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东
1.塘址选择。选择在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要求,周边无污染源,电力配套,交通便捷的地方开挖(改建)池塘。
2.塘口条件。池塘面积以10亩左右为宜,池埂宽2.5-3.0m,池坡比为1:(2.5-3)。采用30目的聚乙烯网片护坡,水深1.5m左右,土质为偏碱性的粘壤土,池底基本平坦。在靠近排水口端挖出一个低于池底20-30cm的洼坑,面积50m2左右,以便成鱼捕捞。池中应配有相应的自动投饲机、进排水泵、叶轮式增氧机等机电设备,并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1.清塘消毒。冬季排干池水,铲去池边杂草,挖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cm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鱼种放养前15-20天,用100kg/亩的生石灰干法药塘。5-7天后,向池内加水约0.8cm,用 100g/亩的溴氯海因消毒,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菌、寄生虫(卵)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2.培育生物饵料。鱼种放养前5-7天,向池内投施高效生物肥水宝,用量200-250g/亩,以促进浮游生物、有益藻类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与快速生长,为即将入池的黄颡鱼种提供适口天然生物饵料。然后每隔10-15天,追施一次氨基酸肥水膏,一般用量0.5-1kg/亩,以激活水体中各种环境生物的活性,加快池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密度。
1.黄颡鱼种放养。黄颡鱼鱼种的放养规格为20g/尾左右,密度为6000-8000尾/亩,时间以4月份为宜。
2.“调水”鱼种放养。在池中放养部分滤食性的鲢、鳙鱼种,利用其摄食浮游生物的特性,让其司职“水中保洁工”,以控制池水肥度,防止池水富营养化,从而改良水体环境。鲢、鳙鱼种的放养规格为60-75g/尾,密度为100尾/亩(其中鳙鱼20-30尾),时间以4月底为宜。
3.“改底”鱼种放养。在池中放养部分鲫鱼鱼种,利用鲫鱼翻动底泥,寻食池底碎屑、残饵的特性,以分解富营养化底泥,阻止池底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修复和改善底质环境,鲫鱼种的放养规格为50g/尾,密度为100-150尾/亩,时间以5月初为宜。
4.鱼种消毒。鱼种放养前,需用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的细菌及寄生虫。
1.投喂管理。投喂应遵循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定人的“五定”原则。根据黄颡鱼喜欢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投饲机前方用密眼网围成一个20-30m2的食场。围网四周用竹竿固定,上缘用塑料瓶、泡沫塑料、PVC管子等做浮子,下缘入水40-50cm,以防饲料随风浪飘散流失。黄颡鱼种入池前2天,主要摄食池中先前培育的生物饵料。从第3天起,使用自动投饲机投喂蛋白含量为38%-40%的黄颡鱼膨化饲料,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4-5月份投饲率为2%-3%,6-9月份为5%-8%,10月份以后为3%-5%。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及鱼的摄食生长情况灵活调整,一般以投喂后20-30分钟内基本吃完为宜。鲢、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饵,鲫鱼寻食池底碎屑、残饵,均无需单独投喂饲料。
2.水质管理。4-5月水温较低,控制水位在0.8-1.0m;6-9月,水温较高,控制水位在1.2-1.5m;10月后保持最高水位。定期加、换新水,保持池水透明度为35厘米左右。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稳定水体pH值在7.0-8.5,有利于黄颡鱼的快速生长。当pH值高于8.5时泼洒降碱灵,用量200g/亩・m;当pH值低于7.0时泼洒生石灰,用量10kg/亩・m。每半月泼洒1次微生物益水素,用量200-300g/亩・m,以快速分解水体中的残饵、排泄物及其他腐败有害物。每20-30天泼洒1次底毒净,用量200g/亩・m,以分解富营养化底泥,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改善池底养殖生态环境。
3.病害管理。黄颡鱼常见病害有水霉病、肠炎病、车轮虫病及裂头病等。针对水霉病,可使用水霉灵;对于肠炎病,可拌料投喂肠炎灵或泼洒碘王;对于车轮虫病,可使用车轮灭或新杀车灵;针对裂头病,可拌料投喂氟苯尼考。在使用上述鱼药治疗鱼病时,应详细查阅产品使用说明书,根据池塘的实际水量,准确计算下药量。
4.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仔细观察池鱼的活动、摄食和生长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饲量。定期检测池水的透明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等水质指标,发现水质变坏,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稳”。发现池鱼有患病症状,应尽快诊断,査明病因,快速治疗,将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平时要认真填写塘口记录,详细记载放养、投喂、用药、捕捞、销售等情况,以便总结提高。
(通联:222344,江苏省东海县包庄镇37号养殖中心电话:0518-874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