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体系的特色建构
——以“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2021-12-06 11:01曾昭君
现代园艺 2021年17期
关键词:景观规划教学方式植物

曾昭君,陈 娟

(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00011)

2020 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全国高校开始了全面的线上教学,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后,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缓解,教育部提出要在线上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实体与虚拟体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时间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1]。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也是最能体现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课程之一。其课程体系旨在建立和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训练学生能够结合地域条件进行植物景观的总体规划,并且能进行微观尺度上园林绿地的植物空间营造及各类功能性、装饰性配置方式的设计,同时能进行完整规范的种植施工图的绘制和施工说明文本写作。基于此目标,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2],让学生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应有的生态意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训练均能落到实处,因此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完全的线上教学给这门实践性课程带来了极大挑战,如调研的不便、指导方案设计时沟通不畅等;但同时也看到了线上学习的价值所在,以及学生具有的自学能力。在总结线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是这门课程必须进行的新尝试。目前,许多高校已经相继开展改革,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共性。但是,作为民族类高校,如何在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体现自身的地域特色,是急需突破的难题。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在前期教学积累的基础上,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基本目标,尽力挖掘本校资源和特色,力求建构起具有民族院校特色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新的教学体系。

1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现状

1.1 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2006-2011 年,学院就面向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选修“园林植物与园林工程”课程,课时34 学时,主要讲授园林植物认知、植物配置和种植工程的基本知识,积累了植物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2011 年,风景园林专业正式招生,随后在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中开设68 课时的专业必修“景观植物与种植设计”课程,包括植物基础知识和植物应用两部分内容,2013 年分为“园林植物基础”和“植物配置”两门课程,2016 年将“植物配置”课程更名为“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主要培养学生不同尺度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能力。经过10 余年的课程建设,“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架构和教学方法的组织逐步成熟,教学团队基本形成,2017-2018 连续2 年对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完成了校园植物地图绘制和少数民族地域花园营建[3-4],有力地推动了“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课程建设中采用“理论讲授+户外调研+课程设计+花园营建”四合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习植物景观历史、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原则、不同类型园林绿地植物景观设计要点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掌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具备在不同尺度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绘图表达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最后将课程设计中的小尺度植物景观结合实践教学完成小花园营建,形成理论——设计——施工环环相扣的教学体系。此外,与成都市植物园、月亮湾花卉市场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1.2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课程内容调整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所有课程转为线上教学,在既满足教学目标又保证线上教学的原则下,教学团队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进行了调整。具体调整如下所示:一是将理论讲授的内容调整为学生运用课下时间学习在线精品课,包括慕课、学堂在线等。跟着教学名师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质量,但前提是学生具有足够的自学能力,能够保证按时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二是调整调研报告,由于学生无法返校,但进行这一内容时部分省市已经没有限制居家隔离,因此将教学内容调整为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个组员的当地公共绿地进行调研,调研过程可采用直播或录制视频的方式,供各小组其他成员观看,然后共同完成调研报告。三是课程设计阶段学生以上学期的滨水绿地设计为基础,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专项设计,由于在上学期已经完成了现场调研,此次设计不受影响,故教学内容不变,只将教学方式变为线上指导。最后一项为小花园营建,这部分内容结合实践课进行,实操性强,但由于学生无法返校,故仅在线上模拟营建。教学内容以《2020 第三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节”》竞赛为契机,进行设计指导,竞赛结束后,将方案落实到校园地块之中,并进行相应的调整。施工阶段进行虚拟施工,包括线上苗木考察、制定预算表、运用模型软件营建。

线上教学作为一次全新的尝试,取得了多方面的教学成效。首先运用在线精品课作为基本理论教学,可以打破学校、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安排课时,有利于个体学习习惯的养成。其次,调研内容结合了当地的特点,学生对自己所在家乡的植物景观进行分析,兴趣更浓,理解也更为深入。第三,在线教学也促使师生运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直播调研、模拟营建等,这些手段与时俱进,让学生能够与当前新技术紧密接触。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在教学内容上,地域及学校的特色被弱化了。由于不能集中在校教学,尤其是在校实践,给学生在熟悉地域开展植物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带来了缺失。这种缺失不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也降低了学生将来在本地就业或读研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在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基础上,加强课程的地域特色,是今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的重点。

2 专业现有资源及优势评析

2.1 丰富的地域植物资源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是“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提出者E·H·威尔逊在中国重要的考察地之一。植物群落的类型也极其多样,不仅有四川盆地的常绿阔叶林,还有川西高山峡谷的针叶林,川西高原的草甸、灌丛等。特色的植物景观是体现地域性的重要要素之一,而自然中丰富的植物群落就成为植物景观设计的主要依据和灵感来源。因此,必须加强对地域植物资源的了解和熟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规划设计之中。

2.2 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基础

近年来,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青海、西藏、重庆等7 个省市在内的21 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参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获四川省对口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这些校企合作多来自西南地区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了充足平台,如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作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场地,必然会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成果。

2.3 雄厚的地域特色科研支撑

西南民族大学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建有“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其中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试验园区”“民族文化旅游暨牧民新村、新生活”等专项研究;“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化创新实践研发基地”等。这些科研基地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是学校多年来铸造的品牌,这是学校师生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应当运用已经成熟的科研创新平台,将教学内容和学校的研究发展方向相结合,增强课程的特色,提升教学成果的高度。

3 强化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体系建构

在14 年教学的基础上,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线上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及对学校、地域特色的梳理,尝试建构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体系。

3.1 体系设计原则

在课程体系的建构时,遵循以下3 个原则:①采用灵活易调整的教学方式。面对当前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社会环境,随时有调整教学计划的可能,因此构建模块化、多种教学方式兼顾的课程体系,可以积极应对社会不确定性带来的突发事件。②融入学校及地域特色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竞争力,体现课程特色,在完成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要求的基础上,需要将学校及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相关知识和设计方法与课程作业联系起来。③进一步展开教学体系创新。随着多媒体等科技的广泛应用,以及大学生思维特征的变化,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

3.2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植物景观空间的调查研究;尊重乡土特色,熟悉地域植物在景观空间的运用;具备一定实际建造植物空间的能力。

3.3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理论部分、调研部分、设计部分、实践部分。其中前三部分利用实验课时完成,第四部分是利用实践课时完成。在教学体系设计过程中,分为3种教学方式,线上、线下、线上+线下。其中线上、线下应为一般情况下优先选择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教学开展;线上或线下2种方式都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从教学内容来看,理论部分主要利用精品公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这是因为一方面精品公开课均是名师授课,且经验丰富,学生通过观看学习可以打破与其他院校学生接受信息的壁垒;另一方面线上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理解力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及进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学生作业来看,自学效果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仍然可以保留,并且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疑问,这是线上课程的教师无法顾及到的。因此,需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答疑和讨论。其他版块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植物景观调研、小花园搭建、暑期测绘等采取线下教学的方式,户外的实操对于学生感知植物空间特征来说十分重要,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维持这种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如方案修改与成果汇报等互动讨论为主的教学内容,这些已经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在线上基本实现,因此选用线上或线下2种方式均可。

3.4 特色内容融入

从教学体系框架图中可以看出,在每个实践教学板块均增加了特色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地域植物、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植物景观调研时,要求学生在调查分析基本的植物空间类型、功能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乡土植物在空间营造中的运用和存在的问题;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专项中,进一步强调对乡土植物的运用,要求学生在认真进行场地分析之后,应考虑尊重地域特色的规划理念,合理运用当地的植物,营造出多样化的植物景观空间;课外实践的内容相对比较灵活,在这一板块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专业特色及地域特色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结合已有资源和平台,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如在小花园营建中,每届学生可以根据地域相关主题进行设计和搭建,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苗木及建材行情;在暑期测绘实践中,将地域植物调研纳入风景园林专业的测绘要求中,学生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地调查,搜集地域植物信息,逐渐形成特色植物景观数据库;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请和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与学校科研课题相结合,或运用校企合作平台作为实践场地,进行项目课题的确定和活动的开展。综上,通过4 个教学板块中对特色内容的渗透,再运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式加以实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特色就会逐渐形成。

4 结论

在新冠肺炎后疫情时代,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打破学校间的知识壁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同时容易弱化学校及专业自身的特色。因此需要建构具有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以西南民族大学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为例,探讨了特色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论述了该课程的发展背景,总结了疫情时期线上教学的经验得失,提出了课程未来的发展重点,梳理了西南民族大学及成都这一地域环境所具有的特色资源和创新平台,分析了这些资源对特色课程建设所提供的机会。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特色体系的建构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式,并论述了如何将特色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研究虽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展开,但研究思路及研究结论可以为多种类型的高校课程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景观规划教学方式植物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城市景观规划中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