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编扎工艺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06 13:08肖晓玲李卫东黄国林唐桂梅周宇霞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营造景观工艺

肖晓玲,李卫东,黄国林,唐桂梅,闵 军,王 浩,刘 洋,周宇霞

(1. 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2.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3.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乡村景观营造是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与美丽城市建设不同,美丽乡村建设应突出乡村的自然生态与乡土气息,与城市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形成互补。尤其是美丽休闲型乡村的建设,应整洁优美、独具地方自然特色、文化特色、艺术特色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到乡村进行节假日旅游与体验。同时,美丽乡村也将成为生活在快节奏、高度工业化环境中的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传统编扎工艺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2 000 a以上的历史,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与生态文化特色,其种类和创作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竹编类、草编类、棕编类、藤编类、灯彩类等。传统编扎工艺是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精致的式样和多变的造型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具有很大艺术观赏价值。

传统编扎工艺品的材料主要是乡土材料,乡土材料一般是指取自于本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和地域传统文化烙印,能够反映出该地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材料。它的主要优点包括:(1)取材广泛,包括秸秆、藤条、木材、竹材、活体乡土植物等;(2)用材经济、节能低碳,乡土材料取自本土而用于本土,成本较低;(3)适应性强,由于乡土材料大部分是就地取材,与当地的地理文化特征相符,能够很好地融入当地,创造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1]。

1 发展传统编扎工艺的重要意义

1.1 能体现乡村景观所独有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

在乡村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对于传统编扎工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选材、构图等方面,对于材料的运用大多是就地取材,构图一般是体现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脉、地理环境、自然风貌的不同,营造的乡村景观因此呈现不同地域所独有的历史风貌、文化特征、民族习俗、农耕文化、宗教信仰等。

1.2 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传承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有效手段。通过挖掘当地编扎等传统工艺,结合不同地域的特色应用到乡村景观的营造中,体现出乡村特有的文化特征,能够更有效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传统编扎工艺和作品是呈现当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将传统编扎工艺和作品进行艺术加工,使现代乡村景观环境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气息,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从而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3 保持传统工艺的传承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传统编扎工艺是一支活态文化,承载了民族的造物智慧,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生动表征,保护与传承传统编扎工艺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传统编扎工艺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分类

2.1 村 口

传统编扎工艺作品在村口的应用主要是起到形象标识的作用,通过编扎各种反应当地民俗文化、民俗习惯、村庄特色的传统编扎工艺作品,以树立不同乡村独有的特色形象。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建设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为了保留乡村独有的特色形象,应着重从乡村被感知和被识别来探讨乡村特色的保护和建设。由于乡村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乡村特色形象标识的构建也要因村而异、符合村庄的脉络和定位,因而“标识”的建立对于一个乡村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是整个村庄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用标识的联想、提示,可以协助人们识别地域属性、民俗文化属性等,是决定村庄形象的灵魂所在[2]。

2.2 公共活动空间

2.2.1 娱乐活动空间 村内娱乐活动空间一般以广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多个活动区域。可在广场中央设立较大型的传统编扎工艺作品,广场周边设立较小型的传统工艺编扎作品。编扎材料可采用稻草、竹子、藤条等,编扎作品应表现当地的民俗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历史传说等[3],广场周边及活动区域可采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活体植物编扎绿色篱笆,儿童活动区域的绿色篱笆应选择无刺无毒的树种,儿童活动区域还可以编扎一些动画故事、童话故事以及小动物等造型作品。

2.2.2 健身活动空间 健身活动空间主要用来满足人们体育锻炼活动的需要,让农村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这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达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增强了农村发展的凝聚力。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健身活动场地可编扎一些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编扎作品,例如荡秋千、放风筝、射箭、蹴鞠、摔跤等民间传统体育运动。2.2.3 游憩空间 在游憩空间系统中,编扎工艺主要应用于人造景观要素和文化要素中,人造景观要素是完全由人工建筑的各类景观要素,如乡村民宿、农具展览馆、石凳石桌、乡村传统生产生活场景再现等;文化要素是能够向游客传递乡村生产活动过程与特征、乡村生活风貌与特色、乡村文化内涵与魅力的所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要素。 如乡村服饰、礼仪习俗、农产品种植与家禽养殖活动、民俗节庆与宗教活动、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民间音乐与舞蹈和其他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文化符号等。这些要素很多都可以通过编扎工艺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而呈现出来。

2.3 道 路

包括交通主路、宅间道路、游憩小道等。在通村公路村域内路段的道路两边设置编扎篱笆,可以用竹木编扎造型,或者采用活体植物编扎造型,例如小叶罗汉松、凌霄花藤等活体植物;宅间道路是进入住宅或院落各住户的道路,在道路两侧可以分段种植活体植物编扎的篱笆,点缀一些用稻草、竹木、藤条等编扎的能反映当地特色的编扎作品;游憩小道主要是指农田、菜园、山脚、郊野周边等的小径,以点缀各种造型编扎作品为主,例如各种乡村小动物造型等,增加乡村野趣。

2.4 庭 院

通常情况下,乡村庭院整体空间一般可分为建筑区域、步道区域、杂物区域和绿化区域等几个板块,不同的空间板块具有不同的作用。有围栏的庭院,可以沿着围栏种植藤本植物并编扎出各种图案,增加审美效果;没有围栏的庭院可在庭院周围建造活体植物篱笆并编扎各种图案,例如小叶罗汉松活体篱笆、凌霄花活体篱笆等;有院门的庭院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稻草、竹木等编扎工艺建造院门;庭院里面也可以种植一些藤本植物并通过编扎工艺建造遮阳伞或凉亭等。

2.5 滨水岸线

乡村滨水岸线主要包括沿着乡村地区的水域,诸如胡泊、江河、湿地、海洋等岸线道路或线性开敞空间,将乡村的水域、陆域、水陆交接地带进行串联,形成具有生态、休闲、科普、文化、审美等多功能的乡村绿色网络,同时保护和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通过编扎工艺,利用具有乡野气息的植物材料,与乡村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紧密融合,表达乡村意境,同时也能反映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习俗。具体实施可沿滨水岸线设置活体植物编扎的篱笆,活体植物可选择小叶罗汉松、凌霄花藤、紫薇、竹子等;根据当地文化习俗,在滨水岸线设置利用稻草编扎的各类雕塑作品,例如传说人物、童话故事、各种动物等,也可以是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场景的再现等。

2.6 农田景观

农田是乡村的象征之一,农田景观是乡村地区最基本的景观,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农业的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体。同时也能很好地体现出当地农耕文化和地域特色。农田景观通常是以农田防护林、道路、沟渠、田坎等为廊道,以耕地为基质的网格化景观体系。针对农田的斑块状、廊道状的不同形态类型,在景观设计时应区别考虑。对于道路、沟渠、田埂可沿路边设置用活体植物编扎的绿色篱笆,在田块中央和廊道边沿可设置一些造型编扎工艺品,与农田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3 传统编扎工艺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

3.1 编扎质量不高

目前,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编扎作品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许多作品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都存在着严重不足,例如稻草扎制雕塑作品,其原因是参与制作稻草扎制雕塑的人员中存在大量非专业人员,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艺术创作素养不高,导致其作品质量不高,缺少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在扎制稻草雕塑的过程中,众多从业者只是简单地将其当作是一份工作,应付了事,导致作品质量受到影响[4]。

3.2 编扎工艺和作品缺乏创新

目前,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对于编扎作品的利用度不高,而且缺乏创新,编扎工艺的应用和发展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整体审美和需要。尤其是编扎作品过于简单,不够新颖,缺乏创新,虽然不同地域的编扎作品会有一定的区别,但整体而言,其制作过程和工艺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缺乏创新精神,从而导致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千村一面,同时也导致人们对于编扎工艺和作品的认可度较低。因此,应尝试大胆革新,加强编扎作品设计创新,开发出符合现代生活美学的编扎作品,使传统编扎工艺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3 编扎作品缺乏文化元素

传统编扎工艺作品应与地区特色、文化形态息息相关,文化价值是传统编扎工艺作品里最具有价值的内容,是历史、传统、风俗、生活状态、地域特色、农耕文化、人文氛围等非物质因素在历史推进演变中的沉淀与积聚。目前,各地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编扎作品一般为简单的人物或动物造型,没有把当地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合进去,不能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更谈不上文化创意。

3.4 传统编扎工艺缺乏传承

传统编扎工艺根植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生产、生活中,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具体呈现形式,它以技艺为主要载体,并以心传口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与延续。传承人掌握着其传承的传统编扎工艺技术,是传统编扎工艺文化的核心。然而目前传统编扎工艺传承人呈现后继乏人的趋势。

一是现有传统编扎工艺传承人队伍结构欠合理。现有传承人队伍年龄结构堪忧,目前能够较为完整的掌握传统工艺的多为中老年人,传承人青黄不接且学历结构普遍偏低,传承人缺乏创新意识。二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后继乏人。传承人缺乏是传统编扎工艺传承面临的最严峻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是随着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冲击,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传统工艺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缺乏后继者;此外,师徒相授、心口相传的传承人培养模式还较为传统,培养方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传承人培养的速度较慢,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化社会[5]。

4 传统编扎工艺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建议

4.1 重视编扎的质量问题

提高编扎的质量,这对于创作者的艺术素养、审美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的编扎作品才会有较高的品质。作为在乡村景观营造中所展现的编扎作品,它应该有自己的内在灵魂和文化因素。

因此,创作者应当充分重视编扎作品的质量问题,以严谨的态度面对编扎作品的创作,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并且传统编扎工作从业者要加强专业培训,积极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创作中既要保留本身的地域特色,又要紧跟时代潮流,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编扎作品。

4.2 加大编扎工艺和作品的创新力度

传统编扎工艺能很好地体现当地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内涵,在乡村景观营造中,传统编扎工艺和作品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针对编扎作品过于简单,不够新颖,缺乏创新的问题,在创作过程中,应加大编扎工艺和作品的创新力度。编扎工艺和作品的创作者应当积极关注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并且有选择的结合应用,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创作形式,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4.3 深化传统编扎作品的文化内涵

文化属性是传统手编扎工艺的重要特性,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文化精神却是永恒的,将其提炼运用到编扎工艺中能够避免乡村景观营造的千篇一律。因此,在编扎工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将原生本土文化进行元素提取使其融入到设计中,让其文化元素得以传承与创新,充分挖掘民族地域文化内涵,实现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编扎作品的文化附加值。

4.4 加强传统编扎工艺传承人的培养

人才是传统编扎工艺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果仅靠民间的祖传或者收徒授艺方式来培养人才,发展传统编扎工艺是远远不够的,可与地方高校合作,增设传统编扎工艺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间传统编扎工艺或开办专门的培训班,从而提高传承者的专业技能水平。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吸引年轻人投入到传统编扎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中去,为乡村振兴与繁荣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营造景观工艺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景观别墅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大型船舶T型材焊接工艺试验及工艺再造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