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华,张 港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共生共长,是中华文明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具有资政育人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具有宝贵时代价值的文化财富。在追求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征程中,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质量。
1.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革命文化的鲜明写照
中国的民主革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以后有了全新的思想武器。深刻科学地认识了世界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勇于接纳新生事物,进一步增强了运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的开拓进取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最鲜明写照。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面对军阀与列强的围追堵截,敢于创新、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始终坚持走在时代前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始终走在最前列,合法性、权威性与领导地位绝不动摇,保证对党员、军队与群众等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各级组织有效贯彻党中央的指导精神,调动一切资源为党的事业而奋斗,这种上下一心、科学高效的革命氛围与组织能力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政府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与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群众路线,革命文化维护着党与人民之间密切的血肉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在这种文化的引领下,最终推翻三座大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与保持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建设是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每个人都得以传授文化知识,每个人都享有做人的尊严。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文化落实到衣食住行,提高人民文化与生活水平,肃清错误思想。中国共产党从思想文化层面入手,让精神不再贫困,让普及教育进一步更高层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革命文化作为有力的思想文化武器,引领人民在伟大社会革命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2.矢志坚定崇高信仰是革命文化的政治底色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是长征时期不畏艰险的鲜明写照。自中共一大起,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正是因为革命文化始终坚持为崇高信仰而奋斗,在中国大地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仁人志士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生活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以共同的文化底色而奋斗、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共同文化导向所凝聚,积极踊跃投身革命事业当中。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与国民党“三民主义文化”一个根本的区别在于,蓬勃发展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从建党之初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共产主义的政治底色让我们的政党超越传统的短视的局限视野。
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号召“打倒军阀”,号召改变割据混战的局面,以“火车头”的作用引领国民党与其它革命力量发展,引领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阶段,为中国文化提供全新风向;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号召海内外进步力量为拯救民族而团结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为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所以我们在逐个实现每个发展阶段的最低纲领时,不会因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而迷茫。当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新时代的革命文化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接续奋斗,正在意气风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3.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是革命文化的科学方法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从诞生伊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备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性、组织性与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让中国革命有了全新的科学方法论,不机械、不片面、不固执,能够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能够实事求是地勇于探索,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吸纳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革命文化科学方法的实践成果包括:以科学的斗争方法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打倒军阀、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以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区别于“普世价值”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人民政协,有效治理新中国;以科学的普及宣传开创性地推进爱国卫生运动,预防与消灭病菌,以提高全民的文明卫生素质为前提,取得抗日战争时期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帝国主义细菌战的胜利。
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文化的具体方法和实践观点可能在和平建设时期失去了作用的环境与对象,但是,唯物史观等基本方法是无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的客观真理,会长期在社会与生产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严谨的辩证法体现着新中国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新时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运用层次不断提升,在思想与道德层次要坚持革命文化“又红又专”的优良传统,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与文化发展。不能甘于作为西方自由市场体系下的边角料与螺丝钉,要敢为人先,勇于研发属于我们的核心科技;不能为了获取学术成果伪造实验数据,利用权力违背实事求是的要求;必须坚持革命时期的初心使命、社会主义道德与人类伦理常识,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投身新的伟大征程。
1.有助于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目前,以“00后”为主体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受移动端互联网普及应用的影响,多元化的海量信息与文化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历史虚无主义借助融合媒体技术的碎片化短板而不断入侵,导致了错误思想信息在商业逻辑导向的网络平台蔓延。多元文化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2]。革命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吸引爱国青年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而斗争,在和平时期推进三大改造与基础建设,具有伟大功绩。当前,以现实的革命历史与实事求是的方法,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正视时代呼唤,坚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文化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对于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赢得意识形态阵地的节节胜利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坚定崇高理想信念
高校大学生群体通过信息渠道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在意识到个人发展具有局限性的情况下,出现了理想信念消解的“佛系”“躺平”倾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当前革命词语内涵弱化解构的文化语境中有待强化。初心使命不会自发向好,需要通过主题教育巩固理想信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的传统[3],而革命文化以丰富的文化养分、宝贵的历史与政治资源,不断地发挥着教育感化的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革命文化的价值内涵值得我们深度探析与创新性运用。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坚定信仰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为了崇高理想而努力。为避免集体认同的理想信念在和平时代消解,必须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面对风险挑战时,矢志不渝坚定理想信念,以恪守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坚定信仰作为指导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3.有助于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继承发扬革命精神
革命文化中蕴含变革创新的特质,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对新发展阶段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并成功应用于社会变革实践中,取得了社会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谱系,充分展现了革命文化的革新本质。新时代,革命文化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以奉献一切、勇于牺牲的精神,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我国的革命文化促进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为元素的革命精神谱系。新时代,高校广大青年学生,要传承与发扬革命精神,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1.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加强思想引领工作,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4]。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从第一课堂入手,探索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现协同育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除了这门课程外的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应当积极引入革命文化相关理论知识,发挥讲授革命文化思想的集成优势。时值建党百年之际,革命文化与党的历史发展共生共长,刚好契合党史学习教育进行教学,对于使革命文化深入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有着更丰厚的意蕴。另外,高校还要发挥非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作用,需要强调的是革命文化的融入不是“课程言必革命文化”,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将精神内涵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指导高校大学生群体在接收知识的同时还要接收理论知识背后的政治思想蕴意。在课程教学中,以革命文化精神谱系的形成脉络贯彻课程思政实践,以革命文化演进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在传授理论知识中增强百年革命文化发展的感召力,让高校大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以及革命文化的历史贡献。
2.融入日常思政工作
当前,高校大学生从网络获取海量信息,单纯通过第一课堂渠道进行教学显然充分度不足,使革命文化更好地贯彻到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革命文化贯彻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须坚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协同合作,推进革命文化融入校园传统媒介与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群体参与校园主题创作、理论宣讲、文化展演、板报设计以及通过新兴的校园官媒公众号、数字大屏幕进行理论文化传播和演示,让革命文化与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兴趣点相契合,运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话语进行阐释,发挥不同平台育人优势集成,实现革命文化配合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入心入脑;从而将革命文化融入大学校园生活,贯彻在日常思政工作中,为实现“三全育人”而助力。
3.融入社会实习实践
革命文化源于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的实践,在社会革命实践中提炼的方式方法与革命理论又进一步引领革命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社会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就是要将‘学’‘讲’‘练’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这些多维立体式教学方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5]。在高校,以社团活动等形式组织加强实践教学,让高校大学生群体在革命文化的具象化实际考察中,清楚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拯救中华文明与参与全球反法西斯斗争中的重大贡献。革命历史遗址蕴含着丰厚的红色基因,以革命文化纪念馆、革命根据地、军事博物馆、烈士陵园为例,都是革命文化最鲜活的实物教材。艰苦简陋的物质基础承载着中国革命精神厚重辉煌的信仰殿堂,高校大学生有必要在现实的革命历史遗迹中回顾革命前辈的革命历路,不断深化革命精神教育。高校需要创新革命文化物质资源的教育功能,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把红色场馆“搬”进校园里、“搬”进手机里,丰富智能化革命文化实践教学教育方法,增强革命文化的实践育人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校应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新时代,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资政育人功能。将革命文化融合高校育人全过程,有助于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继承发扬革命精神,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投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伟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