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军,郭家宝,李彩华,郭进考,班进福*
(1.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41)
《冬小麦石优20 号亩产550~600 kg 节水栽培技术规程》 (DB 1301/T 333—2020)旨为研究制定优质强筋冬小麦新品种石优20 号节水高产良种良法栽培技术,形成亩产 550~600 kg(8 250~9 000 kg/hm2)节水优质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推广。该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将实现小麦高产、优质、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生产效益,推动区域节水农业发展。
适用于石家庄市具有本标准基础条件的小麦生产。
土壤环境应符合GB 15618[1]。以壤土、黏壤土为宜。要求地势平坦,土层厚度在2.0 m 以上。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5 g/kg,全氮含量≥1 g/kg,速效磷含量≥18 mg/kg,速效钾含量≥90 mg/kg,
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2]。播种前保浇底墒水,春季保浇2 水。
3.1.1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3]。
3.1.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条件应符合GB/T 15671[4]。因地制宜选用杀虫剂、杀菌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及土传、种传性病害。
适宜播种期为10 月5 日~15 日,最佳播期为10月10 日前后。
适宜播期内,播种密度为270 万~375 万株/hm2,早播取下限,晚播取上限。晚播情况下,每推迟1 d增加基本苗15 万/hm2,最高播种量≤225 kg/hm2。
适宜墒情为0~40 cm 耕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墒情不足时,应提前7~10 d 补灌造墒,灌水量≥450 m3/hm2。土壤过湿时,应通过浅耕或粗耙的方法散墒。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地块,机械粉碎2 遍,达到秸秆细碎。旋耕2 遍,深度>15 cm。旋耕后耙耱或镇压,做到上虚下实,土地细碎,畦面平整,无根茬和明暗坷垃。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5]。中上等地力地块,施氮肥(N)120~150 kg/hm2、磷肥(P2O5)90~105 kg/hm2、钾肥 (K2O) 60~75 kg/hm2和硫酸锌 15~22.5 kg/hm2。
等行距机械条播,行距14~16 cm、播种深度3~5 cm 为宜。
播后镇压应符合DB 13/T 2366[6]。
3.9.1 冻水 抢墒播种的麦田,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 ℃左右时(昼消夜冻)灌冻水,灌水量675~750 m3/hm2。
3.9.2 灌水 拔节中后期灌春后第一水,灌水量600~750 m3/hm2;抽穗到开花期灌第二水,灌水量600~675 m3/hm2。
结合春后2 次灌水进行追施氮肥,其中,春第一水时施氮肥(N)75~90 kg/hm2,春第二水施氮肥(N)30~45 kg/hm2。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7]。
小麦出苗后7 d 内,选用50%辛硫磷或40%氧化落果1 500 倍液,沿地边喷洒7~10 m 保护带,防治叶蝉或蚜虫等传毒媒介,预防黄矮病、坐坡等病毒病。
小麦孕穗至抽穗期,选用10%吡虫啉、40%氧化乐果1 500 倍液+20%粉锈宁(三唑酮)、12.5%禾果利1 500 倍液或50%多菌灵1 000 倍液+尿素150 倍液均匀喷雾,预防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吸浆虫和早代蚜虫等。同时注意麦植株的发生,一旦发现,应即时防治。
小麦开花期至灌浆期,选用10%吡虫啉、40%氧化乐果1 500 倍液+20%粉锈宁、12.5%禾果利1 500倍液+尿素150 倍液均匀喷雾,防治白粉病、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蚜虫等。
小麦生长中后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实施“一喷三防”技术。选用适宜的“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混合喷施,既防治病虫害,又保根护叶片,延长绿叶功能期。后期喷施叶面肥,以补充氮素为主,利于提高子粒品质,尿素施用量为6.75 kg/hm2。
在冬小麦4~5 叶时,根据杂草发生种类选择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防治时间一般在11 月上中旬。选择日平均温度6 ℃以上、最高温度不低于10 ℃的无风晴天进行。
对冬前没有防治草害的麦田或冬前草害防治未达到防治效果的麦田,在小麦拔节前日最高温度达到16 ℃以上时,根据杂草发生类型选择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
蜡熟末期至完熟期及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