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帆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成都 6110041)
随着党中央“互联网+”网络强国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行业意识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革新变化,并纷纷将传统的生产模式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提升了生产效率。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行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教学主动性,从而创新出高效的教学模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就此而言,在目前的教学研究中,以“互联网+”为背景,国内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新教学模式。然而,众多的研究成果对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策略创新的探讨并不多见,其原因很有可能在于民族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对外信息接受条件有限,还一时无法完全适应“互联网+”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同时也由于研究者大多缺乏民族院校工作经验,无法有效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工作。因此,本文以笔者在民族院校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最新理论成果来探讨“互联网+”视域下的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策略创新问题。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传统教学过程中,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这些全新教学模式不仅被应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创新中,也进一步激发了师生教学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
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直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源自于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大卫·柯米尔(David Curmier)与国家人文教学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的概念[1]。慕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面对面的有限教学模式,其以网络学习资源的形式给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平台,而教师的授课教学也不拘泥于时空的限制,而呈现出开放性和持续创新性的特点来。与传统的视频公开课相比,慕课不仅仅是课程录像在网络平台上的播放,而且注重通过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活动的进阶升级。可以说,慕课以其强大的互动性,新颖的授课形式和丰富的网络平台资源赢得了师生的欢迎,在我国出现了以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网址:https://www.icourse163.org)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的慕课网络平台[2]。
慕课教学模式的兴起必然对我国英语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发重大的教学理念革新,有研究者总结了慕课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接触到全英文的语言知识;二是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三是为学生提供了能力培养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注重知识传播的教学方式;四是能摆脱时空限制,给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3]。
互联网的普及和短视频的兴起对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全面。胡铁生等国内学者总结罗列出了相关定义,其中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将微课定义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4]就此而言,微课主要以短视频为载体,侧重于将某一知识要点、难点做深入浅出地讲解,以使得学生能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慕课以及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微课并不追求体系化、整体化的教学体验,而是将知识体系中的要点、难点等相关内容单独挖出来,以微视频、微课件等方式提供辅助性、支持性的教学资源,在与移动化网络终端的结合中,破除了教学的时空限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要求。
微课以其主题鲜明、内容短小精悍的特点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有研究者认为以短视频为载体的微课可以对教学设计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统整,从而构筑成一个类型多样、主题凸显、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创造出一个真实的教学资源环境[5]。此外,微课还能在大学英语的听力教学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将英语听力音频视频等资料植入微课视频中,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反复强化练习;教师也可以将课堂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点设计为微课课程,以频度高、课时短、容量小的特点帮助学生克服课堂知识点学习容量大,时间长而造成的枯燥乏味问题。
就学习的本质而言,其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内化。而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则是: 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完成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完成知识的内化[6]。这样一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被颠覆,以往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的知识传授被挪移到了课前,而课后需要学生复习课堂所学的知识接受消化过程则被转换到了课堂教学中,在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探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前置知识传授的理解。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心被置换翻转,知识的内化理解和实践应用成为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中心任务。
于是,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就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对英语语言知识点的灌输,而是在将语言知识点的教授翻转前置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大学英语课堂上则侧重于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来展开对英语语言知识点的深入内化理解和应用实践过程。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知识的传授被翻转让位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强化,这不仅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达成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实践提供了技术基础。早在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指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然而,技术的先进并不意味着就完全颠覆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民族院校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对外信息接受条件所限等原因,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要探究“互联网+”视域下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策略创新问题,就非常有必要对当下民族院校英语教学现状有清晰的认识。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其中来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占了相当数量,他们的英语水平可以说不仅大致体现了西南片区,尤其是云、贵、川地区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也可以说初步反映了全国大多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影响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因素主要在于民族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语言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很多来自于西部落后地区的民族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在大多数开设英语课程的民族地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英语教学手段差强人意,更遑论“互联网+”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了。此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跨语言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也给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巨大困难。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欠缺,民族地区学校难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英语语言习得环境,而这种沉浸式英语学习体验的缺乏往往造成教师采取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然而,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教学模式在民族母语、汉语中介语和英语目的语的相互翻译解释中肯定会造成语言意义理解和语法结构转换更大的偏差,从而造成英语学习的障碍。
而以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为代表的“互联网+”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则为民族院校英语教学突破现状困境打开了思路。如前所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打破时空限制,营造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师生教学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然而,这些“互联网+”视域下的教学模式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没有前置‘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也就无法顺利完成课中的教学任务,也就无法发挥翻转课堂的独特作用。”[7]这样一来,在学习高度自主化的场景中,不仅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大力提高,学习习惯要给予改变,而且英语教师的角色也会随之变化,从知识的灌输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评价者。所以,如果民族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没有得到改变,教师的角色没有得到转换,那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互联网+”视域下的英语教学将沦为放任自流的学习模式。就此而言,对于英语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民族院校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仍不可忽视,只有将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创造出“混合式”教学模式,才能既发挥出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作用,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正如有学者呼吁的那样:“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网络授课+本校教师面对面参与’的教学形式,创建‘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真正做到转变课堂形式。”[8]
具体而言,在教学实践层面,西南民族大学对“互联网+”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针对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而大学英语学分又被压缩,课时减少的情况(从2016年9月开始,大学英语课时学分就由原来的4个学时,4个学期,每个学期3.5分减少为第一、二学期4学时,学分分别是3和4学分,第三个学期2学时2学分,即总学分由原来的14分减少为9分),大学英语教学采用了以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为代表的互联网英语教学模式,将课堂中有限的学习延伸到课后的拓展中去。根据民族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西南民族大学所开展的互联网英语教学模式首先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研究。而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课后慕课学习效率,英语课堂注重发扬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教师对课文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要点提前进行课堂讲解指导,而对一些知识难点则积极进行微课教学,学生能通过互联网终端设备进行反复学习,教师也能在线进行答疑讨论。这样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和“互联网+”视域下的在线英语教学模式的长处相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其次,西南民族大学所开展的互联网英语教学利用翻转课堂模式,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慕课、微课已经完成课文知识点学习的情况下,课堂英语教学则以相关主题探讨等形式进行,既内化了语言知识要点,又提升了学生实际语言应用技能。针对民族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西南民族大学采取了分层分级的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因材施教,为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根据民族学生英语水平特点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即大学英语I、大学英语II(面向藏学、彝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大学英语III(面向艺、体类相关专业学生)和大学英语IV零起点班(面向西藏、新疆籍生源学生且高中阶段未修读英语的相关学生)。而在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大学英语I的教学中,根据新生入学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又进一步将新生分别编入不同级别的教学班(A级或B级)学习。如此一来,西南民族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就可以根据学生英语基础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的“互联网+”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比如,在大学英语I的A级教学模式就可以更多地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而在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大学英语III甚至是大学英语IV零起点班级的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则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以慕课或微课等形式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语言环境,提供沉浸式英语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打牢英语学习的基础。
以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为特色的“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民族院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将互联网教育技术的革命性融入到传统教学模式中来,创新出一个适应民族院校英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地方。针对民族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基础上,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分层教学为特色,将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所创新出的混合教学模式较好地适应了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探索出“互联网+”视域下的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做出了有益的策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