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的践行策略*

2021-12-06 07:06朱三益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育价值观大学生

朱三益

(闽南师范大学 艺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1年初,教育部又向高校下达了构建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的总体任务。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在充分借助包括美育和思政等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来进行审美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培育出科学、正确的审美想象、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标准,使其具备崇高的审美理想与审美境界[1]。而我国社会和家庭也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教育,试图通过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借助优质的资源,来帮助大学生构建科学、理性的审美价值观。

一、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界定审美价值观概念之前,需对“审美”与“价值观”概念进行理解。审美属于美学概念,是审美主体(人)对一切事物的美进行体验、把握、评判以及创造的一种活动,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价值观是人对自身、他人或者其他一切事物的一种价值评判和认识,从某个角度看,也是人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它属于一种思维观念模式,反映了人的意识形态层面追求和行为动机。而审美价值观是以上两个概念的综合,指的是人类立足于美学的审美视角,对一切事物或现象所作的价值评判、价值认识。通俗而言,审美价值观属于美丑观,是人类对美丑进行辨别时所持有的价值标准或基本观点[2]。而从哲学思维上看,美被视为善的具体形象,美的事物必然是善的,美与善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故而审美价值观中的美丑观亦是对道德价值中善恶观的体现。

对于大学生而言,审美价值观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拥有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美丑的前提。所以社会、高校以及家庭都应必须重视和大力发展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新时期教育使命。事实上,审美价值观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最主要内容、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补充,在新时期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战略方针。从实质上看,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是一种重视从文化层面与精神层面进行教育的教学活动,在培育大学生审美素养的背后,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生命意识,正确认识生命意义以及发现生命的社会价值。故而,从某个角度看,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也可以等同为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当前新时期,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具体教育目标是:第一,培育大学生对自然之美与文艺之美的鉴赏素养;第二,培育大学生对崇高的道德美学的追求;第三,培育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一切优秀精神价值之美进行有效传承与弘扬,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精神价值体系。

新时期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第一,是新时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目前,我国社会矛盾早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现今这样一个物质极为丰富,更为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新时期,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创造者,肩负着为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重任。而通过审美价值观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让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追求,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具备崇高的品格和务实的作风,只有如此其才能真正承担起新时期提升人民精神生活质量的社会使命。

第二,是新时期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需要。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促进其能够更好地全面发展。而审美价值观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对美丑进行认识、辨别、感悟等,以帮助其构建起科学、理性的审美观,从而提升其人生审美境界和道德修养,实现其全面自由发展。由此可知,高校思政教育与审美价值观教育在目标上几乎一致,而且与思政教育相比,审美价值观教育通过在教学中让学生去主动发现美和感受美,更能直接启示和激发大学生去追求真善美,建立明确的审美标准以及善恶标准,所以将审美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效果,实现思政教学目标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多元文化严重冲击大学生审美价值观

美国20世纪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曾提出多元文化概念,其指的是工业文明社会中大众所参与和消费的一种日常性的、泛娱乐化的文化形态,对于大学生而言,多元文化能够激发自我的表达欲,充分释放自我的个性和潜能。然而多元文化是一种偏于取悦大众感官的文化形态,所以一旦大学生认知不足、自律性不强,必然会在多元文化的严重冲击之下逐渐背离充满正向价值的社会主流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精神。这会对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产生极为明显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导致其审美价值发生混乱和错位,丧失正确的审美标准。在当前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在审美价值观上,主要容易遭受商品消费主义文化、大众传媒娱乐文化的冲击:

第一,商品消费主义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准的不断提升,商品消费主义文化开始盛行,在这种背景下,审美也表现出了消费主义特征,如审美动机变得愈发欲望化和功利化,审美对象也变得愈发泛化,甚至任何商品都能贴上“审美”的标签,让“审美”沦落为一种消费文化活动[3]。受商品消费主义冲击,有些大学生通过盲目追求过度消费,来满足自己的物质享受和内心的虚荣心。他们在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不断地展示自己昂贵的穿戴和各种奢侈品,以进行炫富、炫美。足见,他们疯狂拜金,将追求高端消费视为对“美”的追求和展现,这种肤浅的审美价值观取向,将严重扭曲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大众传媒娱乐文化。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不断涌入大学生的世界之中。而互联网作为最为普及、普遍的大众娱乐文化传播手段,里面不乏充斥有一些渲染暴力、色情以及娱乐至死的低俗内容。而在这些极具视觉化的低俗内容冲击下,有些大学生很容易沦陷在视觉幻觉之中,最终会因过于沉迷感官刺激而丧失理性思考和正确的审美取向。例如在一些互联网网络直播平台,女网红为了流量会故意通过暴露形体或矫揉造作的姿态来博取受众眼球,而当中不少受众就是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智群体,大学生应不断矫正自己的审美观,纠正自己的品行。

(二)高校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机制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教育使命,审美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在当前新时期,高校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高校审美价值观教学方式传统,美育教师素养不足。当前不少高校在审美价值观教学上只注重美育理论知识的硬性输出。大部分美育教师要么讲解深度不够,要么都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在教学计划上也没有展现出灵活性、创新性,只会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美育教学,而且极为不重视教学实践。这造成大学生对于美育理论知识缺乏消化接收能力。另外,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有极少部分老师存在价值观念上的问题,这会很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

第二,高校审美价值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系统。审美价值观教育是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美育又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学科,它包括有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等多个学科内容。目前,高校在美育教学上过于注重对经典美学理论的阐释,而缺乏让其与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未来美学发展趋势等的关联[4]。另外一些高校在对美育知识进行输出的时候要么仅仅从中华传统美学价值出发,要么只讲述西方美学理论,而且又忽视了美育学科的多学科交织属性,这导致美育教学内容的视角太过单一,不够多元化、系统化。

(三)家庭缺乏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塑造环境及氛围

对于大学生成长而言,家庭教育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给予的良好教育,都将会对大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而审美价值观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许多家庭的审美价值观教育一直存在一些明显问题。

第一,对审美价值观教育重视不够。近年来虽然不少家庭也开始重视美育,注重对子女进行审美价值观教育,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这种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大多数父母更为注重对孩子进行智育,只关心孩子们的学校各科成绩,而不是特别重视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甚至还有不少家长将文学、历史、音乐、绘画等这些能够培育审美价值观的载体拒之门外,将学业成绩当作衡量子女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严重遏制了孩子个性养成及审美价值观培养。

第二,缺乏浓郁的家风熏陶。家庭是个体成长的起点,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氛围,是所有家庭成员认同并遵守的价值准则。家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道德约束力,对于子女的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塑造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很多家长缺乏对家风的深刻理解,不注重规范自身言行,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久而久之便会将这些不良习惯带给子女。此外,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家庭离婚、家庭矛盾等问题屡见不鲜,这在客观上造成家庭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子女心理健康,不利于提升子女的审美价值观。此外,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不畅问题十分严重,家长对于子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思想动态、审美价值观培养等方面了解不足,容易造成子女审美价值观偏差。

三、新时期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的践行策略

(一)强化顶层设计,发挥主流文化对审美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强化顶层设计,发挥主流文化对审美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推进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审美价值观教育存在目标上的契合性和内容上的相通性,审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美”、发现“美”、感悟“美”,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味;核心价值观教育意在引导学生明辨美丑、实现三观塑造、热爱祖国、开启心智,由此可知核心价值观是对审美价值观的统领和引导,是审美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遵循[5]。

第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数千年的文化演进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因此,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于拓展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课堂的融合,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可以打造多样化的精品文化类节目,比如《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引导大学生深层次感知中华文化,实现审美价值观的塑造。

第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正向引导作用。主流媒体应唱响社会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发挥正确舆论导向,结合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为之输送正向健康的文化信息,从而坚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使之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人生。

(二)高校加强教学,采取多方措施助力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塑造

高校是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塑造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效果,应从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式、优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来实施。

第一,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美育素养。教师作为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对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起到了有效的助推作用,针对目前教师队伍美育素养不足的现实,应构建完善的师德制度,对教师的品格言行等进行规范,打造以德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形象;还应树立师德典型,以先进模范带动全体教师进步,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师德建设主题活动,借此来扎实教师的美育知识、练就过硬的教育本领,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效果。

第二,不断创新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方式。一方面应注重对大学生美育理论的教育和指导,形成科学完善的美育教育理论体系,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学习其中的知识点和内在逻辑,从而实现自身美育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开展多样化的美育实践活动,既要充分运用课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还应积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参与到公益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提升自身的审美素质,实现个人审美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

第三,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具体来说,要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建筑物、场地建设、教育器材、宣传栏、名人雕塑等,这是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直观要素;精神环境包括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教风建设等,这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对大学生开展熏陶教育的有力方式,是实现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保证。

(三)发挥家庭功能,提升认识并优化家庭审美价值观教育环境

家庭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场域。应充分发挥家庭功能,实现对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具体而言应从家长素质、家风建设、家校互动等方面入手。

第一,家长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思想觉悟、审美素质,以“不言之教”感染子女,让他们自觉自发地进行自我审美价值提升,达到“无为之益”的目的。

第二,家风建设是实现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塑造的有效途径[6]。应努力营造充满书香、环境温馨的家庭环境,家长要给予子女正向价值观的引导,使之锻造良好人格、提升道德修养、学习文化知识、维护个人形象,这对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家校互动过程中去,与学校联合起来,对子女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子女热爱生活、热爱文化、热爱艺术,提升他们的美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时,成立家长美育委员会,家长、教师之间应针对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问题切磋交流,营造浓郁的家庭美育环境,以美储善、以美导行,为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塑造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以美启智历史使命的有力举措,也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有益补充。文章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家庭层面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并分别从强化顶层设计、高校加强教学、发挥家庭功能三个维度提出了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的践行策略,这对于提升审美价值观教育实效、实现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塑造、潜心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美育价值观大学生
论公民美育
我的价值观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