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荣棣
(山西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 吕梁 033600)
营造林技术通俗来说就是人工造林技术,即从造林、植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林木营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以提高森林覆盖率。营造林被人们亲切而形象地称为“修建绿色万里长城”。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已经由第一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显示的不足13%逐步上升最近调查数据显示的23.6%。当然,森林覆盖率的大幅度上升,森林资源的日渐充裕都离不开营造林技术作用的发挥。虽然我国营造林技术在应用上不断成熟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新时期,正视营造林技术应用问题,并采取有效的举措加以完善,对于林业持续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林业发展中应用营造林技术很重要。首先,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无论是选种、培育,病虫害防治还是土地整合以及规划都需要营造林技术做支撑。营造林技术古来就有,它在现代得到了更快速的发展,营造林技术发展成为林业发展的重大助推力。其次,满足经济、生态所需。营造林技术能通过改良土壤、精选树种、防虫防病等方式改变林木成长周期,使其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营造林技术能加快苗木成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最后,绵延发展珍惜树种,提升天然林的优势。一方面,运用营造林技术可大范围培育珍惜树种,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营造林技术能将被破坏的天然林木恢复到原始状态,使森林依旧保持天然林的优势。
营造林工作涉及林地清理、整地、种植、施肥以及抚育等多项内容,故整个工作实施较为复杂烦琐,如果不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便有可能会造成营林计划失败。就目前来说,我国部分地区在营造林技术应用缺乏系统规划。缺乏规划将造成严重后果:①曲解“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相关人员打着这一政策抢占农田耕地的现象在部分地区时有发生;②森林规划难以如期实现。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3.6%,5 年后,我国预计将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8%,如果缺乏规划,这一结果不仅难以达成,严重者还会造成林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失衡;③缺乏规划会导致整个森林系统稳定性变差,增加森林林木集中患病概率,不利于林业经济以及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信息化水平不高成为营造林技术应用中的重要难题。林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紧密相连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该生态系统中除了有常见的灌木、乔木、蒿草之外,还具有丰富多样的真菌以及各类食草、食肉类动物。因此,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来推进营造林,以维持生态平衡。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为营造林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为了尽可能在造林中减少失误,可在营造林工作开展时引入信息技术,建立一种“生态—经济”的模型,以提升营林质量。但就目前来说,我国营造林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营造林部门在新时期必须着力提升营造林的信息化水平。
在林业发展中,营造林技术的应用需要各种机械设备为支撑,林业机械是营造林技术实施的物质基础。就目前来说,营造林中的先进林业机械并没有广泛普及、推广。这主要表现在,营造林以普通的林业机械为主,然而一些大型的植树机、挖坑机以及带土球挖树机等则较为罕见,配备不足,这直接影响了营造林技术应用的成效。造成林业机械普及度低的原因较多,除了受营造林部门资金、技术等的限制之外,也与当地的地形地势等有一定的关联。例如,有些造林地区交通不发达、地形地貌不允许,导致大型植树机械难以充分进入,从而影响了造林的效率。
林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作保障,除了需要专业的林业设计规划人才之外,还需要高素质的林业生产与技术人员。但就目前来说,营造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方面,相较于财经、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林业专业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很多大学生不愿从事林业工作。另一方面,营造林部门内部的培训机制不健全,对林业人才的培训存在弊端。培训不力是导致专业人才素质不达标、技术能力弱的关键所在。因此,新时期加强对高素质营造林人才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加强对营造林的规划设计首先应做好宏观规划。有利于营造林部门立足全局、高瞻远瞩,全面部署营造林战略规划,实现林业发展与经济、生态等的协调进步。相关的营造林部门应综合考虑当地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实况,全方位、立体化与多角度地设计营造林规划,确保各个行业发展都能与生态环境建设相适应。例如,可以根据当地农田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农田防护林、防沙林等。
其次,做好中观规划与微观规划。在中观规划制定时,应及时对当地的地形、生态等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根据所调查的数据来选择科学的种植技术。例如,对于地势条件较好、土质条件优良的地区可采取分殖造林法。除了分殖法,营造林部门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播种造林法、植苗造林法等。除了选择好种植技术之外,中观规划还应做到对薪炭林、火烧迹地等的植补,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如初。微观规划主要是对具体的某一块地区进行相应的规划。例如,某地区在设计针阔混交林时,应确定植株混杂的方式,如株间混杂、带状混杂等。此外,微观规划中要应加强对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防治等的关注。
营造林技术应用时,应着重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一方面,农、林、牧、工等四大业并非相互独立存在,而是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林业的发展需要与其他三业实现信息互通,而采用信息技术便可达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营造林过程涉及多个部门,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各个部门工作的衔接与沟通,以尽可能减少因信息滞后而造成的营造林工作出错、效率偏低等问题。再者,现代社会,景观林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设计景观林,营造生动的景观层次感,工作人员需要利用信息技术配合制图软件来进行设计,这便需要进一步引入信息技术。最后,在进行混合林营造时,可使用现代监测技术对混合林的林木生长状况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营造技术应用对林业机械的依赖性较大,因而加大对林业机械的推广成为推进营造林技术实施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结合现有林业机械情况,加强对新营造林机械的推出。在一些现有林业机械的基础上,可推出针对特殊地形地质、土壤地貌的新型营造林机械。这样,部分交通不发达、地形地貌特殊的营造林区域也能用的上新型林业机械。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有助于地质特殊地区配合退耕还林政策,顺利实现营林计划。另一方面,营造林部门应匹配丰富、先进的林业机械,普及大型的植树机、挖坑机以及带土球挖树机等林业机械,以顺利解决林业机械短缺的问题。据相关研究表明,林业机械营造林工作的效率是普通人力效率的50~100 倍,故推广林业机械更加必要。
人才保障对于营造林工作来说不可或缺。首先,引入优秀的林业规划人才。相关营造林部门应主动从高校吸引人才,弥补营造林规划人才不足的短板。高校毕业生对信息技术较为敏感,入职后更容易适应新时期的营造林工作。在人才选拔时,应严格遵守“任人唯贤”的原则,以更好地充实营造林规划人才队伍。其次,加强对林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从内部抽调出人才进行系统培训,通过培训提升现有技术人才的综合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从高职学校中吸引吃苦耐劳的优秀技术人才,做好林业技术人才储备工作。最后,应吸引一大批的高级信息技术人才。这类人才大都精通大数据管理,可更好地配合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对营造林的监测工作,提升营造林效率。
林业资源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的生态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林业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故林业的生态调节功能依然十分薄弱。为了更大限度发挥林业资源的生态环保、社会经济等价值,应用营造林技术扩大森林资源面积,促进林业发展十分必要。就目前来说,营造林技术在应用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重点从加强规划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推广林业机械、培养造林人才等方面予以完善,以实现我国林业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