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侬 霍艳虹 曹磊
扬州园林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类型,在明清时期迅速发展,有“扬州以园亭胜”的美称。两淮盐运使赵之壁编撰的《平山堂图志》作为山水版刻志书,图文并茂,记录了以蜀冈著名历史景观平山堂为中心的扬州北郊园林集群景观。《平山堂图志》中的“名胜全图”是清代扬州木刻版画中的上乘之作,其刻工精湛,秉承写实风格与文人画风格特点,涉及名胜包括蜀冈保障河区域,有极强的历史资料价值。
《平山堂图志》成书于乾隆三十年(1765),与乾隆第四次南巡同年。全书共十卷,分为宸翰、名胜、艺文、杂识四个部分,“以山水为经,以各园林名胜为纬”[1],记录了扬州蜀冈保障河一带的历史沿革、景观风貌、逸事遗闻。扬州的西北郊的造园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平山堂营造于北宋欧阳修在扬州任职时期,成为扬州名胜。明清时期扬州私家园林大肆兴建,逐渐在扬州北郊区域形成了造园的风气。
伴随着乾隆南巡,扬州的盐商为了迎合帝王,上交天子,热衷于园林的修建与营造,以达到获得官职、巩固社会地位与财富的作用。同时,乾隆希望通过“以工代赈”的政策,开展城市的建设,让富足的盐商出资“出有余而补不足”,维护因江南水患所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2]。扬州盐商与盐政官员共同落实了这一政策的实施,乾隆将巡游的重点放在了北郊园林,除了游赏园林,乾隆南巡亦有检视政策实施情况的用意。因此,扬州西北郊园林性质与一般的商贾颐养身心的私家园林不同,它可以说是“办公办贡”的盐商私家园林,专门为迎接乾隆南巡而营建,甚至接近于皇家行宫园林性质[3]。黄履暹、洪徵治、江春等扬州盐商也因营建园林被乾隆皇帝封为“奉宸苑卿”[4]。统治者、盐商、官员三者之间关系密切而暧昧,两淮盐运使赵之壁编撰的《平山堂图志》是盐政官员向统治彰显政绩的一种手段。
在《平山堂图志》成书之前,亦有《平山览胜志》《平山堂小志》等山水志书。乾隆第四次南巡前,扬州北郊新建大批园林景观,包括“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薰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楼小市、平冈艳雪”二十景,后又增加“绿杨城郭、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四景[4],扬州北郊二十四景因此得名。从扬州镇淮门以北,楼台画舫十里不断,形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5]的集景式园林景致,《平山堂图志》在景观的大规模兴建下应运而生。
对比专门记录乾隆南巡途经名胜的《南巡盛典·名胜篇》,其以册页的方式,重点记录乾隆喜爱的景点。《平山堂图志》中的名胜全图,以长卷的方式,采用平行透视法,详细而真实地描述蜀冈和保障河两岸风景,宛如一份旅游地图。《南巡盛典·名胜篇》的图像完整性与画工精妙性均逊色于《平山堂图志》。《平山堂图志》体现了清代扬州精湛的版刻技术与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其中的名胜全图也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扬州风景名胜史料。
《平山堂图志》名胜全图共有四图,包括“蜀冈保障河全景”图(双面)、“由城清梵至蜀冈三峰再由尺五楼至九峰园”图(114连页)、“迎恩河东岸”图(8连页)、“迎恩河西岸”图(8连页),共四幅,一百三十四页。图一蜀冈保障河全景图是方位索引性总图,体现了扬州北郊方位范围、山水格局、景点的名称与大致位置。一些景观的标志性特点也在这张索引图中有体现,比如莲性寺处的白塔,水竹居处的石壁。这张全景图信息完整,直至今日依然是描述北郊园林集群最常用的总图,是现代人对于清扬州北郊园林集群最直观的认知。
除了第一张总图,其他三幅图像均为山水风景长卷,详细地描述了61个景观节点。作为与实景密切关联的景观再现图,图二至图四均可在图一上明确对应。为了具象地感受北郊园林景观,卷轴的起点与序列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图二“由城清梵至蜀冈三峰再由尺五楼至九峰园”从城清梵所在的保障河东岸,再由东向西描绘蜀冈三峰,再到保障河西岸,直至保障河南部支流砚池。图三与图四描绘迎恩河由东到西两岸景观。
与《环翠堂园景图》《清明上河图》等著名长卷相似,名胜全图采用了传统的散点透视的方式,景观视线沿景观序列移动[6]。在描绘湖景时,两岸景致分别表达,且视线低平,景深较浅,主要表达画作的中景,且中景和远景层次差距拉开较弱,这种作画视角与舟行所看到的景深视角基本一致[7]。所以说《平山堂图志》以船行视角为主,以卷轴为主要表现形式,两岸楼台连缀不断,因此将两岸景观分别表现。这种表现方式与现实中在船上感受保障河两岸景观是基本一致的,展现了扬州北郊山水的基本游览序列。起点“城清梵”是距离乾隆南巡行宫——天宁寺最近的景观节点,可以说平山堂图志展现的景观序列与乾隆所观赏的北郊园林景观序列相同。
《平山堂图志》的景观序列即为从扬州北门外——乾隆天宁寺行宫处,沿保障河东岸,以由南向北的顺序;至蜀冈,以由东向西的顺序;再至保障河西岸,由北向南;最后描绘迎恩河两岸,由东岸至西岸。即“以山水为经”,形成了4条景观路径。“山水为经”是这幅长卷生产的内在逻辑,比如倚虹园、南虹桥、九峰园均因位于洲岛之上,画面与前后断开,单独描述。每至水道转折处,画面内容也自然断开,在西园曲水与净香园、种纸山房与望春楼等处,均有所体现。
《平山堂图志》中的名胜全图具有重要的资料保存与说明意义,与写意山水画不同,山水志书的插图,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赋予了山水图志版画的独特技法。《平山堂图志》中的山水版刻图像主要采用王蒙细笔一路[8],通过精细匀称的线条,逼真详尽的笔法,表现空间与细节。山水的走势,建筑体量与形制,置石的穿插与肌理,植物的数量与种类等细节信息,在名胜全图中均有体现,景名与重要建筑的名称亦有文字的标注。这种图文并茂的版画最大程度减弱图像记录的主观性,提升图像的严谨性,与文字记载互相印证。
写实风格的版画绘画技术,也代表了扬州在清中期的版刻艺术风格。因版画的制作由绘、刻、印三者分工作完成,绘画过程中画师将传统国画白描技法中的铁线描融入画稿中,再由刻工单刀走线[9],因此文人画绘画风格极强地影响了版刻技法。界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写实流派,清代最有名的界画大师,以扬州人袁江袁耀叔侄为代表,扬州一批民间画师与刻师因此也拥有了极强的界画表现能力。《平山堂图志》中的大量建筑屋宇严谨准确地用线,精确表达建筑的开间体量,界画对于扬州山水版刻图像有积极影响。
写实风格的山水版画一直承担记录的功能。康乾二帝南巡,对于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仿建,依赖于图像的描摹。将文人画的特点通过版画的形式再现于书籍上,亦是帝王的趣味与品位的实现方式[10],因此《南巡盛典》《万寿盛典图》等写实风格版画精品应运而生。统治者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影响了地方文化的发展方向,乾隆南巡时期,创作了大量以《平山堂图志》为代表的写实风格山水版刻图像,记录扬州名胜风景,包括《广陵名胜全图》《江南园林胜景图册》《广陵名胜图》等。极具规模的写实山水园林图像,作为丰富的图像史料,再现了扬州园亭胜景。
图像史料的充盈和较高的图像信度,为扬州园林的研究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丰富了传统的以文字资料为主导的园林复原方式。与文字资料存在方位和尺度信息语焉不详的问题相比,严谨写实的图像资料更能直观表现园林空间形态,通过文字与图像对比印证,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园林复原图像。同时建筑、山石、植物的细节与厅堂名称等细节信息,对于研究扬州造园风格与园林意境,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从扬州北郊园林集群大规模营建的政治与文化要素介绍了山水版刻志书——《平山堂图志》的成书背景,并阐述了《平山堂图志》中名胜全图的景观序列以及在其中隐含以“山水为经”的绘制逻辑,最后从写实的绘画技法层面分析《平山堂图志》的版画艺术风格,阐述《平山堂图志》的史料价值。《平山堂图志》全面地记录了清乾隆年间扬州北郊园林的盛景,伴随着乾隆南巡的结束,扬州北郊的琼楼玉宇成了昙花一现的断壁残垣。因此,研究以《平山堂图志》为首的扬州山水志书,对于扬州历史文化的追溯与地方文脉的挖掘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