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缘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用语逐渐成为网民日常交流的常用语言。这种伴随网络衍生出来的新型语言现象也逐渐成为网络空间内的特有社会方言。网民具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社会阶层以及教育背景,但是能够使用共通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网民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在交流时的调侃心理,开始创造出更多形式的网络语言,地域方言的融入也是其中的一种。网络用语中汇入方言词汇的现象具有潜在的社会功能,是值得对其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分析的。
汇入网络语言中的方言词汇大多是模拟各地区方言特有的发音特点为基础,同时融入一些诙谐的同音字以及新奇的想法,有时也会加入一些故意拼凑而成的错别字,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网络方言词汇。网络语言中有大部分方言词语来自北方方言,在语音方面具有一定可寻的规律。由于北方方言是汉民族所使用语言的基础方言,在读音上差异较小,所以更容易被广大网友所接受[1]。例如,“神马”一词以陕北方言为基础、“奏是”一词以河北唐山方言为基础以及“肿么了”一词是以山东枣庄方言为基础的。同时受早期影视剧的影响,也有一些来自港台地区的方言为广大网友所熟知。例如,“猴开森”“了改”“稀饭”等网络词语就是以粤方言语音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而闽南语、客家方言以及赣方言则因为与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差异多大,也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例如,“蜀黍”“美眉”“酱紫”等网络语音则是以闽方言的语音特点为基础的[2]。除了这三种以模拟语音为主的方言类型之外,还有一种网络语言是直接应用方言词汇,在发音上没有任何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普通话中缺少此类方言的替代说法,只有直接借用方言词汇才能够达到表达的趣味性。例如,“爪子”即为四川方言中“做啥子”的合音、“捉急”是江淮地区的官话、“伐”是吴方言中的问句语气词,这些词汇没有进行语音方面的改动,是直接应用方言词汇转化为的网络语言。从语音角度划分的不同地区方言汇入网络语言的种类多从声母、韵母及声调方面寻找相似点以及趣味性,并按照谐音的方式转化成网络语言的。
按照语义角度来划分,网络语言中的方言词汇可以分为直接运用方言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以及旧词新义四种。直接运用的方言词汇在进入网络环境之后没有发生词义上的变化,依然保持原义。例如,“抓狂”一词依然保持台湾俗语的原义,用来形容自己在某些刺激下的暴走状态。“逆天”一词也保持了港台地区方言中做违反常理事情的原义。词义扩大的方言在进入网络环境之后,其词义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语义程度也有所加深。例如,“菜鸟”一词在闽南语中主要强调计算机初学者,而进入网络环境之后则扩大了使用范畴,可以用来形容各个领域的初学者。词义缩小的方言在进入网络环境之后,其词义的适用范围有所减小,语义程度也相应变弱。例如,“废柴”一词在粤语中原本是泛泛地形容像废物一样低能的人,带有一定的戏谑意味,而进入网络环境之后则专门强调那些一无是处但却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的人群。旧词新意的方言词汇本身也是普通话中的常用词汇,但是进入网络环境之后则有了全新的意思[3]。例如,“臭屁”一词原本就是用来形容屁很臭,但是在网络语言中则用来形容某个人傲慢、爱显摆的样子。“糗”原本在济南话中用来形容面食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而变成稠状,但在网络词语中则用来表示尴尬和丢人的意思。
按照语用角度划分,网络用语中的方言词汇可以分为语境显示或延伸词义以及语境赋予临时词义两种。语境能够限定并完善语言中各种替代词的制定意义,说话者只有在具体明确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网络环境缺乏面对面的沟通,更需要利用语境来辅助语义表达。首先,大部分的网络方言词汇都属于通过语境来显示或延伸词义的情况。只有在特定的网络语境下,说话者才能够准确理解方言词语的意思。例如,在聊天工具中网民能够理解“木有”的意思,但是在普通的书面环境中,如果不熟悉网络则难以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其次,也有一些词语的含义是结合语境被临时赋予的,在使用过程中结合了网民特定的态度或感情色彩。例如,“美眉”“蜀黍”“葛格”等词便在模拟台湾方言发音方式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撒娇可爱的感情色彩。
由于汉语中的音节数量少于汉字数量,一音多形的情况较为普遍,会出现大量同音字。很多民间俗语都会采用谐音的方式创造词语,很多文学作品也会借助谐音的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达魅力。例如,《红楼梦》就将谐音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同样,网络用语中的方言词语也大多借用了谐音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情趣。方言中同音、近音的发音特点为谐音手法的使用创造了更多的条件。网络语言在社会融合的背景下,聚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网民[4]。网民在网络环境中把各自的方言特点呈现出来,将谐音的作用效果发挥到最大。
语体条件则是根据不同的表达内容、交际场合和读者受众等因素形成的语言风格,一般可以划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两种形式。不同时期,人们的社会需求不同,因而所使用的语体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网络时代,网民的交流方式融合了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各自的特征,形成了一种网络用语语体。这种语体条件本质上属于口语方式,在形式上属于书面方式,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也增加了语音、视频等其他形式。网络用语的特殊形式为方言词语的冗余融入创造了语体条件,同时也方言词语也进一步增强网络用语的语体特征。
网络用语作为网民在互联网平台中的主要交流工具,充分表达了网民的思想和心理。网民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通常会结合语境将自己的交际意图隐藏在言语行为中。因此,网民的心理就对其选取的语言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5]。其中,联想心理的作用情况较多。但网络交流中出现某一情境时,网民大多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事物,并使用方言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从而促使此种方言词语得到广泛地使用和传播。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交流和情绪发泄的平台,网民可以暂时摆脱工作、生活中的束缚和压力,在守法的前提下自由地发表言论。在隐藏身份立场的情况下,网民便会随意地发挥自身的调侃心理来任意谈论生活琐事或者国家大事。另外,与面对面或者书信等沟通方式不同,网络交际具有快捷高效的特点。五笔输入法操作复杂,且拼音输入法的词汇排列顺序多变,这就导致网民缺乏对打字准确性的保证,而出现了很多同音字来进行代替。为了在短时间内交流更多的信息,同音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并逐渐代替了原有词汇,形成新的网络用语。最后,也有一些网民喜欢在交流过程中使用一些与众不同的语言来凸显自己,来满足自己标新立异的心理。于是,在网络环境的交流平台中就会出现大量以各地区方言为基础的特殊语言。
语言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际互动功能是其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因此语言的形成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网络环境中所使用的语言受社会规范的限制程度也相对较弱。相较于日常语言,网络用语的随意性和娱乐性更加明显,能够较为自由地表达网民的观点和想法。网络用语交际功能的存在,便决定其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网络用语能够记载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热门流行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的社会特征。年轻网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交往需求以及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往往会主动使用并传播具有时代特征的网络用语,方言词语便是其中的一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社会方言,网络用语作为社会方言的一种,主要服务于年轻网民群体。年轻人在网络环境中的活跃度较高且表达欲望强,对新鲜事物的接纳态度也更加积极,对网络用语中方言词汇的使用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以外,网络用语与社会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推动的内在联系。方言词语作为网络用语中的一种形式,与其使用者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具有某种联系。各地区方言谐音的流行,都是由当地网民的使用和传播而慢慢成为大范围的网络用语的。网络用语不仅会受到本国方言文化的影响,同样也会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新成分。例如,“萝莉”“洛丽塔”“沙发”等词语便是根据外语发音创造出来的网络谐音。
网络环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特殊性也为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条件。首先,网络环境受交流者双方所处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以来语言来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单纯的日常文字交流在网络环境中略显枯燥乏味,网民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百年充分挖掘语言的多种表达形式来增强交流的趣味性。不同地区方言的谐音语言更加适合充满趣味的网络环境,因此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除此以外,与日常交流不同,网络用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文字输入,因此在交流过程中会出现延时接收的情况。为了尽可能减少文字输入所消耗的时间,网民会使用字母以及同音字来代替自己所要输入的文字,从而会产生一些特定的网络用语,方言词汇也是其中的一种。方言词语不仅能够引起不同地域网民的心理共鸣,增强聊天过程的趣味性,还能够增强网络聊天中信息交流的时效性,非常适用于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广泛传播。
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语言能够记录社会变迁,同时社会进步也推动着语言的发展。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当前的网络媒介更加便捷,对于新闻的记录也更加迅速。电子信息时代里,网络用语记录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反映着社会公众的生活写照。网络环境中的交流氛围更加轻松自由,网民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各种规则的束缚,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身的观点。因此,网络用语也就更能够代表社会公众的声音。每一种网络用语背后都有其存在的原因,方言词汇的引入也隐含着相关的社会事件或现象。例如,“山寨”一词原本用来形容山中的城堡,但在当前的网络语境下已经用来指代那些复制、抄袭的假冒产品。“山寨”一词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地区借地利之便模仿制造并走私手机,产生了很多翻版、冒牌的手机品牌。这样一个词语的产生也反映出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的一些民营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意识,一步一步地在模仿制造的过程中努力开发属于自己的品牌[6]。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词语中方言词汇的引入也能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实,帮助社会公众更好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在网络用语中使用方言词语包含着调侃意味,但更多时候其背后蕴含的是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事情。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购物的新型购物方式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依托于互联网,买家和买家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完成商品交易。由于买家无法直观地感受商品实物,卖家为了吸引买家的注意力就会采用各种精彩的推销手段来宣传自己的商品。在各种宣传手段中,网络用语中的谐音词汇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受到各大购物网站的青睐和追捧。特别是网络用语中方言词汇所具有的简洁、诙谐、个性化的特点更能够迎合大众口味,也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例如,2009年“神马”“有木有”“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语言的流行吸引了各大网络购物平台的注意,卖家们苦思冥想,纷纷利用网络用语中的各种热词作为自家商品的广告宣传语,形成了一种非常必要的网络营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的网络购物商品的点击率和销售量。网络用语中方言词汇在营销手段中的应用充分显示出此种语言表达形式深受网民喜爱,不仅具有交流沟通的社会功能,还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网络用语中的方言词汇也对民众的日常生活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方言词语在网络环境中使用之后还会再次回到日常语言中,并会对词语的使用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给力”一词回归到日常语言之后,其使用频率明显变大,不仅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口头语,还成为了媒体标题中使用频率极高的网络热词。很多网络用语中的方言词汇新颖独特,能够表达出人们更多的情绪和情感,因此网络用语中的方言词语走向民众日常语言生活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另外,网络用语所特有的语言风格也会对日常生活语言的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网络用语中经常使用某种方言词汇,那么其在日常生活的交流过程中也会带有某些方言的语言风格。例如,西南地区的网民经常在网络中使用粤语词汇,那么其日常交流也会带有香港口音。东北网民性格豪爽,如果在网络中接触到很多台湾口音的网络词汇,那么他们在日常生活的交流过程中也会变得温柔可爱。除此以外,网络用语中的多种语体也会融入日常生活。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淘宝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融入。很多网民会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亲,谢谢你哦!”之类的语言风格,这充分表明网络用语对现实生活语言系统的影响。
网络用语中的方言词汇是以普通话为依托,受网络语境、社会环境以及网民心理等因素综合影响而产生的。在网民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网络用语中的方言词汇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而且还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网络用语中的方言词汇根据语音、语义和语用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汉语中的语音语体条件、网民心理、社会发展以及网络环境都为方言词汇融入网络用语创造了条件。网络用语中的方言词汇凭借自身特点,逐渐改变了表达观点的方式,成为民众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还发挥着网络营销的社会功能。总而言之,网络用语中的方言词语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汉语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