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视角下“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1-12-06 04:09游丽花郭小芳
关键词:创新型实训人才

游丽花,郭小芳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2.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社会已迈向信息时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基于需求分析视角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肩负着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急需“英语+专业”都极为精通的创新型人才,因而,高校在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推行“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国内各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高校原有的师资储备,使得这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力量极为匮乏,教师队伍也日益年轻化,使得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严重短缺,现有的专业师资梯队建设还不健全,教师创新能力不足[1]。因而,基于需求分析视角下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和基地建设研究,对促进“英语+专业”这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需求分析概述

需求分析指的是通过访谈、观察、内省和问卷等方式,对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着手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2]。有学者曾提出,国内高校的英语教学定位始终停留在基础英语教学层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应试教学现象。而对处于转型时期的高校英语教学,应将其教学目标直接定位于特殊用途的英语教学领域,使得英语学习者的自身动力需求与社会人才需求共同构成高校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和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基于需求分析视角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需求分析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指的是根据新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极具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英语人才。要求其应具备:其一,拥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开阔的知识面,进而为各种知识的有效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要牢牢掌握不同学科中的知识交叉,使之有机融合,并生成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得其可以有效解决跨学科的专业问题。其三,拥有极具创新思维的综合能力,使得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都能对其所掌握的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在融合的基础上加以不断地创新,从而具备一种全新的综合应用能力。

2.“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途径

(1)基于需求分析,确立课程体系

“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才市场需求下的共同结果,而基于需求分析是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起点。根据当前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下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国际金融、经济、贸易、法学、物流管理与运营等专业都与英语的关系极为密切,并相对集中于高校的外语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和管理学院[3]。因而,要实现“英语+专业”双向培养的专业融合,必须要制定规范且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藉以不断优化高校培养英语人才的课程体系。譬如,在构建“英语+法学”创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时,就需要立足于高校的英语专业和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前者旨在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应用技能,使得其能够得以胜任外事、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工作,而后者旨在培养熟悉国内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进而具有极强的实务应用和操作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2)立足职业方向,丰富课程内容

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紧密相连,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创新与调整,从而符合当前国际人才市场需求对前沿职业的发展规划与高标准要求。但是,国内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上都极为陈旧,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致使很多前沿知识难以体现。譬如,一些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依然将英美文学和英语写作作为其主要课程,没有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而要实现“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得高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得以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能及早接触到其他专业的学科知识。此外,也可以在这一学科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3)加强课程实施,培养实践技能

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式主要依托于常规教学,而高校常规教学的开展,则需要通过既定的课程教学予以落实的。基于需求分析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教师扭转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采用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教学方法,譬如开展专业内容教学的前提下,对相关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抑或是全英语教学模式,进而使得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其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在这一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受益者,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加强大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技能的提升始终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在缩减理论课程的同时,增加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

三、基于需求分析视角下“英语+专业”的师资建设

1.对英语教师进行本专业外的“+专业”培训

高校英语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占据主导优势,也是高校开展“英语+专业”课程授课教学的主力军。因而,高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教授“+专业”课程的资质与能力,诸如,学习对应专业课程的英文资料,并在该专业教师的协助与指导下深入钻研,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从而胜任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国内很多高校所设置的专业领域的英语课程,多是由外教直接授课,许多大学生受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不能很好地领悟其中的核心内涵。而通过开展“英语+专业”师资建设,能够有效弥补这一教学不足,还可以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将本校的英语教师在对外交流活动中继续进修学习,藉以提升其目标领域内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此外,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派遣高校英语教师前往基地项目中去,兼任相应负责人,藉此以获取该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国内很多高校通过校企合作,都在校外建有大量的实践基地,进而开设与之相关的诸多英语课程,极大地助力了“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诸如,许多高校自身都开设有跨境电子商务学院与创业园,还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构建有效地实践基地,并据此开设与之对口的英语专业,像旅游英语、商贸英语、营销英语等“英语+专业”课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高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2.开展高校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互助合作教学模式

高校的英语教师与高校内各专业的教师,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使得英语教师与该专业的学科教师可以为该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专业英语课程的集中授课。换言之,就是通过协助专业教学完成语言情景的相关描述,为大学生更好地提供学习重难点信息,向大学生们推送专业的阅读清单,还可以彼此合作,一起编写适用于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借助专业领域的讲座与举办研讨会的形式,进一步深化其寓意。需求分析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可以开展高校的英语教师与其专业教师进行互助合作教学,共同完成某一领域专业英语课程的讲授。根据我国高校的现有条件,对“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具体如下:第一,高校的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进行协作教学,进而最大限度地了解该专业大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第二,基于该专业大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需求,高校的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完成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活动环节。第三,高校的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共同授课的教学体验,相互沟通,交流教学看法,促进彼此的共同成长,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教学思维方式。第四,高校的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学互进,观摩彼此在专业课程中的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第五,高校的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还可以根据本校学情和专业课程的需要,进而共同编写或挑选符合专业大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教材。第六,高校组织本校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共同学习,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进而促进合作教学模式的有序开展,在教师自身成长的同时,也为高校教师能够独立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4]。

3.高校引进高层次的“英语+专业”人才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优秀的师资人才与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是保障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在这一背景模式下,教师是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高校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构建高质量的“英语+专业”创新型师资团队。要解决高校优良师资队伍的构建,最简单可行的途径便是从源头着手,直接引进“英语+专业”教学领域的高标准人才。引进的高标准人才不仅能够极大地满足高校英语教学的语言需求,也可以胜任专业知识的授课需要。在引进高层次“英语+专业”人才时,可以结合所开设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直接从大企业中引进该专业领域内的岗位人才,使得他们经过短期的培训与学习,能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譬如,那些长期从事该专业领域英语翻译的人员、专职文案写作的专业人员。此外,还可以根据高校自身所开设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师标准,直接招聘符合相关要求的专职领域内教学水平高的高层次优秀“英语+专业”人才,在高校人才得到补充的同时,也能极大地提升高校的软实力。

4.对高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语言系统培训

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自身有着一定的英语能力,英语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也相对较高。但是,为了有效落实“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更好地促进“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需要对高校各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英语语言的系统培训。首先,高校可以有组织、有计划、有批次地在各个学院进行专业课教师英语语言系统培训课程,使得每个专业的授课教师都能机会均等,共同进步,都能有不断提升自我的机遇与认知。其次,还要有效组织专业课程教师,集中观摩并学习本校英语教师的新型授课模式,熟练掌握并驾驭英语课程的教学流程。再次,通过不断加大对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学习,使得不同专业的授课教师,都能藉此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与优秀学习方法的养成。最后,组织本学院英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并观摩校内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以及专业课教师的课堂互动与教学活动。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使不同专业的教师都能从对方身上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不足。而后再对高校内不同专业教师系统地进行英语语言的培训,进而对其教学能力进行不断的评估和合理反馈,使得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英语+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四、基于需求分析视角下“英语+专业”的基地建设

1.科学统筹,加大基地建设投入

“英语+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输出的关键所在,也是有效培养高层次“英语+专业”人才的工作重点。高校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前社会下人才市场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科学统筹与规划,加大对高校“英语+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结合高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善“英语+专业”基地的教学条件,对高校的基地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从而打造高质量的高校实训基地。只要科学统筹,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就是为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好了后勤服务工作,使高校的理论教学可以与实践基地的实训有机结合,从而为高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保驾护航。

2.创新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

创新“英语+专业”实训基地运营模式,应根据相应的专业需求,引进企业的管理机制,有效促进高校“英语+专业”实训基地管理绩效的提升。第一,在高校内部建立“英语+专业”实训基地;第二,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开办与校外合资的、能够独立运营的实体基地,从而走“英语+专业”下的实践教学与独立运营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第三,还可以购置相应专业所需要的配套培训设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场地,在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实训提供更多机会。这种创新的基地建设运营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基地运营成本,也可以为高校大学生的实训提供更多便利。

总之,就目前而言,要组建一支极具创新能力、高层次的高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是高校要做好长期坚持的一项巨大工程。但是“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国内很多高校来说,依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这需要领导层与决策层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深入到“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去。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培养“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绝不是任意两个专业的叠加,而是基于当前市场需求下的选择,进而将两个不同的专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故而,必须要从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和基地建设三个方面着手,才能有效突破高校英语教学的疑难问题,从而使高校的英语教学能够向差别化、个性化和多元化趋势发展。

猜你喜欢
创新型实训人才
人才云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探索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