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娟,杨妍希,肖 波,张威威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 434025)
自然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从社会历史背景、时代任务出发,对自然界客观存在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认识与改造的一般方法、人类社会与科学技术间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学说,其中蕴含深厚的科学哲理,十分富有启发性。1981 年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自然辩证法类课程是全国理工农医科研究生的必修政治课之一,目的是培养理论坚实、眼光高远、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园林实践是利用工程技术,通过堆山叠石、植物围合、建筑营造、园路布设等途径,结合艺术手段,在一定境域内营造出优美自然环境与游憩环境的过程。作为人类对自然认识与改造的一般方法,园林专业实践势必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的法则[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发展大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该理念既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又是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哲学意义。从园林专业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山”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园林观,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2]。
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同理,园林位于物质层面,远在意识产生之前就以某种形式固有存在,只是尚无意识层面的定义[3-4]。人类作为一个后来者,在面对自然既有的客观存在时,不应妄想统治自然、征服自然,而需持客观的态度,承认我们来源于自然也从属于自然的科学属性,承认自然是不以人类的意志转移的客观事实,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的同时,运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有意识的利用、改造。
马克思原理强调“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他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意识与物质存在的关系,换用于园林中,则可理解为造园理念与实际景观的关系:园林物质可以孕育园林精神文化,反过来园林精神文化又通过实践活动对园林物质进行改造,以此循环往复促进园林向前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可见,实践作为能动活动的外在表征,应该处于至上的位置。园林设计者在进行景观实践时,应充分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系统思维,以科学客观的态度看待园林发展中的问题,尊重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景观营造实践。
园林实践并不是简单的诸如山石树木、花鸟虫鱼的物质堆积,而是诸多园林要素有机组合的整体。在设计时,我们既要考虑区域的历史背景、发展规律、游客需求和美学原理等,也要考虑园林在该区域的水土涵养、小气候调控方面的生态作用。这不仅要求园林实践要从人文、美学、生态、功能等层面进行耦合统一,也要对人文学、历史学、美学、生态学、植物学等众学科进行多元整合。此外,开放历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之源,园林实践的开放系统[1,5],有利于设计师从宏观角度看待问题,更好地解决设计中的矛盾,权衡利弊,应对园林的发展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矛盾是物质内部对立与统一的哲学范畴,在景观设计时,应利用事物的矛盾,使其趋异或趋同,从而获得更好的价值体验,如中山岐江公园设计中,对冶炼厂旧址这一矛盾的外观进行实践再利用,将其转化为美观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成为了工业精神的象征。由此也可证明,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是否定之否定的,就如同破旧的冶炼厂旧址,当用批判的思维来看待,它也能被建设为工业遗产与保护的景观代表。除了具体的园林设计建设环节,在理论实践中,我们也应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自身的理论形态,对传统园林思想、国外园林思想进行批判思维审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创新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能动性表征。19 世纪,西方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自然的破坏引起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和主观性的环境保护与改造。奥姆斯特德作为开创自然保护和城市园林的先驱,不仅创新了美国公园系统,还提出了公园路概念,他的中央公园实践为城市提供了大片的绿地和游憩场地,让公园的受众群体由贵族转换为大众,进而兴起了城市公园运动的热潮。此后,霍华德、柯布西耶等又不断理论结合实际,相继提出了田园城市、光明城、卫星城等构想,这些不断发展的创新理论,都是自然辩证法内在规律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客观体现。
此外,在园林实践时,我们不仅主张通过人的劳动来再现自然之美,通过创新来展现园林设计价值内涵,而且还主张把握好人工与自然的度,不过则弱、过则杂糅,准确拿捏住设计的尺寸,不多不少。这不仅是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观和方法论的精髓,也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尺寸把握,只有这样进行景观设计,才能更好地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指出,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不能一味谋求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也不能只顾环境保护而停滞发展,而是应该谋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6]。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将其纳入了“五位一体”整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该理念精确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大气层、水、土壤、岩石和生物圈包括人,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表明了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应该对自然充满归属和敬畏的道德情感,人们不能怀着征服自然的狭隘观念,而是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去能动地改造自然,从而获得更优的人居环境。
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只是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说,它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7],涵盖科学自然观、生态文化观、绿色发展观等多方面,这也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园林设计者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当充分理解景观的环境特性和人文背景,尊重当地环境,因地制宜地选用本土景观元素和适宜的乡土树种,深入挖掘地域文化,避免趋于雷同的景观设计,协调景观内部结构、生态演变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创造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
自然辩证法有利于园林设计者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科学的技术观和科学方法论,进而构建出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辩证的角度,创新地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在园林专业实践中,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园林实践:
(1)尊重场地,合理规划。在实践前,应对场地进行充分的调研,尽可能地保留场地原有地貌,进行科学合理的先行规划,正确处理远期规划与近期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布设,做好综合土方的计划,减少工程量,同时塑造微地形调节小气候。
(2)继承传统,改革创新。中国古典园林历来就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即使在文化讯息快速交换的当今,仍有着巨大的地位和贡献。古典园林中的“小中见大、虚实相生”“诗画情趣、意境含蕴”等造园技艺无不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传统造景实践精华时,我们也应吸收国外优秀景观实践经验,结合现代新技术、新材料,打造出新形式的景观作品。
(3)生态先行,人文关怀。园林实践的起初就是为了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在设计时结合历史文化特色,创设出延续场地文脉、人文风情的园林景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人类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山水湖河的休憩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
园林是一种文化艺术的承载,也是人类智慧劳动的产物,由人的实践活动所产生。园林的研究、发展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思想这一观念的生动实践[9]。园林设计者应主动学习自然辩证法,提升哲学素养、提高思政能力,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去探究园林的内在规律,设计出符合人们的需求、尊重生态发展、润泽时代的园林作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