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耀华
(杭州丽尚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通过海绵城市理论的恰当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对雨洪的高效管理,还能够为城市人民的生活、生产提供更多便利,从整体上提升生活品质。而基于海绵城市理论来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不仅能够实现对现有水资源的合理存储、充分利用,也能够为道路交通通畅性提供有力保障,从整体上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为城市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城市生活更加便捷奠定坚实基础。对此,相关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
具体来讲,海绵城市就是要建设像是海绵体一样的城市,可以全面适应环境发生的各种变化,对于洪涝灾害也能够有效抵抗,作为较为新颖的雨洪管理概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降雨较为频繁的城市,可以更快速地吸收、存蓄、净化雨水,且在之后需要的时候,还可以释放之前存蓄的雨水,以此来实现对有限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海绵城市还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调配水资源、降音降噪,以及环保美观等功能,真正让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成为城市的绿肺,为城市未来的规划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
首先,道路横断面设计有待完善。就目前来看,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引用的一直都是“人车分流”的模式,且大多都是中间高两侧低的坡面设计,这样的设计虽然可以有效减少路面积水,向固定区域引流雨水,但地下排水系统的容量毕竟有限,若遇到降水较为频繁,且降水量较大的情况,极易造成城市内涝。且雨水在经过绿化带的时候,通常都会带走一些泥沙,会降低排水速度,出现大面积积水的情况,阻碍交通。所以,要想充分满足城市化建设发展需求,必须要重视新颖设计理念的引用。
其次,绿化景观设计难以满足实际要求。就目前来看,虽然很多城市都逐渐重视起道路绿化工作,但在具体设计中,考虑的重点大多都是道路绿化能否与城市气候做到协调发展,而未对城市功能方面做出充分考虑,这样的规划设计,从表面上看好像有利于环境发展,能够发挥减轻雾霾、吸收汽车尾气等功效,但这种基本的绿化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需求[2]。
此外,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处理系统也会导致城市污染不断加重。主要是因为道路雨水若通过市政管道排入水系,不仅会浪费水资源,还可能会给城市水环境带来污染。且在以往的城市道路设计中,绿化带与周边建筑的联系不够密切,每年还需要浪费水源来补充绿化带的能量,未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1)截留技术,在具体设计中,通过海绵城市理论的恰当引入,能够进一步优化雨洪管理。一般情况下,降雨天气都会给城市带来一定影响,雨水排放量的增加会导致地下室排管道负荷压力的大幅增加,路面摩擦力也会因此降低,且道路中的泥沙也会大量增加,导致道路越来越泥泞。对此,就要重视截留技术设计。一方面,要优化绿化隔离带的设计,结合具体情况,合理拓展绿化隔离带的宽度、深度,密切联系净化系统、截流系统。这样既可以确保雨水能够经过截流系统进入到指定的位置,缓解排水管道的压力,雨水积水量也能够大幅降低[3]。
(2)促渗技术。在海绵城市视角下,要想进一步增加道路绿化景观雨水吸收效果,就必须要重视促渗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讲,就是联系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位置来进行透水性材料的设置,以此来大幅提高雨水渗透率。一般情况下,可以在道路路面,或者是绿化带等位置来进行透水材料的设合理引用。透水沥青、透水方砖,以及透水格栅等都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透水性材料。这些材料的恰当引用,既可以增强美化效果,还具备良好的透水性,这样雨水只要接触到透水性材料,便可以得到快速吸收,尽可能减少路面积水。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为人们出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也能够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3)调蓄技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内容,通过调蓄技术的科学引用,既可以实现对雨水流量的合理控制,在污染问题的防控上也能够发挥理想效果。就目前来看,海绵城市视角下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池塘、蓄水池等都是比较常见的雨水管理设施。这些设施的底部一般都会进行渗透管的设置,其上方溢流口的高度设置会直接影响到雨水的存蓄效果,可以将更多的雨水排入到市政管网中,进而使得城市园林灌溉、道路清洁,以及水景用水等方面提出的各项要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除此之外,在各个环节的流动中,雨水也可以得到净化,以此来提升地下水清洁度。
行道树绿带是一种树池式行道树的道路绿化方式,在道路两边很常见,可以在树池、人行道当中引用透水性材料,这样就可以将雨水快速引入树池当中,由此被土壤吸收,将“绿色海绵”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具体设计中,应注重人行道上各个树池的有效衔接,然后通过侧石来合理划分各个区域,从而构建出完善的“绿色海绵系统”。还需要考虑到的是,供市民行走是人行道的主要功能,所以,为了避免给行走带来不便,应注重下凹式行道绿树带的合理设置。
对于分车绿带来讲,其主要发挥的作用是及时吸收路面的雨水,所以,在具体设计中,一定要提前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降雨情况,以此来进行绿化带中“绿色海绵”绿化植被建设规模的合理设置,从而确保“绿色海绵”的实际规模可以充分适应雨水径流流速,若雨水径流流速较大,可以通过“景观坝”的设置来实现对径流速度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分隔带旁雨水汇集口的宽度控制在30~40cm,以此来汇集“绿色海绵”吸收的雨水[4]。
针对路侧绿带来讲,主要指的是人行道、道路红线中间的绿带,可以有效吸收人行道及其附近的雨水。但是因为针对路侧绿带设计提出的要求相对较少,所以,对于“绿色海绵”系统的绿地地形,可以设置成宽度较窄的下凹绿地。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将绿色海绵系统边坡合理设置成垂直、倾斜的形态,底部可以进行平面、斜坡的设置。
植物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通常都会给海绵城市视角下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水平的高低带来直接影响,若植物具有较强吸水性与蓄水性,海绵城市的作用便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具体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选择本地树种,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也能有力保障植物成活率。同时,应保障植物拥有粗壮的根系,以及茂盛的枝叶,从而将其吸收、净化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此基础上,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且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植被,以此来尽可能避免各个植物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
(1)适宜城市规划设计。海绵城市视角下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一定要遵循适宜性原则,要基于城市规划来进行设计。所以,在正式设计之前,其工作人员一定要先对城市规划布局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避免出现最终形成的设计方案不符合城市建设具体条件的情况。同时,还要明确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保障绿化景观设计与道路设计位置的协调一致。
(2)生态环保。在海绵城市视角下,在具体设计道路绿化景观过程中,应对生态环保原则做出充分考虑,始终将生态环境的维护,以及生态系统的修复视为设计准则,以此来最大限度避免因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不合理而给原有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同时,还要引用吸收能力、排污能力较强的植物,也只有充分保障生物多样性,才能够促进景观的和谐共生发展,才能够确保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充分体现。
(3)因地制宜。在具体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对不同地域气候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水文河地理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做出充分考虑。且设计人员也只有准确把握当地具体情况,才能够设计与当地需求相适应的方案,才能够确保选用的树种、种植方式更科学合理,才能够将雨洪管理功能更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海绵城市视角下,在具体设计道路绿化景观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4)节约美观。在海绵城市视角下,在设计道路绿化景观过程中也要遵循节约美观的原则。具体来讲,就是在充分保障道路绿化景观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对材料成本的合理控制,尽可能减少硬性景观设置,注重植物造景的合理引用。这样既可以实现对道路景观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也能够充分发挥景观功能。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视角下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具有的优势特点是不容忽视的,有助于促进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还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疏通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为此,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在设计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过程中,要严格把握道路绿化带,以及植物配置等设计要点,这样既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能够为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应联系实际情况给予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