫剧增前,可以通过100目捞网在池边控制池塘中红虫数量,也可以通过90%的敌百虫(0.2ppm)杀灭水体中的红虫。

二、养殖尾水处理技术

(一)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流程

温室养殖尾水排放至渠(管)道,通过尾水收集渠(管)道将养殖尾水汇集至沉淀池,养殖尾水在沉淀池中通过重力和絮凝作用进行沉淀处理,使尾水中的悬浮物沉淀至池底。尾水经沉淀后,通过过滤坝过滤,以过滤尾水中的颗粒物。尾水经过滤后进入曝气池,曝气池通过曝气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加速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尾水经曝气氧化处理后再经过一道过滤坝,进一步滤去水体中颗粒物,再进入生物净化池,通过添加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一步加速分解水体中有机质,最后进入洁水池。通过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物质,并利用滤食性水生动物去除水体中的藻类。此模式大大降低尾水中氮磷物质的含量,减少面源污染,实现达标排放。

(二)养殖尾水处理主要设施

龟鳖类养殖尾水处理设施面积应不低于养殖总面积的8%。

1.生态沟渠建设:主要用于增加水体污染物的氧化和阻滞水体中的悬浮物,在养殖场原有排水沟渠内种植水生植物或悬挂毛刷。生态沟渠深度1.5m左右,宽度2.5m左右,坡岸绿化不硬化,没有现成沟渠的也可用排污管收集尾水至沉淀池内。

2.沉淀池建设:沉淀池面积不小于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45%,沉淀池要求容量要大,池深在3m左右,主要用于水体中悬浮物质的沉降。养殖尾水在沉淀池中停留时间较长,充分沉降实现固液分离。在整个沉淀池内布设毛刷等生物膜固着材料,密度每10cm-15cm一支,挂在聚乙烯线绳或不锈钢丝上,方向与来水方向垂直。

3.过滤坝建设:可采用两排空心砖结构搭建外部结构,间隔不少于2m,空心砖孔方向与水流方向保持一致。两排空心砖内部填充陶瓷珠、火山石、活性碳、碎石等多孔吸附介质,用于最大程度地处理有机污染物。内部填充介质可用塑料框盛装,方便后期堵塞清洗,也可结合景观效果种植部分植物。过滤坝应建在沉淀池、曝气池和生物净化池的对角线方向,宽度不低于2m,长度不低于4m,高度与南面平齐,底部高度以能自然流入为宜。

4.曝气池建设:曝气池面积为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5%左右。曝气池底部与四周坡岸应硬化或用土工膜铺设,以防止水体中悬浮物浓度过高堵塞曝气盘。直径70cm的曝气盘设置密度,一般在每6-10m2一个,曝气盘安装时应距离池底30cm以上,罗茨风机功率配备不小于每20个曝气盘3kW,罗茨风机应安装在生产管理用房内。养殖尾水经过曝气复氧,增加水体中溶氧量,加快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

5.生物净化池建设:生物净化池面积占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10%左右。池塘四周坡岸不硬化,坡上草皮绿化或种植低矮树木。硝化细菌是一类自养型微生物,能利用自身的代谢过程不断降低水体中的氨浓度,从而保证水体中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维持水体的净化能力。光合细菌能够加强水体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并摄取水体中的污染物,产生氧气。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降低硫化氢及亚硝酸盐的浓度,并帮助水体维持正常的pH值。异养型微生物芽孢杆菌能够直接利用水体中的硝酸盐进行自身的生长代谢,使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能够一直保持在最优状态。

6.洁水景观池建设:洁水池面积应占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40%左右。主要利用不同营养层次的水生生物,最大程度地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同时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一般底部种植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浮水植物(荷花、睡莲、鸡头米等),四周种植挺水植物(茭白、美人蕉、菖蒲、鸢尾等),中间建设生物浮床种植水生蔬菜。同时在池内放养鲢、鳙、螺蛳等滤食性水生动物,进一步净化水质,产出优质水产品。

猜你喜欢
增氧沉淀池尾水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减污达标排放技术措施探讨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一种矿井沉淀池清理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秸秆燃气增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水处理专利技术在水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基坑排水及循环水利用系统
心理“增氧”,为心灵添一抹绿
浅池理论分析斜板沉淀池的设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