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桦,刘 军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为促进娄底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抓手,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短板,聚焦主要建设任务,运用“农业+区块链”思维,构建现代农业绿色数字化发展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政策体系、数字体系,促进娄底市农业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等环节相互贯通,科学破解发展瓶颈[1],合理构建产业空间布局,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6 大行动,培育5 大百亿产业,打造强市富民的智慧型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体系,树立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的娄底样板。
“十三五”以来,娄底市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产业地位不断增强。双峰县连续13 a 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或“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新化县获3 次、涟源市获2 次“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新化县、涟源市各获2 次“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双峰县、新化县、涟源市稳居“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新化县、双峰县跻身“全国生猪生产百强县”。“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约24.5 万hm2,粮食总产量维持在156 万 t 左右。2020 年油菜总产5.37 万t,比2015 年增加2.21 万t;蔬菜播种面积5.9 万hm2,总产175 万t,比2015 年增加30 万t;出栏生猪351.24 万头,牛、羊、家禽稳步增长,水产品总量9.33 万t。
“十三五”期间,娄底市共创建认定湖南省现代特色农业园(集聚区)1 个、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片3 个、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36 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市级示范园44 个。通过示范带动,全市“一县一特”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娄星区黑猪产业年出栏商品黑猪27 万头,2020 年总产值达到27.18 亿元,带动农户超过1.60 万人,解决就业人数4 500 人;冷水江市2020 年小水果种植面积达到4 200 hm2,其中绿色、有机果园认证面积473.3 hm2,年产水果突破6 万t,小水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 亿元以上;涟源市蔬菜种植面积达2.1 万hm2,产量超过60 万t,产值达14 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10 亿元以上;双峰县年加工生产辣酱1.40 万 t,产值8.40 亿元,辐射带动全县辣椒种植面积突破2 666.7 hm2;新化县茶园面积5 600 hm2,采摘面积2 533.3 hm2,茶叶总产值达10.20 亿元。
娄底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增多、产能扩大、带动力加强。2020 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 450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 家、省级54 家、市级189 家),总产值达672.60 亿元,营业收入627.10 亿元,利润总额达34.10 亿元,从业人员达8.74 万人;休闲农业企业达1 828 家,全年经营收入达31.21 亿元,接待游客达923.70 万人次。拥有国家星级休闲农庄达到22 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7 320 家,比2015 年增加5 061 家;家庭农场2 267 家,比2015 增加1 905 个,其中双峰县、新化县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双峰县、涟源市、新化县、冷水江市获评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市),新化县、双峰县、涟源市入选“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涟源市入选“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巩固,农业科技加快推广,农业条件持续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增加,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继续提高。耕地质量建设扎实推进,实施重金属污染修复超过3 286.7 hm2。设施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2 253.3 hm2以上。农机总动力由346 万kW 增加到422 万kW,水稻综合机械化率由55.0%提高到75.10%;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合作社达287 家,其中有194 家进入了湖南省“千社”工程;农机推广服务“331”机制的实施情况位居全省前列。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初步形成,并延伸至乡、村,服务到户;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和“网上供销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020 年全市农产品拥有全国驰名商标5 个,湖南著名商标34 个。种植业“二品一标”179 个(其中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17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0 个。科技强农持续进步,科普宣传、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强化,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步提升的科技支撑进一步增强[2]。开放强农成效突出,农产品累计出口额1.26亿元,同比增长77.60%,稳居全省14 个市(州)第一位。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涟源市被评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新化县被评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市已有29 个省级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监测站;主要农产品合格率稳中有升,其中水果、茶叶、畜禽、水产品合格率为100%,蔬菜总合格率为99.80%。
娄底市整体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占比大,部分地区耕地污染较重。农业水利设施老化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蓄引排水设施病险、毁损、淤塞问题仍然较多,排灌效率和效益不高。当地地貌类型中较大规模的平原少,耕地多分布于丘陵山地,耕地细碎化严重,同时机耕道、农机场库棚等设施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衡邵干旱走廊”的夏秋季节气候有“十年九旱”之称,而娄底市全境都纳入“衡邵干旱走廊”区域,全域为重度干旱以上等级;虽然总体上全市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各地分布不均,各季节降雨量严重失衡,同时尽管《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规划》实施以来,全市灌溉设施得到大幅提质改造,但主要农作物在急需用水季节依然存在缺水的情况。
娄底的柑橘、畜牧、粮油、农机、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虽然在市域范围内属于支柱产业,但是其体量较小,而且缺乏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综合产值超过百亿元的企业很少,整体上缺乏竞争力。从生产规模来看,2020 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 387 家,其中销售收入在1 亿~10 亿元的企业只有73 家,没有销售收入超10 亿元的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6.55 万人,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不足50 人,平均总资产不足1 371 万元;该年度所有规模以上加工业建立并带动基地13.8 万hm2,平均每个企业建立并带动基地不到106.7 hm2,平均带动农户460 户。从生产水平上来看,全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不高,生产成本较高。
2020 年全市农民合作社的入社成员14.08 万户。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前往城市务工,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培养脱节,传统农民有经验文化水平低、后备农民有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的状况严重。目前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9 a 左右,农村劳动力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只有10%左右。最为重要的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回家务农,农业正面临着“谁来种地?”的风险,而在此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认定也将失去群众基础。
娄底市80 多个乡镇中,除了少数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相对完整外,绝大多数县、乡两级种养良繁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动物防疫与卫生监督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农村产权管理与交易体系等发展现代农业所亟需加强的经营管理服务体系与网络建设滞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公益性服务职能发挥有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进一步健全完善,以适应专业化、标准化、安全化、生态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全市“两品一标”主要为绿色产品,2020 年全市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有176 个,但有机认证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别只有2 个。绿色产品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初加工产品,畜禽产品很少。“两品一标”认证企业规模效应、品牌影响力不强,产品价值提升空间有限;全市2020 年“两品一标”实物总产量只有8.10 万t,在农业总产量中的占比偏低,因此产业增值难度较大。
“农村底子薄,农民收入低,农企实力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投入能力本身有限”这是全国农村的普遍现状。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各方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农业农村各渠道投入相对乏力,制约了农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减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步伐。各级财政近年来对“三农”投入虽有大幅增加,但渠道及投向点多、线长、面广,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待加强。全市“一县一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有限,整合财政资金尽管呈上升趋势,但仅从2017 年的1 550 万元提升到2018 年2 050 万元;家庭农场获得财政扶持资金尽管从2017 年的774.03 万元上升到2018 年的6 270.25 万元,但2 a 平均获资助的家庭农场覆盖率不到20%;2018 年全市6 093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财政资金扶持的覆盖率仅6.09%,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平均仅为8.53 万元/个。金融支农力度也不强,全市贷款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资金仅从2017 年230 万元提高到2018 年的332.06 万元。
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县有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农村电商服务网络,尽管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管理效率不高、经营主体规模“小而散”等问题,尤其是农业农村物流快递、冷链仓储、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建设、农产品质量溯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滞后。
围绕娄底“一县一特”“一特两辅”“一特一片”和主导优势产业,“十四五”期间重点将粮油、蔬菜、茶叶、畜禽水产、农机这5 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成百亿产业,以此引导其他产业提速提质,全面增强其内生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3]。
3.1.1 粮油产业提升工程全市耕地面积稳定在19.2万hm2,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持续开展耕地抛荒治理,大力开展耕地地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百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百亿元产值的“三百”目标,聚焦粮油加工与品牌建设,以涟源市、双峰县、新化县为重点,大力发展粮油产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6.7 万hm2以上,粮食总产量突破168 万t;大力发展优质稻,优质稻播种面积突破14.7 万hm2;积极调整优化油料作物品种结构,全面推进高标准双低油菜高质高效示范,油菜种植面积突破4.7 万hm2,油菜籽产量达8.40 万t 以上。
3.1.2 蔬菜产业提升工程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高蔬菜的本地市场自给率;持续推进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在积极发展辣椒、萝卜、大白菜、茄子、四季豆、黄瓜、南瓜、卷心菜、冬瓜等现有主打品种的基础上,加大保健型、功能型、加工型等专用型品种的发展力度;大力实施辣椒(辣酱)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辣椒种植面积达到1 万hm2以上,辣酱加工型辣椒种植面积突破5 333.3 hm2,做大做强辣椒(辣酱)产业。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为突破口,切实加强蔬菜园区、基地建设力度。
3.1.3 茶叶产业提升工程稳定并适当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力实施新化红茶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围绕新化红茶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积极扩大绿茶产能,坚持以红茶为主体、黑茶为特色、绿茶和白茶为辅的“一主一特两辅”的产品结构,以新化县、涟源市、双峰县为重点,构建“一带三山”的茶叶产业生产格局。其中,“一带”指资江红茶-绿茶-黑茶生产带,“三山”指新化县雪峰山脉红茶集聚产区、涟源龙山绿茶集聚产区、双峰九峰山云雾茶集聚产区。
3.1.4 畜禽水产产业提升工程大力扶持规模生猪养殖企业发展,全面恢复生猪产能,重点建设娄星区现代农业生猪产业集聚区,确保生猪出栏数达到400 万头以上。优化畜牧养殖品种结构,做大做强“娄底黑猪”“湘中黑牛”等特色养殖产业,确保娄底黑猪、湘中黑牛出栏分别突破120 万头、8 万头;积极调整优化家禽养殖品种结构,扩大家禽养殖产能,大力发展肉鸽等特色家禽业,确保家禽出笼3 000 万羽以上。稳定常规水产品养殖,加大中华鳖、黑斑蛙、对虾、大口鲶、斑点叉尾鮰、娃娃鱼等特色优良水产品发展力度;大力实施稻田生态综合种养行动计划,因地制宜推广“稻鱼”“稻鸭”“稻虾”等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确保稻田综合种养规模达2 万hm2以上。
3.1.5 农机产业提升工程重点突破水稻插秧机械、节水灌溉设备等瓶颈,在稳定发展碾米机械的基础上,瞄准丘陵山区和家庭农场,主打中小型和灵巧型2 张牌,重点发展田间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工程)机械、畜牧机械、农机配件制造等5 大领域产品,延伸完善产业链;进一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支持农友、劲松、五丰等龙头企业在越南、泰国、老挝等国建设农机6S 店海外营销平台;重点建设双峰经开区农机产业园、中国南方农机大市场等农机项目,进一步优化农机产业布局,构建“一主两组团”(双峰县为主体,经开区-冷水江原材料组团和涟源配件组团)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3.2.1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围绕5个百亿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明确创建标准,提升创建水平,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展示区、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巩固提升娄星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娄底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成果。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创建,每年创建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达10 家以上、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5 家以上。
3.2.2 产镇融合建设工程调整优化乡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依托乡镇特色优势产业,按照“补链延链强链”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镇域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为依托,促进乡村人口向镇域集聚,加速产镇融合步伐,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特色小镇[4]。着力提升镇域内原料基地、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设施装备水平;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新兴产业,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平均利润;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积极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土地流转步伐,促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与小农户的无缝对接。
3.2.3 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围绕5个百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三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市域内特色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加快标准推广应用步伐,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3.3.1 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围绕5 个百亿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品牌体系。重点推进“娄底黑猪”“湘中黑牛”“新化红茶”“双峰农机”等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形成具有娄底特色和优势的农业品牌体系,编制《娄底市“十四五”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娄底知名农业品牌目录登记制度。
3.3.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大力推进“两品一标”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和精深加工企业(GMP)认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全面实施化肥减量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到2025 年,有机肥使用率实现全覆盖。加快推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应用,“两品一标”农产品基本实现追溯管理全覆盖。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力争5 大百亿产业的所有品类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农业有害生物和动植物疫情疫病监测与防控,健全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的行业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全程监管和执法检查,保障农业安全生产。
3.4.1 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工程围绕5 个百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多层次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加大粮油、蔬菜、畜禽等传统加工产业深度与广度的开发力度;大力实施豆制品发展行动计划,做大做强豆制品产业;完善中药材(黄精)等特色新兴产业加工体系构建;加大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4.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按照“全景式打造,全域化发展”的整体思路,以农为本,依托农业农村乡土文化、农村自然景观和农业产业园,因地制宜的建设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主题型农业公园;加大与湘军文化、梅山文化、药王文化及特色乡土文化的融合力度,打造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服务等产业的无缝对接和高度融合,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升级提档,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乡村民宿、农耕农事体验、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开展创意性、新颖性、品牌化休闲活动设计与策划,举办农业丰收节、药王节、果蔬节、油菜花节、开耕节等主要节庆活动,推介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园区(农庄)和精品线路[5]。
3.4.3 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工程围绕5 大百亿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着重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的问题、农产品进城入户和工业品出城进村“最后一公里”,构建高效畅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商贸体系;加大冷链物流商贸大数据中心和智能化平台建设力度;加速“云仓储”服务共享平台建设进程,全面提升效率。重点规划建设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区域性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项目、金竹山互通物流园、冷水江经济开发区百加壹再生资源交易物流园、中连乡农产品冷藏配送中心等项目[6]。
3.5.1 现代种业安全工程抓好种业科技创新源头,打好种业“翻身仗”,全面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摸清全市农作物、畜禽、水产和微生物种质资源家底,开展抢救性收集保护,发掘一批优异新资源,有序推进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畜禽水产等品种改良和品质提升。建立水稻、中药材、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圃;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建设完善湘中黑牛、娄底黑猪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以娄底黑猪、湘中黑牛繁育引领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良种繁育基地,夯实种业设施装备基础,增强5 大百亿产业供种保障能力,努力实现种业全产业链发展。
3.5.2 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工程推进科技创新,启动引智强农计划,与涉农科研院校开展“市院”或“市校”合作,通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攻关、搭建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一批科技人才等措施,为娄底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7]。围绕5 个百亿产业,重点建设“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实验站”“娄底市区块链农业研发中心”“娄底市黄精产业链研发中心”等平台,打造全市现代农业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加强农业科研能力建设,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集中推广绿色增效、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技术及装备集成。
3.5.3 智慧农业发展工程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智慧农业,打造智慧农业高地。围绕娄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积极推广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农业大数据等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建设管理运营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的信息化水平[8]。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创新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搭建农产品直供直销平台,支持快递企业“进村入户”,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智慧营销网络[9]。加速推进柑橘、新化红茶、永丰辣酱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建设进程。
3.5.4 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稻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引领带动其他农作物提高机械化水平;引导农机企业研发、生产、推广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农业机械,推进丘陵山区宜机化发展;加快智慧智能农机产业发展;加强农机服务模式推广,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3.6.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聚焦“一县一特”产业以及重大投资项目,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推进农业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开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级联创,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从业农户联合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10]。
3.6.2 人才队伍培育工程围绕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来娄底创新创业,建立高校、科研机构的高端人才向农业农村产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培养“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和高素质农民,形成梯度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良性循环的新格局。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和专业种养加能手、农业技术人员等培养行动计划。积极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为现代农业的职业化管理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