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相统一”: 谷文昌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遵循

2021-12-06 05:43张琛琪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昌思政精神

张琛琪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一、引言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提出思政课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创新,以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并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1]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指出思政教育与国情特征存在密切关联,高校需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全方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未来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谷文昌精神是以谷文昌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20世纪50—60年代为改变福建东山恶劣的生存环境、落后的生活条件,带领当地百姓战风沙、抗旱涝、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善交通、发展生产过程中凝结而成的地方红色文化。习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称赞道谷文昌同志的精神事迹,展现了其作为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高尚情操。正如总书记所言,谷文昌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求真务实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做好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对提高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增强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提升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资源

首先,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方式,能够展现出社会主义办学优势所在。[2]谷文昌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传承的思想,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需重点传承,该精神的政治引领作用可以体现于谷文昌带领东山群众治理风沙、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这也可以全面体现出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强调对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传承和弘扬。由此可见,谷文昌精神具有时代意义,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程教材资源。

其次,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需强调政治性与学理性结合,以更为深入地展现出科学性。目前不少高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中,较为注重书面内容或口头教学,对学理分析关注较少。思政教育发挥能效,需切实对真理作出探究,以此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政治性。如谷文昌在治理风沙发展东山经济的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不仅需要讲清谷文昌的感人事迹,还需要探究谷文昌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联系;探究谷文昌精神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思想品德带来推动力;探究继承和弘扬谷文昌精神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具有正向影响。唯有如此,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才能更具有学理性,更具引导性。

谷文昌精神是革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与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相契合,具有政治底色的思政课教学资源。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结合时代与环境的变化,注重结合国情特征和社会实际,充分展现其政治性与学 理性。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提升高校思政价值导向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突出价值性特征,因为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未来人才的培养阵地,思政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和关键课程。“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深化文化领域建设,充分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学校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谷文昌精神作为地方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满足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并引导学生强化爱国主义思想,在自身行为活动中履行社会责任。

高校思政课教学还要强调知识性。只有将思政课教学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其价值引导才不会流于空泛。实践表明,高校思政课教学注重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谷文昌精神是优秀共产党员理想信念、高尚品质的重要体现,将谷文昌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丰富高校价值观教育内容,而且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提供高校思政鲜活教材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建设性,将传导科学意识形态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革命文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丰富教学资源。谷文昌精神是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在治理风沙、兴修水利、发展社会经济等实践过程中锻造、提炼的优秀精神品质,其中蕴含着感天动地的事迹,也积累了丰富的先进经验,其形成过程扎根于生动的社会实践,本身具备生动的理论建设性。

高校思政课要坚持批判性。谷文昌在改变东山生态环境过程中,一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制定治理方案,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技术员和当地群众的积极性,经过多次的试验,终于发现木麻黄这一适合海边沙地生长的树种。树种选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尝试、失败和创新的过程,是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在人们的质疑声中摸索的过程,是不断否定和批判的过程。所有这一切,都为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鲜活教材。

谷文昌精神不仅蕴含着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层次的思想性,还承载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史,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和革命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因此,具有“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特点的谷文昌精神教育体现了高校思政课的思想理论性。通过谷文昌精神的讲述,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素材,提供鲜活教材,以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用事实教育学生保持先进思想和革命实践精神,更具思政教育说服力。如多次风沙治理的失败案例,既能表现谷文昌精神的批判性,也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

三、提高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助力思政教育知行合一

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显著标志,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质要求。作为地方红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文昌精神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谷文昌十几年如一日带领当地群众植树造林制服风沙,绿化荒滩秃岭,围海造盐田,筑堤防台风,在此基础上凝结成了共产党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不懈挑战穷山恶水斗争历程的实践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近年来,谷文昌纪念馆、谷文昌陵园的建成,百里木麻黄、东赤港防涝工程、南门湾海堤等谷文昌生前主导建设的利民惠民工程教学点的设立,为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利用这些教学点开展主题现场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生动鲜活的实践教学中领略谷文昌感人事迹,体验谷文昌精神内涵,提升内化地方红色文化魅力。

因此,通过谷文昌精神的理论性讲授,加深学生对谷文昌及谷文昌精神的了解,结合实践教学,开展主题调研、现场教学等形式,从实践中领悟谷文昌精神,增强谷文昌精神理论性巩固,切实发挥谷文昌精神地方特色,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不断推动思政教育知行合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二)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创设思政课堂和谐氛围

高校思政课涉及了本科院校四门课和高职院校两门课,其内容较多,教学覆盖学段不一,必须按照统一性理念梳理教学资源,以科学教学目标为导向创设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高校思政课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该课程必须强调教学目标统一性。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思政课两门课做到步调一致,方向一致,行动一致,避免相互拆台而要相互补台。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握多样性特征,按照学生现有知识基础,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谷文昌精神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可开发多样的特色教学资源。如编写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案例,供课堂教学使用;凝练、设计主题实践教学,由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赴东山开展现场教学、调研考察等;编排谷文昌校园话剧、舞台剧,组织学生观看演出,撰写观后感,使学生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领会感悟谷文昌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促进高校师生共同参与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展现出内在规律建设,实现“从教育对象实然和应然层面的政治素质出发,促进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3]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其教育价值,具有一定的政治站位,其中的政治性和学理性决定了教师主导教育的方向。其次,思政教育既要以教师为主导,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强输硬灌”的教学方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学生主动吸收理解才能真正内化于心。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多样性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并鼓励学生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更好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和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引入青年谷文昌话题,讲述谷文昌青年励志事迹,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达到思想共鸣,实现思政教育 效果。

四、强化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通过教学资源梳理、教学方案完善的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若缺少“知识输入”,仅采取启发式教学,往往会出现学生教学内容掌握不透的情况。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既可讲授谷文昌同志主政东山期间所做的各项政绩和历史背景,也要讲解谷文昌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从而将谷文昌精神作为完整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拓宽“知识输入”渠道,以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启发性教育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结合生活经验形成结论。[1]思政课教学如果纯粹采取灌输式的授课,容易会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下滑,乃至形成排斥心理。启发性教育则可避免上述弊端。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通过主题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的实地感受方式,观看校园剧、撰写观后感的切身体验方式,并在思政课教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讲解、启发下,加深对谷文昌精神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身矢志践行的价值观。如观看电视剧《谷文昌》讲述谷文昌精神,引导学生撰写观后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重现谷文昌事迹,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谷文昌精神,在实践中践行谷文昌精神,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增强高校思政感召力度

显性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原则。遵循显性教育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师优化思政课教学资源配置,牢固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理直气壮地讲清马列主义,讲明科学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使思政课真正成为传播科学意识形态、先进文化、理想信念的宣传阵地和推广平台,成为青年学生价值引领、道路引航的核心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学校在编制思政课教材时,要把党的发展历史作为重要内容,积极加强党史党章知识学习以及优秀党员、先进人物事迹教学。[4]谷文昌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重点阐释好谷文昌精神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

隐性教育是指思政课之外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隐性教育原则要求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通力合作,共担立德树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谷文昌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单靠思政课独自发力,还要通过思政课教师指导其他课程在教学中合理融入谷文昌精神元素,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打出“组合拳”,奏出“协作曲”。如高校农业、林业、环保等专业,可把谷文昌因地制宜种植木麻黄、改变东山生态环境、让荒岛变“宝岛”的事迹,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又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艰苦创业的思政教育,达到“课程思政”效果,体现了隐形教育的价值。

猜你喜欢
文昌思政精神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