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唐山学院 时尚设计系,河北 唐山 063000)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亟需既有精湛的制板、设计、质检等专业技能,又有一定的生产组织能力与管理知识,同时还精通产品开发、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理论的应用型与技能型创新人才。作为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用人企业,绝大多数岗位都强调应聘人员应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将成为服装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一道关卡。因此,如何实现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保证其在最短时间内尽快融入岗位角色,成为探讨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解决的一个课题[1-2]。
我国服装企业在岗位设置上综合了不同的环节,主要设有技术部、设计部、业务部、生产部等技术和管理岗位。
(1)设计部人才需求。设计部主要工作为产品的概念设计与结构设计,岗位包括设计总监、设计师、助理设计师,任务是新产品的开发、定位及策划。
(2)业务部人才需求。业务部主要负责采购样品、物料,产品的销售、分配及其销售能力评估,成本统计、销售利润评定、接单、理单、跟单等[3-5]。
(3)技术部人才需求。技术部负责生产前期样品,岗位包括制板师、样衣师、品质控制员等。
(4)生产部人才需求。生产部主要负责批量生产,包括裁剪组、缝纫组、锁钉组、整烫组、整理包装组等[6]。
以上岗位均需要职员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
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时尚设计系在教学中注重企业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同时,与河北科技大学签订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共建帮扶合作协议,组织企业与学科带头人等专家论证,定期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
根据行业前沿现状,不断创新课程开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服装行业岗位需求,达到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形成符合服装产业结构的课程体系;同时,创新教材应用,依托企业行业现状,研发适应服装产业发展的校本教材,并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创新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按实际企业产品设计与生产的标准进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我国服装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教师都是应届毕业生,缺少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不强。因此,时尚设计系首先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增加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促使其主动践行企业实践的理念;其次,实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按照新任教师先完成企业实践培训再上岗任教的规范,建立和完善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进校参与人才培养的举措,聘请校企合作企业中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到系里兼职任教;最后,依托相关大中型企业和高校,通过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并将其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部分,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唐山学院时尚设计系的“双师型”教师共计8人,2020年,组织河北省高校课程思政“云讲堂”系列培训、服装虚拟试衣培训、“华夏衣裳”中国高等院校学术研讨会等培训90余人次。
时尚设计系根据服装行业关于服装设计与生产的工艺流程及其岗位需求,研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与服装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与专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行业资格证书对接。落实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多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多借鉴国内外相关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注重实效,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唐山学院时尚设计系与北京华美丽服饰有限公司、北京光华时代纺织服装有限公司以及唐山裁缝哥服饰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合作完成基础共建,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教材建设及实践教学体系共建;完成环节共建,包括建设研发与实习基地,为实践展演和毕设提供指导与支持;完成岗前共建,包括实现产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的对口实施,校企导师一起担任学生实习指导老师。
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创赛和创意大赛等为平台,以创业培训讲座为支撑,以创新创业公共基础课为指导,不断增加学生的创意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多参加国内各设计周、时装周等创意实践活动,拓宽国际视野;以大学生营销课程为理论指导,通过创建大学生创客空间等创业实践场所,培养学生自主经营与自主管理的能力;充分利用毕业设计动态展与学校时装周等活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其中,2020年,完成“互联网+”双创大赛项目报名51项,获校赛一等奖6项;省赛铜奖1项;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项;2019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1项;入驻校众创空间团队2个,储备团队1个;获“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1项。
大赛不仅可以锻炼参赛者的个人技术能力,还可以检验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这种评价方式符合服装产业对人才的评价要求,是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竞赛,可以赛出水平与素质,选出优胜者。同时,可以激励参赛者,向学生传达现代社会优胜劣汰的理念,更好地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2020年,鼓励服装专业学生参加“明珠杯”河北省第十六届服装设计大赛,获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单项奖两项、优秀奖两项、入围奖4项,两位指导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有内因与外因之分。其中,内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与志向,但自身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受到外界正确引导与干预的。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其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发散性思维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外因主要是学校培养模式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着重从专业建设、教育模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部署,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确保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近年来,时尚设计系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升,在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