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兰曼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苏州 215104)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其古典园林之美闻名世界,苏州古城区是最具江南特色的城市代表,其道路植物景观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总体风格和文化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1],更是对苏州城典型园林文化特色和内涵丰富历史文脉的较好展示,还是城市整体面貌最直接的反映。本研究尝试通过调查苏州古城区的道路植物景观现状,总结、分析,提出提升植物景观的建议。
针对苏州古城区内主要道路中具有代表性的干将路、道前街、南门路植物造景开展了实地调查,记录下植物种类、配置形式、生长状态等,汇总后进行以下分析。
调查时发现,干将东路路段与其它南北向路交叉较多,路边植物景观呈碎片化;靠近观前街一带较有特色,本段的干将路属于两路夹一河的特色形式。干将路沿线由南北路的道路交叉口、特色的桥边、水边的景观等重点地段组成,设计中运用“园林外延”的造景手法,利用精致的园林要素,设计成具有现代感的景观素材,并巧妙利用于道路景观中。如采用五针松、白皮松、红花檵木桩、紫薇桩、羽毛枫等造型树组合,充分体现苏州古典园林的意境。沿线河道的硬质驳岸边上,利用常春藤、南迎春、云南黄馨、迎春、爬山虎等藤本植物,间植棣棠、锦带花、藤本月季等初夏开花植物,在观花的同时起到软化驳岸的作用。在道路两侧主要运用了香樟作为基调树种,同时利用七叶树、鸡爪槭等落叶乔木进行分段、穿插栽植,来体现季相与色相的变化。
干将西路的植物景观相对单调,所用植物材料种类较少,主要有香樟、紫叶李、桂花、海桐等,没有形成园林化特色景观,也没有注意植物的季相变化、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没有体现植物的丰富性,甚至于部分地方植物空间未有效利用,出现了光秃的现象。
苏州道前街西起姑胥桥(又称红旗桥)下,东至饮马桥,整个道前街的南侧沿马路均是银杏树,是苏州一条比较有文化特色的马路。道前街的分车绿带由灌木类的小叶女贞和乔木鸡爪槭组合,营造了丰富的道路景观色彩;道路北侧人行道行道树是乡土树种香樟,具有高大的树型,四季常青,且有很好的抗污染能力;道路南侧行道树为银杏,树木高大挺拔,枝叶茂密,秋天金黄色的叶色异常美丽,但下层没有其它灌木层,特别是到了冬季略显单调。
南门路也是苏州市古城区东西向的主要道路,北侧沿外城河,东起觅渡桥西边,西边与裕棠桥、盘门路接壤。主要植物景观在靠近护城河一带,道路景观中间的车带比较有特色,分车带的植物景观层次也较为丰富,每段运用香樟作高乔木,中间采用假山点石与罗汉松、鸡爪槭、桂花、山茶等组成园林小品,景观布置上,横向采用自然与规则相融合的手法,竖向层次上采用灌木、地被与乔木形成丰富的立体景观。
在沿街的北侧人行道景观带中,大面积片植了南天竹与龟甲冬青等灌木,其间间植广玉兰、桂花、杜英、垂丝海棠等乔木。靠河一侧低坡处,主要植以女贞、香樟、乐昌含笑、垂柳等一些高大的常绿乔木,起到一些遮阴作用。树下种植垂丝海棠、罗汉松等小乔木,一些地方还运用了色块配置,如一处由杜鹃与云南黄馨等组成的色块。总体看这一段路线,植物高低搭配还比较合理,基本能保证四季有景。
在调查中发现,苏州古城区植物造景的树种选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苏州古城区选择树种时选用了银杏、香樟、法国梧桐作为行道树树种,这些树种的使用考虑到了苏州的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也体现了以乡土植物为主的配置理念。在道路植物造景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以乔木为主的植物长势总体较好,部分灌木和地被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的,长势也较好[2]。
在苏州古城区植物造景中,道路中出现的大乔木树种相对较少,部分路段只种植了香樟,品种过于单一化,灌木和其它地被植物的配置也存在品种少、过于重复的现象,没有形成较美的四季景观,应采取更加多样的的配置手法,如部分道路中分车带可采用花窗与造型树的方式形成特色的道路景观。
苏州古城区大量运用高大的香樟、银杏等,树木冠幅巨大,可以遮蔽阳光,利用植物混交的方法增加了叶面积,发挥出较高的生态效益。但是,道路景观效果在整体上缺乏统一的规划,不能有效凸显城市特质,应以植物景观为主的同时,让植物与其它的硬质、软质的小景观互相配合,可利用现代的表达方式,把一些园林中的元素作为特色小品穿插在道路景观中,彰显出苏州园林化的城市特质。
道路植物景观形成后,维护及养护的力度一定要跟上,不然景观效果将会大打折扣[3],如路段上的植物没有及时修剪,部分植物上全身灯具缠绕,栽植时的草绳多年后还在树体中等,这些基本都是因养护不到位所致。
苏州古城区的道路植物景观应采用多种配置模式,以充分展现苏州的园林城市特色。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几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一是在苏州古城区的道路中,少数道路的分车带设置有宽度较大的隔离带,在有限的空间中如何设置景观,需要设计者多元考虑,在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空间问题上,是否也要听取周边居民和路人的意见?借助空间层次和造景手法,更好地展现出城市特色;二是道路两旁较多路段是以一排单一树种行道树的形式出现,无其它复层类别的植物配置,是否需要考虑加植物层次种类?三是较多路段以法桐、香樟为主要树种,法桐在春夏之交,会出现飞絮引起行人的不适,是否有改良品种?个别香樟树体半边枯死,枝条下垂等,是否更新植株或去除枝条?还有的树下密铺砖瓦,是否要进行必要的松土透气或可以铺上草花等。根据调查中发现的这些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优化建议。
在苏州古城区道路绿化当中,行道树植物品种上应用比较单一,苏州古城区道路绿化中常绿植物运用过多,落叶植物应用较少,地被植物更是偏少。需要增加落叶植物、地被植物与常绿植物的的搭配,选用乔、灌、草及藤本和竹子等不同植物品种,来改善现有的植物种类搭配。此外,还要注意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合理的经过驯化的优良品种,来丰富当下道路绿化品种[4]。
根据苏州的气候特征与道路立地环境,可以增加大乔木种类,如配置重阳木、榉树、黄连木、糙叶树、喜树、乌饭树、朴树、黄连木、苦槠等,小乔木类可以选择三角枫、鸡爪槭、玉兰、樱花、木荷、冬青、紫楠、女贞、红枫等,灌木和草花也要多种类配置,灌木如木槿、紫薇、棣棠、各种月季和蔷薇等,草花如太阳花、喇叭花、矮牵牛等。
苏州古城区道路植物配置中,在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的基础上,可以适量引入新的品种,来增加行道树的植物种类。引入新的品种时,可以利用本省已引种成功的植物,如法桐无毛的新品种,考虑本地资源现状和实际需求,在大规模引种前一定要先进行引种试验,适合本地生长、又不会造成生物入侵的种类才可推广[5]。
苏州古城区道路植物配置还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配置时竖向和横向景观形式上应有所改变,竖向上乔、灌、草及藤的相互交错,横向上有不同树种的高低错落及色彩变化植物间形成丰富多彩的有机搭配,特别要利用好一些面积大的转角处,配置出特色景观。
要构建一个结构优化、功能高效、景观优美、布局合理的道路景观系统,在这个道路景观中,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和藤本植物科学地配置在一起,植物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让行人感觉绿意葱葱、生机盎然,从而缓解疲劳,涤荡身心[6]。
苏州古城区道路植物配置许多处为简单的重复,如多数道路植物运用上,乔木选择香樟,灌木选取红花檵木、石楠球等,这些灌木常修剪一致。需要在种植时有点植或丛植之分,种类上一间一、一间二等,变化乔、灌、草及藤本和竹子的使用方法,充分发挥对称和不对称种植,如点植、孤植、群植等,适当进行片植。此外,还要注意植物的节奏和韵律的变化之美[7]。
植物间的树龄结构要合理搭配,同类植物品种要做到新、老植株的合理配置,注意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搭配使用,这样可让植物保持良好的更新换代,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景观效果。
植物景观配置上,需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高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花草地被及藤蔓类植物种类,丰富空间层次,达到景观赏心悦目的效果。根据苏州城市的特点,适量增加苏州古典园林元素作配景,满足市民游憩观赏的要求,同时注重配置或点缀特色景观,突出苏州的园林特点,进一步凸显苏州城市文脉与文化底蕴。道路景观中小品的设置要少而精,点到为止,以点带面,如变幻的花窗、亭台等元素,适当点缀,注意不能喧宾夺主,抢占绿地空间。
苏州古城区部分路段中有些树木的树龄较大,虽不用花太多精力去管理,但要注意病虫害防治,中间绿带的植物要精细管理,以免影响整体的景观效果。一些植物因为没有及时进行修剪,枯枝、死枝、多余枝等现象时有发生,会极大破坏观赏效果。因此,应定期疏剪树木,及时松土,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补种及调整,并做好植保后期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景观效果的持久性。
总之,苏州古城区主要道路景观配置应适当选择多种类植物搭配,落叶与常绿、观花与观果间植搭配,在空间允许的范围内,乔、灌、草及竹子协调种植,在有效空间中让绿量达到最大化。同时配合传统园林及不同文化的饰品,使植物景观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观,有效提升苏州古城区的宜居环境品质,创新和传承古城区园林及人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