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敏
左翼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即革命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左翼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收集了比如老舍、郭沫若、巴金等作家的作品。由于文学接受背景的时代差异和政治维度的隔阂,“左翼文学”教学研究面临着很多困难。“左翼文学”教学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当前新文科建设时代背景,分析“左翼文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
在中国知网上以“新文科”为关键词、以2021年前四个月为时间段进行搜索,共检出期刊文章164 篇,这充分说明了“新文科”研究的“热度”。《中国高等教育》在2021年第1 期刊发了“‘新文科’建设专题”,共发表了7 篇文章,其中包括教育部现任高教司司长吴岩的《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一文。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吴岩认为“新文科建设应‘加快理论体系创新’‘深化专业改革’‘开展课堂革命’”[1]。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左翼文学,其教学改革必然要以新文科的发展为指导,必然要契合新文科发展的时代需要。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左翼文学”产生时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已经消失。霍布斯鲍姆指出,现代社会建构的传统更多的是“被发明的传统”[2]。“左翼文学”的传承应立足当下社会,而不是单纯的文化复兴或复古,应当正确反映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在继承中求创新。高等教育是兴国强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重器”,其中文科占学科门类的2/3,占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的半壁江山,文科教育的振兴关乎高等教育的振兴[3]。由此可见,“左翼文学”作为重要的文科教学内容,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跳出文学专业教育传统模式,起到引领社会价值、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作用。
“左翼文学”自诞生伊始便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生俱来,但随着新历史阶段的到来,随着大众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读者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文学作品的日益多元化,致使“左翼文学”经典作品的研读和影视欣赏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左翼文学”教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时代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目前“左翼文学”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文献绝大部分散见于“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中,专门进行“左翼文学”教学研究的文章较少。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聚焦于“左翼文学”教学研究的文章仅有3 篇。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左翼文学”自身因素,其历史叙事被诉诸以意识形态的功能。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革命文学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4]所以,一直以来“左翼文学”的社会功能、思想情感、写作立场,仍然是被反复强调的第一性的东西[5]。这就导致了“左翼文学”自身受到时代的局限,研究者较难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有理有据的分析与论证,影响了“左翼文学”的教学改革。第二,对“左翼文学”的评论素来争议颇多,这是近二十年来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第三,不少研究者出于个人的喜好与兴趣,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经历用于“左翼文学”教改研究。第四,虽然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线上教学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是目前线上教学对于课程之外“软学分”的教育目标实现并不擅长,影响了“左翼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综上所述,“左翼文学”的教学研究状况不尽如人意,既有自身教学内容、学科特征的原因也面临着新工科建设及教育信息技术等的挑战。布莱恩·阿瑟认为:“技术引领了人类社会创新,它创造了我们的财富,我们的经济,还有我们的存在方式。”[6]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以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转换已是大势所趋。新文科背景下“左翼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也应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好互联网传播技术与方式,打破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左翼文学”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认定,挖掘“左翼文学”课程的现代价值并发扬其中的人文精神。
新文科之“新”在于突破传统,在于建构新的体系。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学主体的角色单一,教师是进行教学和信息传递的唯一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知识传授是教育的目标,但“教育的本质不只是知识传授,还包含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社群建构以及身份认同等”[7]。因此,“左翼文学”的教学主体应“扮演”多种角色并具有相互之间转换的能力。一是导演角色。教师首先要对整个教学安排进行系统规划,例如线上、线下课程的先后顺序、时间顺序、位置顺序等,起到引导和统领课堂教学秩序的作用。二是策划角色。在新文科教育背景下,学科交叉的理念应在“左翼文学”教学当中被重视。在授课之前,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运用跨学科思维方式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详细而又有可操作性教学方案的制定。三是演员角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在课堂上也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共同演好“课堂教学”这部大戏。
总之,但凡是有利于教学的手段,教师都要积极尝试扮演,而这种教学主体角色的多元化更利于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厘清“左翼文学”课程建设与现代化的关系后我们发现,体现“新文科”的时代要求是“左翼文学”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够产生新学科、新方法[8]。只有突破文史哲学科之间的壁垒与区隔,对传统文科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多元化的学科重组与文理交叉,才能实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开放性发展,才能推进新技术、新思路、新能力的激活与开发,才能形成新时代学科发展与人才建设的新范式[9]。“左翼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宝贵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革命情怀和革命理想,其精神价值非常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立足于“左翼文学”具体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其内含的红色精神传承和作品的当代价值解读,使其能够真正做到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杨沫的《青春之歌》为例,我们对它的现代性解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个人的发展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革命成长历程,既是她完成了个人解放的过程,也是其实现了“个人梦”与“国家梦”有机统一的过程。这种“个人梦”与“国家梦”的关系,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天下’情怀”[10]。其二,林道静与当代大学生们同样存在精神成长的困境,都需要积极的精神成长引导和教育;其三,《青春之歌》中的主要人物,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等人的革命意识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下形成的,他们都具有可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付出生命的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其四,《青春之歌》中展现的婚姻观、女性意识、道德意识等对当代青年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对于“左翼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能单纯局限于文学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这也体现了新文科教育的本质和要求。但是,对作品进行现代性解读,不可避免地会应用到社会科学理论。
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人文科学,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左翼文学”属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教学对象主要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无疑可以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培养其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左翼文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在学习基本文学常识的基础上,完成“革命文化”的当代传播和转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看一些从不同视角研究“左翼文学”的优秀论文或成果,比如“左翼文学”的当代价值、“左翼文学”与影视传播、“左翼文学”与革命文化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写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搜索资料,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
“左翼文学”改革的创新诉求还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技术化、个性化和多样性等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像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一样,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结构,影响人们的生存方式,给人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对于课程教学而言,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时空教学的界限,模糊了课堂教学的概念。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教学渠道多样化,对“左翼文学”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1)首先,“左翼文学”离不开传统的课内外同步教学这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同步教学形式。传统课内外同步教学是指师生处于同一时空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专注性和深入性,也更有利于启发教师和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比如,讨论《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传统的同步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线上直播教学形式作为补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相关课程不得不以此形式进行。这种方式推动了“左翼文学”教学途径的变化。比如通过超星课堂、雨课堂、腾讯会议、企业微信、QQ 视频等平台进行直播授课,既可以作为上课形式,也可以作为课后答疑、课后作业的有益补充。
(3)建设实习基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将知识转化成现实成果。“左翼文学”作为革命文化的体现,其知识生产的价值理应受到我们的关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实习的方式使之了解革命文化、理解作品价值并发扬红色精神。
同步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教授的内容有限,这就另一个角度决定了异步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异步教学是指教与学的过程不同步。事实上,由于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风格等个体差异因素的广泛存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之间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之间多是异步的而非同步的[11]。相较而言,异步教学在促进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自主学习的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异步教学的常用手段为翻转课堂和大学MOOC。翻转课堂主要指“教师在课前布置思考问题或练习,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多元化自学或教学手段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其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12]。这种教学方法对“左翼文学”较为适用。以《青春之歌》为例,在课前给学生介绍研究“左翼文学”的专家(比如程光炜、阎浩岗、李杨等),让学生有查阅资料,布置一些学术性的问题(例如:如何从“性”与“政治”的双重变奏中看政治叙事中的知识分子?)。在课堂上,教师结合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内容并学会从多角度“左翼文学”教学的当代价值问题。课后,结合大学MOOC 平台,布置作业,教师批阅。在MOOC 平台上教师能够很方便地看到作业的数据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质量。
异步教学还可以体现在异步实践教学上。由于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生活中处处有课堂”的碎片化学习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被重视。“左翼文学”的实践教学途径主要有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欣赏红色经典的影视剧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左翼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红色文化,再结合文本的学习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思想意蕴、现实意义等,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认知。
无论是同步教学还是异步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教学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反馈,但是课下无法避免学生相互抄袭;上传视频或缺乏互动的网络作业,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不仅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也没有真正地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谈不上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左翼文学”课程教学必须考虑反馈机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必须设置课前、课中和课后反馈机制。第一,课前反馈机制。课前在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课前引导题,使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教师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学生学习的难点,设置教学内容。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异步教学实现。第二,课中反馈机制。根据学生课前习题完成效果的反馈结果,将习题分为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普遍问题全面讲解,个别问题单独辅导或学生相互帮扶。另外,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讲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第三,课后反馈机制。根据课中学习情况,对一些模糊的知识,以线上练习或展开讨论的方式解决,并发布与课堂内容相关学习资料供学生查阅。实践表明,以上三个反馈环节紧密结合基本上能够做到真实地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助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并最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