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设计审美观念的变化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影响

2021-12-06 01:07:07吴晨露
纺织报告 2021年2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服装设计服饰

吴晨露,李 正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1 设计概述

设计作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清晰。与此同时,人们总能听见“设计当随时代”的声音,可以说,设计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时代性、社会性以及创造性的审美对象[1]。对于审美观念这一概念而言,受到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其风格必然表现出不同时代的特点,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时代审美特征。

作为艺术设计门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设计作品从自身形制上的美化到对人体造型起修饰作用的美化,推动了生活的艺术化、促进了社会品质的提升,最终实现了美育的社会功能。

2 古代设计审美观念下的中国服装设计

和所有艺术形式一样,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也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殷商、西周时期的‘器以藏礼’‘百工之事’与‘阴阳五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文化、墨家造物文化和法家的‘厚生强国’,魏晋玄学,隋唐三教、科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宋元时期的理学、科学成就和造物设计理论,明代的实学之兴和巧设山水的园林艺术、简洁合度的明式家具到清代的个性画派、皇家设计风范等”[2],植根于传统文化的设计思想始终都是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因此,对服装设计审美观念的认识亦离不开历史角度的衡量。若说魏晋时期“清瘦雅致”“褒衣博带”的特征是受当时提倡自然教化、追求精神解放的思潮影响,那么唐代服饰是对于美的更高追求。唐代女子衣装之开放、服饰色彩之华丽是历朝历代难以企及的,可见当时开放交流的政治制度对于唐人思想的影响。每个朝代的服饰都表现了时代背景下别样的风采,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个性”体现。

所谓“贵贱之分,望而知之”,或许指的便是传统服饰的“共性”之一。由于深受宗法礼仪制度的影响,人们的衣着形制无一不体现出具备等级意义的“礼”:文武百官的官服依据官阶高低在颜色上进行区分、后宫不同品级妃嫔的衣饰纹样使用有不同的规定,即使是最高统治者皇帝,服饰色彩、图案纹样编排都有严格的讲究。与此同时,这种“礼”的体现还深入服饰内部,如上衣尊而下裳卑、衣表尊而衣里卑、男服尊而女服卑等[3]。和现代女性追求曲线美不同的是,中国古代以服饰掩盖妇女的体态来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纵观挖掘出的历史文物可以发现,中国女性服饰从古代至近代多为宽松型、直线裁剪,为的便是遮盖身体的曲线。女子即使在炎热的三伏天也必须穿着三重衣,坚持“不露肌肤、不显轮廓”的审美观念。

近乎苛刻的等级制度将服饰的社会功能推向极端,人们的服饰审美观念被框定在不同阶级的层次中而不得僭越。“衣以载道”,服饰这一文化载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传达古人审美意识倾向和思想内涵的角色,是儒、道思想基础上传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社会功利目的和审美意象的统一体。

提及中国设计的哲学根基,总是离不开“中”“和”二字,其中,关于“哲”与“思”的内涵也深刻反映于服饰文化中,这也是传统服饰的第二大“共性”的体现。“中”字强调对于“度”的把握,体现在服饰上的则是装饰纹样上的“繁”与“简”、装饰配件上的“多”与“少”之间比例的协调。清朝女性服饰巧妙提取了自然中花朵的纹样元素,有疏有密,进行了对称式组合排列,达到了一种和谐的视觉观感。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对称美以及“和”的观念,体现出古人的哲学智慧。

封建王朝的更替,体现了政治制度对服饰规范的深远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但又不可避免地限制了服装美学的发展[4]。传统服饰无疑是人们引以为傲的文明象征,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它们像是一部“活的史书”,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悠历史。站在当下的设计审美角度,人们依旧需要秉持客观、辩证的态度看待这部“史书”,取其精华之处。

3 “西风东渐”—近代设计审美观念下的中国服装设计

20世纪初,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各个方面,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血雨腥风”。当人们沉陷于这样一场大的社会变革时似乎没有发现,自己的日常生活、身体发肤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近代人穿着上的审美意识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将美的重心由服饰转向了人的存在和需要本身,更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或许是从农耕文明跨越到工业文明的时间过于短暂仓促,从以宗法与礼制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工艺和设计文化,直面当代全球设计文化所倡导的人性、自由时,这种“矛盾感”使国民开始对自身文化产生怀疑、自卑的心理,甚至企图放弃自身文化:轻则抛弃民间传统技艺,重则批判中国的儒道佛等内在道德文化体制。

从服装设计这一角度来说,从传统的“上衣下裳”的深衣制转变到穿着裤装,算是这个时代服饰文化的重大结构性改变。中国人开始穿“文明的新装”,将体现现代文明的西方服饰元素融入中国传统服饰之中的“中山服”以及20世纪30年代职业女性所穿的改良版旗袍,都可以说是时代的缩影。

民国之后,女性服饰朝着简洁、实用的方向发展,合体的裁剪既展现了女性优美的体态曲线,又适应了当时女性不断走向社会、发现自我价值的需要[5]。女性作为“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体制下受压迫最深的群体,她们的意识觉醒,无疑是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挖掘与实现自我社会价值不仅是近代女性思考的一个问题,也应该引起现代女性的反思。

4 “东风西渐”—当代设计审美趋势下的中国服装设计

若说中国服装设计一直存在政治桎梏,那么这份影响直到改革开放才算真的趋向消失。多元化、个性化的服装设计作品开始活跃于市场及设计师的画稿中,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服装设计这条道路的前进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如何“处置”过去时代设计审美下相关产物的难题。

人们赖以生存的设计文化中积淀着传统设计文化,直至今日,仍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这其中保留了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中许多美好的传统,如在公众场合下强调仪容仪表庄重和礼貌的态度、服饰打扮自然得体体现出自律的品质等。同样,服饰的道德舆论至今也仍然存在,人们对于奇装异服,尤其是裸露装还抱有抵制态度[6]。这些过去设计审美观念的“影子”与现代设计,共同构成了当今中国的服装设计环境。这样矛盾、复杂的时代成因,造成了中国服装设计既对外来服装文化的包容不善,又未能让传统服饰文化得到有力宣传。中国的服装设计,至今还未形成与文化传统、民族特质相适应的设计审美取向,更没有形成既具有现代意味,又有东方美学气度的国家美学格调[7]。

这份格调在文化上有着密切关联性,甚至可以说,同源的日本在服装设计上的民族化表达是值得推崇的。正如高田贤三、川保久玲、山本耀司等享誉世界的日本服装设计大家,他们的作品在色彩和廓形表象下,渗透了属于日本的民族特质以及美学追求,这些都是值得中国服装设计师借鉴的范例。

“从设计者角度看,或者对五彩纷呈、瞬息万变的设计形式既无法及时消化、又没有深入思考,盲目拿来、人云亦云;或者在国际舞台上过于强调自我的民族身份,滥用传统的、地域的、民族的符号,只停留在表象层面追求和‘张扬’‘自我’,以传统的脸谱、地域的标签、民族的面具混淆视听。”[8]人们不应该否认中国传统服饰存在许多优点,特别是服装的剪裁、装饰上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依的内涵,而对襟、盘扣、立领加缎面的传统服装形制所抒发的古典情怀,只要融入了时代精神,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且成为人们喜爱、象征潮流的服饰。传统服饰元素是当下中国服装设计所拥有的“先天”优势,是西方国家设计理念无法弥补的市场需求,这也正是当下“东风西渐”这一现象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但在庆幸拥有这项优势的同时,人们更需要警惕盲目沉迷于传统文化、照搬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行为。

“艺术的客观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它本身的新作,艺术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艺术有着继承性和统一性。”李泽厚先生这一番话同样适用于阐释当代设计审美观念的特征以及服装设计在面临审美观念改变的状况下,应坚持怎样的发展方向[9]。

5 结语

纵观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历程不难看出,服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休戚相关。从最早的功能性特征,到作为等级制度的象征物,经过历史的演变,其成为标榜个性的代言者,时代审美观念始终贯穿其中。服饰这层薄布不仅承载了血肉之躯,更承载了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体现了人们在漫长时间下沉淀出的意识形态及精神品质。

中国服装设计定会经历一个从模仿到自省、自立的过程。人们了解的中西设计文化的差异,实则是传统的地域性文化与现代世界文化的差别,因此,如何构建新时代的中国设计之路也就不言自明了。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且沐浴于开放思潮的新时代设计者,设计创作不应该囿于两者其一的某个圈子,应展现更加开阔的艺术视野与胸怀,在积极融合传统服饰文化的同时,发展“新时代”服饰文化,努力构造中国服装设计的时代潮流。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服装设计服饰
《福“运”》系列服装设计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8:56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4
雪人的服饰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乐府新声(2019年2期)2019-11-29 07:34:18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探讨
时尚审美?审美时尚!
服装设计
湖南包装(2016年2期)2016-03-11 15: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