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06 11:40
农产品加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毒理学思政食品

于 笛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佛山 528138)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文件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让教师清楚地认识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各类课程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的必要性。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专业课程是一种载体,根据课程特点有机地融入思政内容,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获得优秀的道德品质[1]。

1 “食品毒理学”课程特点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各种外源化学物的来源、性质、不良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确定这些外源化学物的安全限量和评价食品安全性,从而保证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2]。“食品毒理学”属于交叉学科,不仅涉及食品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还涉及医学类、动物科学类等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内容主要阐述了食品毒理学相关概念、食品中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食品中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特殊毒性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等) 及其评价、化学物质毒作用的影响因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风险分析等内容。根据“食品毒理学”课程特点,寻找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将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始终,以期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食品毒理学”课程的德育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食品中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掌握其毒性特点及作用机理,建立健康的饮食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敬爱生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食品安全意识,做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食品人[3]。

2 “食品毒理学”课程思政设计

2.1 食品安全与社会责任感教育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备受政府和消费者关注的对象。2010 年海南豇豆农残超标,2011 年河南双汇集团火腿中检出瘦肉精,2012—2016 年,毒明胶、皮革奶、塑化剂、掺假羊肉、镉大米……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被曝光。在“食品中化学物质的生殖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及评价”章节讲解中,教学过程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湖南郴州永兴县“大头娃娃”事件,经销商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将“倍氨敏”宣称为奶粉进行销售,导致数名儿童身体出现湿疹、体重严重下降、头骨畸形、不停拍头等异常情况。实际上,“倍氨敏”只是一种固体饮料,并不具有特医奶粉资质。引导学生作为未来的从业者,做有社会责任感,做有良心的食品人。此外,通过该案例可向学生补充特医食品概念、用途,特医食品与保健食品/药品的区别,我国对特医食品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医食品发行业展方向等。

街边的烤串、油炸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形成各种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杂环胺这类致癌物和致突变物,结合致突变、致癌作用机理,引导学生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2.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著名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65 万人死于因盐分摄入过量引发的心血管疾病。食盐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其实食盐是有毒的。科学家Paracelsus 曾说过:“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种不是毒物的”。结合第二章知识,剂量决定物质的毒性大小,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更全面地认识钠盐化合物,并了解其毒性作用。高盐饮食会诱发心血管疾病、增加中风发病风险、加重肾脏代谢负担、导致骨质疏松、肥胖等健康问题的发生。2016 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钠盐推荐摄入量为不超过6 g,而我国人均每日钠盐摄入量在10 g 以上,远远超过推荐摄入量。因此,建议学生食用钠盐要有度,缺乏或者过量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如转基因食品、纳米技术等。在绪论部分新技术、新工艺食品安全性问题中,通过播放视频形式展示转基因技术及生活中常见的转基因食品,提出热点话题——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教学过程采用“问题导向式方法+辩论法”,引发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辩论赛,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进行辩论,加强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用专业的知识做出判断,转基因食品能否放心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如何进行评价,并深入探讨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情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4]。

2.3 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教育

在“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章节讲解中,教学过程采用案例分析法。例如,2019 年9 月《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杂志撤稿事件,引导学生无论是在科研或是工作中都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不要无中生有。同时,也要学生明确“食品毒理学”在研究试验设计中需要遵循的统计学原则,即对照性原则、一致性原则、随机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2.4 动物福利和动物伦理教育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主体可分为2 个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内容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是一门以动物试验为中心的实验课程。在动物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参与6 个实验环节,包括:①动物实验的一般操作技术;②动物染毒途径和方法;③动物生物材料采集与准备;④皮肤刺激实验;⑤经口急性毒性实验;⑥实验动物的解剖和内脏观察。在动物抓取练习中,预先在理论课“食品毒理学主要实验技术”小节中讲解抓取要点及操作规范,播放操作视频使学生加深记忆,并在实验过程中亲自实际操作进行示范。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在保障不被咬伤的情况下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实践,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在动物处死方法介绍中,向学生宣传动物福利并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提倡学生在满足实验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实验动物安乐死,减少动物恐惧和焦虑的心情,尊重生命。同时,向学生介绍3R 原则,即Reduction(减少)、Replacement(替代)、Refinement(优化),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寻找替代实验动物的体外方法。在实验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学校规范及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实验动物、试剂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扔置实验物品,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5 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

在讲述“食品中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章节过程中,学生在掌握章节重点知识外,还要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农药是农业生产中比较重要的生产资料,能提高农作物产量、防治病虫害、去除杂草及杀害有害生物等。但其在生产和使用中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及食品农药残留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农药可通过多种途径对环境造成污染,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作物。农药进入环境后迁移、转化并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对生物和人体造成危害。有机磷农药是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农药之一,以神经毒性为主,具有较高毒性,致残致死率较高。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心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性,知晓目前农业中使用的农药存在的安全问题。

2.6 法治意识教育

在“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风险分析”章节讲解中讲授我国制定《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 《食品安全标准》的背景及历程,了解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区别。同时,结合食品违法案例,分析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产生的危害、补充解读《食品安全法》,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此外,建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食品安全意识调查、3·15 活动日、食品安全主题教育展览、食品安全月宣传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食品安全法宣传和食品安全常识普及。

2.7 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教育

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每一个国人,在“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及评价”章节介绍免疫系统相关概念时,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通过3D 动画演示病毒是如何入侵人体的,以及机体在面对外源物质入侵攻击时启动自身免疫功能的过程,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英国政府最初倡议的“群体免疫”方法是否可行?面对疫情,不同国家采取的措施各不相同,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对比,了解我国的政治举措,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及情感认同。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在紧要关头能够尽微薄之力团结奋进、共渡难关。

3 结语

思政教育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了人才培养中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食品毒理学”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案例式教学、辩论式、实践操作等多种方法作为载体,将思政目标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实现专业学习与基本政治素养的共同提高,让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毒理学思政食品
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审议的相关议题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中国毒理学资格认证的现状与挑战
“阅”读笔记
危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