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璐
吉林大学 财务处,长春 100021
F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如何建立与“双一流”建设相匹配的财务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学校财务资助和统筹安排经费能力,充分激发学校创一流、办学特色的动力和活力的问题凸显.尤其受到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的综合影响,国家财政整体上面临着减收增支压力,中央和地方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在今后一段时间,学校能否突破自身财务困境,最大限度地拓展办学资金来源渠道,支撑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使命,考验着学校的整体治理效能.
F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对资金需求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学校在日常运行中需要承担人员经费和后勤维护等刚性支出压力,支撑内涵发展的资金余力受限,学校资金总量和可支配资金量不充裕,需要学校上下积极开拓,加大筹资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
F大学收入结构不够合理,财政拨款仍是学校收入来源的主渠道,其收入所占比重偏高,对国家财政拨款投入依赖性较强,对财政投入的高依存度使学校对国家的投入政策高度敏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一旦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降低,或者投入模式和要素发生变化,学校收入的增长将会受到较大影响.事业收入所占比重偏低,学校自主组织收入的水平仍然较低,说明自身造血能力较差,资金来源渠道有待拓宽.
在支出结构上,由于学校存在在职人员数多、校园面积、校舍面积大的特点,学校在日常运行中需要承担更多的人员经费和后勤维护等刚性支出压力,人员经费、运行保障经费等支出占比较大.
通过与兄弟院校的横向比较发现F大学收入总量、财政补助收入排名较为靠前,但在职人员人均收入能力远低于同类高校,这表明学校的人力资源的单位效益较低,资产的使用效益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资金的投入未获得高效产出,需采取措施控制在职人员规模,提高人力资源效益.同时,相对于专任教师的规模,学校科研经费总量仍然偏低,教师争取科研经费的整体水平偏弱.
F大学对资源的使用管理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控制监督,还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成本分担机制未能建立,学校水、电、暖等消耗性费用支出基本是由学校承担,总量的充足和局部的紧缺同时存在,导致资源使用效率偏低.
学校运行主要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偏重于经费支出的合法化,对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追求不够.以前由于国家关于高校的成本核算体系还不成熟,因此学校未实行教育成本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校降低成本费用的意识.通过成本核算,可以为学校提供可靠、真实的数据资料,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成本控制,进行成本管理,进而提高学校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学校加强内部管理.
面对上述问题,必须针对性地提高财经管理效率和水平,通过不懈的努力,依法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促进收入持续增长,着力实现学校总收入的不断突破.推进绩效预算管理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资金优化配置机制建设,力求资源配置合理、规模结构优化、使用效益突出,为学校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合理分担办学成本,有效激励增收节支,推进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实现财经资源合理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实现多元筹资,关键在于办学理念的变革.应努力扩大学校办学经费来源,继续争取国家财政投入,不断提升地方财政投入的比重,保障学校经费来源主渠道的稳定和畅通.通过提高自主创收能力、争取政府拨款、提高捐赠资金募集能力等方式,充分识别外部资源,并且善于引导外部资源注入学校,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和社会力量在筹资工作的重要作用,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筹措机制,着力实现学校总收入的不断突破.
2.1.1 提高自主创收能力
学校要将科学研究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开展基础创新性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充分利用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注重产学研结合,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为企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贡献,将现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向社会提供服务,提高自主创收能力[1].如积极利用学校在人力和物力条件方面的优势资源,大力拓展相关优势学科的培训市场,通过提供知识和技能服务而创收,多渠道开展社会培训业务;学校可以利用师资力量,设备资源通过如设备检测等对外提供技术服务的方式进行创收;应有效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充分挖掘学校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从而得到更多的资金收入.
2.1.2 提高捐赠资金筹集能力
在“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学校应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模式,健全资源筹募与管理体系,多维度、多渠道筹措办学资源.学校通过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提高知名度,通过打造名牌项目、创新合作形式等方式,积极发挥广大校友和社会力量在筹资工作的重要作用,引导外部资源的流入,同时通过募集捐赠资金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拓宽学校办学资金渠道,增强学校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
2.1.3 积极争取政府性资金
政府拨款是大学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这部分资金属于高校的可支配资金,既没有资金使用成本,也不需要归还.立足于学校的现有情况建议从以下两方面争取政府性支持资金:
(1) 中央财政资金. 结合学校多校区合并的历史背景,学校应认真研究政策、选择项目,积极跟踪推进,争取财政资金支持.
(2) 属地政府财政资金. 通过与属地政府合作,创建地方支持高校发展、高校助推地方建设模式,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取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和保障[1].
2.1.4 推进以分配政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激励机制建设
调整收入分配方案,将学院的自主创收按照激励的原则合理纳入院级财力统筹,在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等可分配收入中合理制定学院的分配比例,在既保证学校利益的同时,又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院多渠道筹措资金,统筹校院两级收入管理,推动校院两级收入同步增长.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适应国家管理要求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按照合理分配、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原则科学测算;通过确定标准的分配定额,遵循一致的分配方法配置资金;将学校预算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绩效考核体系,遵循“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加强对各类资金使用及项目执行结果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用于预算的分配,形成“事前有评估、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1].
(1) 将各项财务收支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资金投向,进一步统筹分配学校资源,实现学院与各部门预算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整体事业规划及发展目标.
(2) 强化预算安排的前期论证与审核,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实行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及评价等全过程管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性、规范性,加强预算、审核、决算的有机结合,从源头上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供保障.
(3) 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学院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实行财权下放与集中统筹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突出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建立集中统筹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经费使用机制,使办学水平和效益在整体上得到提升.
(4) 推进预算项目库建设和滚动预算管理,建立学校对项目经费预算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项目储备系统,并实行分级管理,并在校级预算编制和学院预算编制中开展滚动预算,通过开展动态、开放和滚动管理,促进财务预算对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支撑,避免短期效应[2].
2.3.1 构建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以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业务特点,完善成本数据收集等基础工作;按照学校、学院、业务团队等层次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合理设置成本项目和范围,明确成本归集和分配方法,科学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根据成本信息需求、成本核算对象等确定成本核算周期,编制成本报告,全面反映单位成本核算情况,满足成本控制、教育服务收费定价、绩效评价等需求[3].
2.3.2 积极推进成本分担机制建设
将目前由学校统一负担的水、电、暖消耗及后勤服务等公用消耗费用,按照间接费用分摊到院校等成本核算对象,同时,对公用房等公共资源实行有偿使用,按照一定标准收取公共服务费用,分摊计入学院办学成本.通过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可以提高学校和学院的成本控制意识,避免资源浪费,减轻学校可支配资金投入的压力[4].
综上所述,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明确核算对象有助于打牢成本数据基础,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实现校级财力与院级财力的相对平衡,也为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做好支撑;树立成本效益的理念,更科学地服务于项目取舍、资产购置等决策事项,以引导学校资金配置到成本效益较高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