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保护角度下乡村水景提质方法探析

2021-12-06 11:01唐君仪龙岳林王玉婷李光伟
现代园艺 2021年17期
关键词:水景提质植被

唐君仪,龙岳林,胡 伶,王玉婷,李光伟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乡村中的水景以农业环境为主,有水田、沟渠、沼泽、坑塘、河流,湿地等,存在自然之中,也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会被村民开发利用。水景包括水体本身以及周围的土地和植被,它们共同构成的整体对于生态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纯天然的水景有着自然曲折的形态,展示出独特的自然美感。人工水景是因为对生产生活以及经济效益的追求,在自然的水体之上进行建设开发,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建设期间造成水体的污染、驳岸的硬质化、植物减少或种类单一、种植方式不适宜乡村环境,导致乡村水景的整体性缺失,阻碍自然修复进程。两栖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便是水体、陆地以及利用两者中间的连接部分进行迁移,两栖动物在乡村的自然环境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也参与乡村的农业生产活动。在两栖动物种群数量越来越稀少的今天,提高生态保护意识非常重要,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运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对水景建设、景观提质的过程和途径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研究背景

1.1 乡村水环境现状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乡村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加大,由于村民生态环保意识不强,为了日常生活生产用水方便,将人工用水设施建立在河道、坑塘、沟渠等自然水体之上。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也影响了一代代村民对家乡环境的认知,也潜移默化地改变水文环境,使得乡村中水景与其他环境分布形式相互影响交错,整体布局情况复杂。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地为了提升乡村环境质量,提高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吸引更多人回到乡村,建设乡村,在水文环境的改造提升上更是下了不少功夫。乡村水景分为自然水景和人工水景,村庄中的自然水景如湿地、河流、坑塘等,生态敏感性较强,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影响,水体比较容易受到污染[1]。在人工水景中,除了直接建造的仿自然水景设施,还有以自然水体为基础加入人工设施的景色,其中一些设施运用钢筋混凝土、水泥砂浆等材料,对于水体本身、驳岸和水岸植物都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这些现象是出于短期快速建设的目标,缺少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容易造成水文环境不稳定。

1.2 乡村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

两栖类生物处于食物链中营养级的中间层,是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节之一[2]。近年来,造成两栖动物种群数量急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生境的岛屿化和破碎化,人们对于两栖动物的保护意识也较弱,在日常的建设活动中,首要考虑的还是经济效益。人类各种对水域环境的行为都会影响两栖动物的生长过程,水利工程、道路修建等都能导致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波动,不利于两栖动物的生存和迁移,也可能使外来物种入侵定居更为容易。除自然野外环境,乡村中的河流、池塘、湿地也是许多两栖动物赖于生存的地方。但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许多池塘湿地被占用,增施化肥、农药,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造成水体面积减少,水质污染,两栖动物在幼年时期存活难度增大;建设便利人类的设施如硬质驳岸、桥梁、道路,在大小不一、远近不等的水体环境中纵横排布,使水体间的连接度降低,乡村的地表类型愈加复杂,阻碍了两栖动物从水体到陆地的生长过程,也影响其食物获取、躲避天敌,不利于两栖动物繁殖、活动。

2 两栖动物生境需求分析

两栖动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能够起到环境的指示作用,显现乡村水环境是否平衡稳定。同样在乡村的农业系统中发挥了很大的保护作用,能够减少作物病虫害,调节农业生态系统平衡,所以增强保护意识,认真对待两栖动物的保护工作非常必要。它们对生存环境是有选择性的,在水中产卵和度过幼年期,过渡到陆地度过成年期。其生长繁殖过程与环境在景观中的构成有很大的关系。探究两栖动物适宜生存的环境,对其生境需求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从保护角度出发。一是水体,两栖动物幼年时期生活的水体需要保持水质干净,保证水体不受污染,有适宜两栖动物生存的浅水区域。二是坡岸,在两栖动物从幼年期过渡到成年期时,需要从水里迁移到陆地环境,这时坡岸的状况决定了迁移的难易程度,大部分两栖动物会选择泥质坡岸,还有一小部分会选择石质坡岸。坡岸需要坡度平缓,形式自然,更有利于两栖动物从水体过渡到陆地环境。三是植被分布,水体中的水生植物为幼年时期两栖动物提供隐蔽场所,水中的漂浮植被、浮叶植被、挺水植被、沉水植被的覆盖度对两栖动物的影响程度非常大,不同种类的两栖动物对于植被的环境选择不同,因此合理丰富的植被分布非常必要。成年期的两栖动物会转移到陆地上生活,植被是它们重要的隐蔽和觅食场地,陆生植被的种类和种植分布重要性仅次于水生植物[3],所以岸上的草本植物、灌木、乔木也需要充分考虑种类和种植方式。

3 乡村水景提质的原则和方法

针对乡村水景出现的生态问题,为提高两栖动物的生存适应性和景观性,在对两栖动物生长友好的方面进行水景改造提质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水体本身,还要从景观的角度决定景观的组成、构成有利于两栖动物种群繁衍和迁徙的环境。

3.1 乡村水景提质原则

3.1.1 生态价值导向。保持生态的稳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维持物种的生境安全多样。在农业生产活动集中的区域,水体的污染必定更为严重,其中人为倾倒的化学污染物以及生活用水都会污染水质,不仅危害两栖动物,最终也将危险物质带回人类本身。面对污染的水质,必须先治理污水,尽量不干预适宜两栖动物生存的栖息地水体,可在特定区域提升小范围的植物景观,创造多样的环境,提供更多物种的适宜生存条件。依托于自然的人工水景也不能完全失去生态功能,可适当满足动物短暂栖息的需求。

3.1.2 建设简约化。水景的改造提质是为经济和景观需求提供服务。但水景改造建设过程不应该大兴土木,复杂的建设必定就会造成能源的过多消耗和环境的过多破坏,对于建设过后的环境恢复就会更加困难和缓慢,所以建设需要简约化、小规模化、分散化,才能使环境尽快恢复。

3.1.3 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环境有不同的建设方法与之相适应,乡村水景提质应注重小区域和乡村整体的生态格局、生态景观大环境的融合协调[4]。植物景观选用的植被种类应尽量采用乡土植物,带有一定生产功能。水景建设使用的材料多采用天然的石、砂、木料等。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构建和谐统一的生态景观。

3.2 乡村水景提质方法

3.2.1 保留自然水体,避免大规模的水景建设工程。农村水环境经过了历史漫长的演化而自然形成的,是人、动植物和微生物相互适应的结果[5]。比如,乡村中的河流、溪流是天然的生态廊道,调节行洪排水;滩涂湿地位于河水与陆地之间,随处可见,泥质、砂质、石质等不同质地满足多种动植物的生活需求。乡村内的自然山水环境不需要太多人工的手法去改变,只需要在特定的局部区域,在视野开阔的岸边点植观花、观叶植物,尽量减少对原有水体和植物的损害。水景并不只有复杂精美的设计才能给人愉悦的感受,干净的水质,丰富的植物,更有一种野生自然的美感。层次种类丰富的植物可以用来净化水体,也可以给两栖动物提供庇护,更能提升水景的美观程度。

3.2.2 低影响的手法整治环境,保留提升生态价值。许多乡村中的水体环境有其必要的生产生活功能,但是缺乏管理导致景观性差,或者过度管理导致生态功能丧失,这些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比如乡村内道路旁深浅不一、植被不稳定的沟渠在美观度上表现较差,但它是两栖动物非常重要的短暂栖息地以及迁徙过渡地段,可以通过自然的手法稍微扩大沟渠的宽度,增大其储水、排水的功能,丰富植被。种植一些须根系灌木和宿根草本花卉,采用丛植、片植、带植等方式,既可以使乡村内道路的景观性提升,又可以为两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改变乡村内河道两侧大体量的硬质护岸工程,运用大块卵石和植被固定土壤,水体内种植多样的水生植物,提升水体美观度。

3.2.3 提高水体斑块的连接度,留出迁徙廊道。在进行乡村景观整体规划时,应该考虑各个水景之间的联系,不能形成孤立的封闭的围合状水景。考虑两栖动物本身的习性和特性,水景的形式和规模对于两栖动物的种群迁移过程有直接影响,它们通常只能在浅水区活动,且遇到天敌会迅速返回水中,用水中的挺水植物作为掩护,常见的蛙类会将卵产在挺水植被区域,所以从水体过渡到陆地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栖动物生存过程的难易程度。比如对迁徙友好的环境有林地、滩地、沟渠,而公路、农田、水深的河流等则迁徙困难较大,建设用地、大湖泊等无法让两栖动物迁徙通过。所以水体周边的景观设施面积不宜太大,建设用材应以天然材料为主,对水体地形和范围改造时要全局考虑,注意与周围水景的联系。

4 结语

生态意识薄弱的农业活动与前期规划不足的建设活动使乡村水景观的整体性越来越差,许多依赖水环境生存的动植物生境逐渐破碎化。乡村景观的规划、土地的管理应更多考虑生态问题,建设更完善的生态网络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水环境在稳定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更应该用科学、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的角度进行保护与建设,使生态和经济齐头并进。

猜你喜欢
水景提质植被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天音水景
“疫”起携手 共研提质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天音水景
追踪盗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