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帅
(浙江省金华市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321000)
伴随城市化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以及城市建设活动的大量开展,海绵城市这一全新的理念也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就目前现状来看,海绵城市理念已经在我国一些城市得到了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促进了现代城市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同时也在改善城市环境污染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概念,其主要是指把城市作为一块吸水的海绵,使其保持较高的弹性,具备完善的排水体系,避免出现积水等问题,能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城市环境的变化。目的是打造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环境,其渗水性优势突出,净化功能也十分强大,可借助自然排水系统以及生态排水体系大量吸纳城市的积水与降水,进而避免城市地区发生洪涝等问题,海绵城市也被称作“水弹性城市”。实践证明,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优化城市整体面貌,同时也能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这对我国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主要涉及2 个方面。
1.2.1 优化城市景观。把海绵城市的理念应用于城市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可改善城市景观的整体面貌。由于公园通常位于生态比较敏感的区域,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布局能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和开展各种户外活动的空间。在实际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必须和传统的建设模式相区分,确保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同时也要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要根据城市当前的水资源条件、地质特点等进行建设目标的规划设计。考虑到园林施工建设中很容易引发水质污染等问题,因此,在实际开展建设活动时,必须加强对雨水所带来的径流污染的控制。
1.2.2 提升雨水的利用率。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雨水的有效利用率,采用的方法主要为渗透和集蓄,在节水的基础上实现对地下水的有效补充,进而控制径流系数,降低城市排水压力。另外,还可利用湿地、池塘等对雨水加以利用和调蓄,通过引水灌溉等方式来优化城市区域的整体生态质量。
1.3.1 统筹规划原则。海绵城市的建设不可能仅通过某个单位或部门就顺利完成,而需要若干个部门与专业人员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建设效果。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划分不同主体的职责,积极践行同设计、同施工等基本要求,严格控制好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落实好统筹规划,做到统筹协调建设。
1.3.2 因地制宜原则。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按照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确定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负面影响因素最少的开发建设方案。
1.3.3 生态性原则。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大重要前提和基础就是生态性,在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时,必须全面考虑城市的生态体系,包括城市的河流、草地、公园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海绵体,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对自然排水系统的重视度,尽可能确保雨水能得到有效净化和排放,进而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保障,并提高城市自然系统的生态修复功能。
1.3.4 安全性原则。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必须要考虑到城市防洪排涝的基本要求,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城市雨水管控体系,切实解决城市在持续降雨或暴雨天气后出现的积水问题,为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并确保城市生活用水的安全性。
海绵城市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有序发展,其主要依托于生态理念,注重保护已有的资源,并通过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有效融合,打造出一个和人类当前生活追求相适应的生活空间,从而降低城市面临的生态压力,避免当地生态质量进一步恶化。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的必然发展趋势,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形成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才能彻底解决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海绵城市的主要特点就是把人们的生产生活作为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将持续稳定发展作为基本目标,这是当代城市发展可供借鉴的一个科学模式。
对于当代城市居民而言,住宅小区不仅是其居住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避免城市住宅小区陷入危机,确保城镇的发展,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基本立足点,充分凸显出我国的地区特色、民族风格,进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绵城市理念归根结底是一种为了解决城市面临的内涝等问题而出现的全新发展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其基本发展要求,也是切实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的关键,尽管内涝问题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发的,但也不能忽视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必须把当地的环境特点作为基本参考依据。例如,对于降水分布区域差异性较大、地势偏高的城市地区来说,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且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就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各地区在开展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实际工作时,必须考虑到当地的具体状况,在确定具备可行性的情况下才可进行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设计。
在园林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就是要充分彰显其生态优势,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安排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设计者和施工团队,才能保证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但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诸多从业人员为普通工作者,对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的了解还不够到位,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设计和建设质量。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城市虽然应用了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建设成效。另外,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偏低也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使企业无法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现阶段,我国在海绵城市设计和建设中需要高度关注的一大问题就是施工团队和设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
透水铺装是一项重要的渗水技术,其主要通过透水性能较强的沥青、混凝土等来进行路面结构和路缘结构的构筑,然后在外层用鹅卵石进行铺垫,从而打造出透水层,这类透水层的主要特点就是透水性良好,一旦水体和透水结构相接触,就会慢慢下沉,最终进入到下部结构中。透水层结构在综合质量上往往更具优势,其不会对市民的正常出行以及绿化工程作用的充分发挥产生直接影响。根据面层的区别,可将透水铺装主要划分为碎石铺装、植草砖铺装、透水砖铺装等类型。
在实际开展生态园林设计时,必须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合理设计城市水系统,优化城市水系布局,包括滨水区、岸线等的优化,打造一个科学完整的生态雨水廊道,进而实现周边区域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设计人员应严格落实城市规划中对水生态敏感区的保护要求,合理划定生态敏感区的范围,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水系,应尽最大努力对其进行恢复。另外,在开展生态园林设计工作时,还必须注重更新设计理念,减少对泵站等设备的依赖度,改变以往不当的设计方法;在进行水系规划时,要适当强化径流雨水的净化、渗透功能。
在园林道路设计上,应尊重现有地形,以免破坏大面积的生态环境,可采用环状路网来控制道路的总面积,在平面布局上,可将直线路形转为曲线、折线等,并间隔设置一定的绿化面积。碎石、卵石等疏松颗粒材料可用来当作装饰材料填充于园林的游步道旁,但考虑到这些材料的管理难度较大,最好不要大面积使用。
对城市园林设计来说,苗木选择非常重要,要求选择的苗木不单要满足园林绿化的相关要求,同时还要满足海绵城市建设对树种生长态势所提出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园林植物可涵养地下水,同时也能改善本地的气候环境,节省园林后期养护过程中资金的投入。
综上所述,园林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必须严格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生态性、安全性等基本原则,将重点放在透水铺装、园林道路等的设计上,并合理选择绿化植物,这样才能确保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