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明 贾 鑫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葫芦岛 1251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这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告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面临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近期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都需要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承载了擦亮社会主义大学底色的重要使命[2],立足新时代新阶段,高校必须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永恒的主题。通过改革创新思政课,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思维、思想视野和实践能力,让共产主义信仰在大学生心中深深扎根,让奉献祖国、担当使命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旋律,让每名大学生都立志成为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本领、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00后”作为大学生主体走进大学校园后,以其认知范式的独立性、思维模式的易变性、价值追求的主体性、行为方式的理性化、人生理想的务实化等群体特点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课题。特别是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利用电影、宗教等文化产品大搞文化渗透,图谋“分化”“西化”社会主义国家,这些“侵略”手段更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性。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多元文化交融交锋的发展态势,高校思政课必须要主动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研究成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00后”大学生们的新特点,把握他们“拔节孕穗期”的关节点,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恰当运用思政课构建供需“一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维埃大学等学校开设的“马列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学开设的“中国革命史”,党中央始终把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作为重要任务。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思政课建设。2019年3月18日专门主持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为思政课创新发展把脉指路。中共中央、教育部相继下发文件,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出新要求,又给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者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更是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2]。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原则,通过课堂主渠道协同各方面育人因素积极构建系统、长期、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持续不断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培养社会主义的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由此可见德乃“立”“兴”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3]。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主渠道,肩负着传授知识和价值塑造的双重任务。中国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程度日益扩大、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日益提速,国内外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日趋复杂。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只有积极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才能保证大学生成为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摆在首要的位置,坚持德育优先的育人目标。通过政治引导,大学生要把自己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中认识自己、规划人生,把实现个人价值和民族、国家、人类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和永恒主题。伟大导师马克思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智力、道德、人格、综合技术能力、劳动能力等各方面,他主张把“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强调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的重要性和意义。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和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坚持“五育”并举的目标导向。在“育”的目标上要着眼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着力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在“育”的内容上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方位全过程全面培养塑造时代新人。在“育”的过程中贯彻“学生为中心”理念、健全育人制度、优化育人策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体系。在 “育”的结果上聚焦德育效能、提升智育水平、完善体育锻炼、营造美育氛围、强化劳动教育。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果想达到“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目标,不仅要使教学设计符合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而且要在教学活动中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第一,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教书育人规律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促进教育对象成长、发展而总结出来的影响教学活动和育人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锻造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种素养。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探索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既要在教学理念上知道为什么而教,也要在教学内容上知道教什么,更要在教学方法上知道怎么教。要做到四个方面的结合,即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式相结合。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持续改进课堂教学状况、实践教育方法,在守正创新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第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学生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合学生身心需要的教育。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思政课教师要从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和作为社会成员的成长的全面需求入手,以创新的理念引导人、以新颖的方法吸引人、以生动的讲述鼓舞人、以鲜活的案例打动人、以丰富的实践激发人,使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创造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评价者,既要在教育教学中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又要着眼思政课教学的特殊规律。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的形势,转变对理论灌输的偏颇认识,从填鸭式教育转变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灌输方式;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从宣讲式教学转变为大学生讨论探究的教学模式;统筹教学资源,从线下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营造教育氛围,从学校单一教育主体转变为学校、社会、家庭合力育人的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主动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基础,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把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放在首位,既用科学的理论、准确的表述充分阐发内容本身的学理性,又善于充分利用内容提供的政治性,教育引导学生笃信马克思主义;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目标,要求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既能用丰厚的知识成果滋养学生的心灵,又能用先进的价值观念塑造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勇于批判错误思想,在批判中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强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建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方针,要求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要把思政课理论教学与新时代中国实践发展融为一体,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举措,要求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构建符合大学生需要、贴近时代要求的课程路径,让大学生体会思政课的魅力;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核心,要求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方法,要求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高,既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实践,又要对教育学、心理学、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论耳熟能详,能够理直气壮志地向学生头脑灌输真理,循循善诱开启学生的心灵;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方向,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力要强,既要学好用对显性方法,也不要忽略开发各类隐性教学资源,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总而言之,通过“三个导向”,要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们的最爱,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入脑入心”,最终把大学生们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