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机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推进农机化“两大行动”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农机化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不可替代。据统计,2020 年江苏省共有农业机械500多万台(套),农机服务组织1.3 万个,从业人员48 万人,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总收入超过1 500亿元。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服务支撑保障农业其他产业发展。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服务和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2)推进农机化“两大行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核心和基础是农业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掀起一场农业产业革命,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潮流,绿色低碳是发展大势。智能农机通过信息技术与机械装备融合,实现精确定量精准作业与现代化农事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竞争力。农机绿色低碳装备技术推广应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能节省肥料10%以上,高效植保农药利用率可以提高到40%以上。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支撑和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
3)推进农机化“两大行动”是解决“谁来种地、谁能种好地”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行动,以机械化替代劳动力,基本解决了“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2020 年,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2%,其中水稻机插率、秸秆机械化还田率、产地烘干能力、高效植保能力分别达到70%、64%、63%、70%,位居全国前列。以跨区机收为代表的跨区作业,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使高投入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上实现了高产出,被誉为“中国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农机服务组织依托先进的农机装备技术,通过开展订单式、托管式、保姆式等不同形式农机作业服务,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农业生产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解决“如何种好地”问题。农业机械化要素流动,推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据专家测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 个百分点,一产从业人员占比降低0.6 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提高0.5 个百分点。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夯实和巩固粮食安全生产基础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4)推进农机化“两大行动”是新阶段实现农机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需要。在“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使命更光荣,江苏应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领先率先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按照罗锡文院士农机化发展理论,当前江苏省农机化整体水平大致处于“从有到全”的农机2.0 阶段,少数领域指标达到“从全到好”的农机3.0 标准,总体离农机3.0 和“从好到强”的农机4.0 还有较大差距。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推动和促进江苏农机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现实选择。
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要准确把握农机化“两大行动”基本内涵、实施路径和实现目标。
1)农机化“两大行动”的基本内涵。具体有四个关联内涵:全程、全面、智能、绿色。一是抓全程。突破短板弱项,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二是促全面。着力提高机械化服务农业各产业特别是8 个省级千亿元级农业主导产业的覆盖面,实现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初加工的全覆盖。三是强智能。注重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场景应用、人才培养和互联互通,着力提高智能农机装备保有量、应用水平和信息化联网能力。四是重绿色。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农机装备与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构筑生态文明体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农机化“两大行动”的实施路径。具体有四个并存路径:补课、普及、示范、探索。一是补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补齐补强农机化发展短板弱项,实现农业机械化高质量供给、高效能应用。二是普及。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农机装备与技术的推广力度,提升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三是示范。以示范点、示范基地、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引导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和工作基础,科学开展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无人化”农场等三个层次的示范建设。四是探索。不断探索代表农机化发展方向的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争取在全国创造更多“江苏样板”“江苏模式”“江苏经验”。
3)农机化“两大行动”的目标任务。具体有两个实现目标:全国领先、走在前列。一是“两全”机械化全国领先。到2025 年,全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全国领先,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具配套比更加合理高效,农机进出通行作业等“宜机化”配套条件显著改善,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全领域的农机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机本质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二是“两升”机械化走在前列。到2025 年,全省农机装备升级、管理服务升级走在全国前列,智能农机装备占比大幅提升,智能农机实际应用场景覆盖所有农业县(市、区),农机信息化管理实现“一图统揽”“一网统管”,低碳减量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全省基本建成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支撑的农业绿色化生产技术体系。全省共示范推广智能农机、绿色环保农机装备各5 万台(套)以上,建设300 个左右“智能农机示范基地”,智能农机装备入网上云率达80%以上,清洁热源烘干机、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生态型犁耕深翻等绿色装备与技术推广应用比例达60%以上。
农机化“两大行动”能否落实并取得预期成效,关键在于工作是否扎实到位。
1)聚焦“兴机富民”,强化政策支持。一是争取新设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聚焦农机装备与技术补短板、“宜机化”改造、机艺融合试点、“无人化”农场示范、全程全面示范县建设等,积极创设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推动农机化“两大行动”政策创新。二是用好既有政策。各地要统筹好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公共服务、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等既有政策项目支持农机化“两大行动”。三是创新支持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研究创新政策实施模式,在农机新装备新技术补短板方面积极探索“揭榜挂帅”攻关、“领雁”计划、“尖兵”示范等新模式,在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以奖代补”“公建民管”等新模式。通过创新,使政策实施效益最大化。
2)聚焦“合力强机”,强化协调配合。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科技、工信、发改、财政、金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协调,在培养壮大农机装备产业全链等机制下,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农业农村系统内部要健全农机、种植、种业、渔业、畜牧业、农田建设等融合机制,协调解决好农机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良种”“良法”“良机”“良地”等深度融合,达到“良效”。二是提升供给能力。积极支持企业、科研院校等主体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快新型农机装备技术特别是特色产业、短板装备技术的研发制造和供给能力,促进产学研推用融合,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多样化的需求。三是强化培训指导。农机、农艺等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先进农机装备与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等标准和规范的制修订以及培训指导与服务,让农民掌握相关技能。四是广泛宣传动员。要加强农机化“两大行动”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和了解农机化,关注和支持农机化事业。
3)聚焦“一业一机”,强化服务“三农”。一是在“支撑保供”“聚力衔接”上发力。“支撑保供”方面,重点在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上下功夫,提高“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一业一机”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机械化保粮食安全、保供给、保质量的能力。“聚力衔接”方面,加强对薄弱地区、薄弱产业、薄弱环节农业产业机械化工作的指导,每个产业一套机械化解决方案,打造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升级版,提升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二是在“关注禁渔”“盯紧要害”上切入。“关注禁渔”方面,要重点在引导转产渔民发展水产养殖等再就业上加大农机化支持,加快推进渔业机械化。“盯紧要害”方面,重点在制育种机械装备以及耕地地力保护装备与技术发展上下功夫,推进高端制、育种机械装备的研发、试验、推广以及机械化服务,在生态型犁耕深翻等保护性农机装备与技术基础上,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全面集成和突破创新。三是在“助力建设”“融入改革”上跟进。“助力建设”方面,要从“宜机化”设施、农机化示范基地、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上下功夫,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融入改革”方面,重点在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农机服务新业态发展上下功夫,培育农机服务联合体,因地制宜开展农机“全托管”“联耕联种”等模式,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提高“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水平。
4)聚焦“一县一案”,强化示范建设。一是要细化示范工作目标。要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到产业、到品种、到环节、到年度,压实责任,加强考核。二是要细化行动计划内容。要将“两大行动”与“示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确保行动计划和示范建设取得实效。三是综合施策合力推进。“十四五”期间,省级每年安排资金1 亿元支持全程全面示范县建设(2021 年资金已经拨付)。各地要像抓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那样,强化组织领导、技术指导、政策支持、典型引路、考核评价。
5)聚焦“机械强农”,强化工作创新。各地要落实“两争一前列”要求,加强农业机械化工作创新。一是要积极争创全程全面示范县,为全省农机化“两大行动”的实施、农机化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争做表率、争做示范。二是要创新工作举措,在农机装备补短板、“宜机化”设施改造、“无人化”农场建设、机艺融合示范、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出新招、出实招、见实效,为全省面上推广提供新经验。三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机化“两大行动”提供高效的技术与人才支持。
6)聚焦“平安农机”,强化本质安全。一是增强责任意识。要压紧压实农机生产经营主体的主体责任,加强农机手安全驾驶操作培训,规范作业,安全生产,确保2021 年内不发生农机亡人事故。二是提升监管能力。要抓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重点农机具检审管理工作,提高农机“三率”水平。常态化推进“铁牛卫士”农机安全执法,加强农机安全网格化运维建设,以网格化促安全化。三是建立长效机制。要将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中形成的有效措施转化为制度,不断提高农机本质安全水平。
当前,“三秋”农业生产已全面展开。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贯彻全国和全省秋冬种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好“三秋”机械化生产任务。
1)组织抢收抢种。积极应对前期持续阴雨对秋收秋种带来的不利影响,发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和烘干机等农机装备优势,抓紧组织秋粮抢收,做好粮食烘干收储。密切关注供油紧张形势,协调保障农机作业用油。组织各类农机服务主体,加快秋粮机收和越冬作物机种作业进度,推广“一条龙”作业模式,落实精细化整地、精少量播种和适期适墒播种要求,做到“成熟一亩,收获一亩,播种一亩”,颗粒归仓,应种尽种,尽量降低水稻倒伏难收、地块烂湿难种、迟播晚播的不利影响。积极做好油菜育苗、播栽和收获机械装备选型和推广工作,着力提升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持续推进秋季秸秆还田和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试点工作。
2)推动机收减损。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秋粮机收减损方案,积极开展机收减损比武、竞赛等活动,引导机手在生产实践中精操作、比技能、展风采、做贡献,全面推广秋粮收获减损技术。秋粮收获期间,省农业农村厅将派出工作组对各地机收减损工作进行包片指导,各地要加强机收减损工作的组织、培训、指导,确保各项减损措施落实到位。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要开展随机实地抽测地块损失率,据实估测全省及各地粮食机收损失数量情况,为机收减损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3)强化服务指导。各地要组建技术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帮助机手调整好机具参数,及时排除故障,引导机手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作业,严把质量、严控损失。积极开展农机科技志愿者服务队“千人大联动、服务在田间”“机收减损、助农增收”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培训保养同步的方式,确保机具保养到位、标准宣贯到位、技能培训到位。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保障跨区作业机具免费通行、顺利转移,畅通热线服务电话,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帮助机手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购置“三秋”机械化生产农机装备。强化机械化生产信息报送和宣传,营造机械化秋收秋种良好工作氛围。
4)确保安全生产。落实好“三个责任”,深入推进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网格化监管,持续推进“铁牛卫士”农机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涉牌涉证、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等违法行为,配合公安部门查治拖拉机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开展“平安农机”建设“回头看”,做好秋季农忙期间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工作,加强田间场院、农机作业场所安全检查,持续开展明察暗访、隐患排查,实现隐患闭环管理,确保“三秋”作业期间农机安全生产。
“千帆竞发显峥嵘,百舸争流正逢时”。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面对“十四五”新开局,我们新时代的农机人要不负时代,勇立潮头,敢于担当,创先争优。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实施好农机化“两大行动”,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全面乡村振兴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