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麦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06 03:58
中国种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麦农户品种

刘 伟

(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丰 224100)

江苏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生态类型多样。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以苏北灌溉总渠为界,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不仅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粳稻生产省份,也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优势区,农业基础条件比较优越,市场化程度高[1]。

1 江苏省小麦产业现状

1.1 小麦产业布局情况江苏省大多数地区属于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制的典型种植区域,小麦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33.33万hm2左右,面积超过水稻。小麦播种面积淮北的半冬性(白皮)小麦大于淮南的春性(红皮)小麦。其中,稻茬麦面积占比75%左右,是全国最大的稻茬麦省份。

淮北的半冬性(白皮)小麦产量普遍高于淮南的春性(红皮)小麦,近年来,淮北白皮小麦高产攻关田每667m2产量已达700kg以上;淮南的部分地区红皮小麦产量也在逐年提高,目前已突破550kg。由于受政府托市价的影响,小麦价格一直较稳,波动幅度较小,但由于种植成本的逐年上升,种植效益的天花板已经显现。今后,小麦种植面积会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种麦效益好坏波动起伏。

1.2 小麦品种应用情况以苏北灌溉总渠为界,淮南、淮北气候差异较大,对品种的要求也不相同。淮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偏湿润农业气候区,气温较高,降水丰沛,日照稍少,要求小麦品种能够中抗赤霉病和耐穗发芽,目前主要以红皮小麦镇麦12、宁麦13、扬麦23、扬麦25、扬麦16、扬辐麦4号、农麦88、镇麦10号、扬麦20等为主,偏春性白皮小麦品种郑麦9023在沿渠两岸均有种植,仍有4.67万hm2左右的面积,半冬性品种淮麦44也有种植,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淮北地区属于黄河沿岸过渡带农业气候区,气温较低,降水稍少,日照较多,要求品种抗寒性过关,并且可以达到一定的产量水平。2012年以前以河南品种AK58、周麦系列品种种植面积较大,本地品种主要以淮麦20和连麦2号为主。2012年以后受赤霉病连年发生以及倒春寒的影响,外省品种大多退出淮北市场,本地品种以淮麦、连麦、徐麦系列品种为主,因本地选育,适应性好、综合抗性突出、稳产性好的优点受到广大种植户的欢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主要有淮麦33、淮麦35、淮麦20、淮麦40、烟农19、济麦22、百农207、江麦816、徐麦33、连麦8号等。

1.3 小麦种植效益近几年来,小麦价格均处于低位,小麦种植效益较低。据了解,每667m2地租一般为1000元,按稻麦7∶3分摊,小麦地租约300元;另外每667m2种植成本约630元,其中种子费用约80元、肥料费用230元、病虫害防治费用50元、机械费用150元、雇工费用70元、排灌费用20元、其他费用30元;合计成本930元/667m2。按照每667m2平均产量450kg,价格2.40元/kg计算,小麦每667m2销售额1080元,纯收入150元,种植收益偏低。2019-2021年小麦生长季节气候适宜、病害轻,大部分小麦种粮大户每667m2平均产量超过450kg,个别大户甚至达500kg以上,2021年的收购价格也在一路攀升,小麦收益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2 江苏省小麦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栽培管理粗放,比较效益低江苏省大部分地区以稻麦两季种植为主,小麦与水稻相比,效益偏低,收益较少,许多农民在历史上一直就是“重稻轻麦”,外出打工的效益远高于种一季小麦。因此2020年以前秋季的撂荒现象很严重,尤其是南方发达地区,大多只种植一季水稻。还有很多农户对小麦种植采取广种薄收、免耕撒播的粗放经营方式,田间管理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加大播种量、施肥量和用药量为主。这不但增加成本,造成浪费,而且还污染环境,一旦遇到干旱、水灾等较大自然灾害,基本上是没产量、没品质、没收成。此外,伴随着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机械、人工、地租等费用逐年升高,也直接导致了农户(大户)投入成本的上升,如果遇到自然灾害,部分农户(大户)的收益与成本可能出现严重倒挂,进一步挫伤了农户种植小麦的意愿。

2.2 品种多、乱、杂,良种良法不配套自2016年后品种开始出现“井喷”,品种多、乱、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日趋严峻,突破性品种极少,农民选择品种困难。加之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力量弱,真正的优良品种区域化布局难以落实,导致生产上大面积品种应用分散化、碎片化,既不利于栽培管理,也不利于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更不利于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同时也很难实现优质,导致品质整体下降,造成弱筋不弱、强筋不强的尴尬局面,“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也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市场需要的抗病优质、高产稳产、抗倒抗寒且适宜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广适型品种少之又少。同时,良种需要良法配套,但现实中,往往是粗放式的统一栽培方式,真正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并不多,职业化的技术农民更少,造成田间管理比较粗放,影响了小麦生产效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优良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小麦赤霉病防治要求精准把握小麦生育进程,对农户的田间管理能力有一定要求。但现实是,城镇化发展下农村大量人口进城务工,农民没有精力再像过去那样精耕细作,小麦生产实际中存在播种迟、播种质量差、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的情况。

2.3 受环境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差在大面积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中,小麦受自然条件影响较为明显。江苏省又恰好处于南北过渡地带,气候多变。淮北地区阶段性干旱、冻害和淮南地区局部性涝渍和连阴雨等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稻麦两熟制地区。

现在粳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生育期越来越长,直播面积逐年上升,普遍存在水稻腾茬迟的问题,不能保证小麦的适期播种,同时由于秸秆全量还田,导致土壤墒情差,极易造成播种质量差和苗弱。小麦播种和收获的时间正逢多雨季节,2012年、2016年、2018年受天气影响较为突出,导致小麦品质下降、价格走低。2016年当季小麦因播种时连续的雨雪天气造成小麦播种推迟到12月,生育期不足,当年收获前又是连续的阴雨天气,光照不足,部分田块麦穗出现发黑、死亡。2012年、2018年小麦大面积暴发赤霉病,特别是2018年呕吐毒素几乎全部超过国家三等麦最低标准,一度造成粮食收购企业收粮困难。

病虫草害越来越复杂,耐药性越来越强,防控难度越来越大。赤霉病和穗发芽几乎每隔几年就大发生一次。2020年锈病在部分地区大发生,已经不常见的腥黑穗病正由点向面偏重发生。很多害虫出现抗药性。部分杂草耐药性增强。

2.4 优质不优价,优质品种种植积极性低很多地区因没有集中连片种植品质好、价格高的中强筋、强筋或弱筋小麦,收购时也不会按照品种分类收购,都是混杂在一起收购,定价参照的是水分、不完善粒、杂质等标准,导致大多数农户对小麦优质品种并不太感兴趣,农户采购优质麦种意识不强,更青睐外观商品性更好的一般品种。很多河南、山东的小麦品种,病害轻发或不发时的产量可达到600kg/667m2,但一旦发病,减产极其严重。其实市场上也不缺乏相对稳产、优质、抗病、抗寒、抗倒的品种,但种植时缺乏精细管理,而且很难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因此产量相对稍低,造成应用实践中优质品种推广一直较为困难。

2.5 产业不协同,附加值偏低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育种与栽培、生产与收储流通、加工与市场消费等环节之间相互脱节,基本上是各自为战。育种与栽培不配套,科研滞后于生产,生产滞后于加工。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不通畅,限制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现在大部分面粉企业都是标准化生产,在生产时需要配粉,而配粉需要相对固定的品种,且单批次收购单一品种的量很大[2]。但目前,广大农村小麦生产仍以分散的农户经营为主,农户间生产水平差异大,导致小麦生产不能集中管理,标准化栽培水平低,规模化订单种植面积小,导致产品质量不一致。即使是种粮大户,为规避风险,也会同时种植多个小麦品种,不同品种的小麦收购难度大、批量小,难以满足多数规模企业的最小单次收购量,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影响了制粉企业产品稳定性和收购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种植户的收益和种植积极性。小麦加工方面的龙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加工能力不强,导致小麦产业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紧密,产品的附加值低[3]。

3 江苏省小麦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培育优新品种,普及配套良种良法加快良种培育攻关,组建淮北、淮南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创新联合体,挖掘出一批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的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出一批优良的中间材料,全面提升小麦优良品种的育种水平。着力从抗病、优质、早熟、抗寒、抗倒、稳产、高产、专用等综合性状方面统筹考虑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淮南地区在持续提高抗病性研究的基础上,同步加快对高产、稳产、优质、早熟、抗寒、抗倒等优良性状的挖掘与利用;淮北地区在保持稳产、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对抗病、抗倒、优质、早熟、抗干热风、抗穗发芽等优良性状的挖掘与利用。

良种结合良法,加大优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农业部门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生动多样的科普工作,让农户更方便、更容易地学会相关种植技术,如小麦精量播种技术、机条播技术、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一喷三防技术等等。把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培训、技术明白纸、电视、广播、手机APP、抖音、小视频、公众号、朋友圈等多种媒介传授给农户,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达到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同步提高。

3.2 通过政策引导,加大种粮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对直接从事粮食生产者加大补贴力度,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提高农业保险的补贴额度,同时提高赔付率,保证农户种粮效益,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从而稳定小麦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加大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对大型机收设备、烘干设备等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尤其在设施农用地的审批方面简化程序和手续;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融资方面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化等优惠政策,帮助解决种粮大户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

安徽省2016年4月开始试点的“劝耕贷”就是一种很好的贷款新产品,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一次授信审批,随用随贷,随借随还,是低成本、少环节、成批量、可持续的金融新产品。这种三位一体的农业信贷担保模式,是通过政府推荐、银行和担保公司共同核定额度,满足农户和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资金需求的一种创新形式,它打通了金融资源流向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最后一公里”,有效破解了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等难题,非常便捷,值得借鉴。

3.3 推动土地流转,鼓励适度规模种植积极引导各类涉农组织和种田能手参与土地流转,促进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推进土地分散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尽可能将优质(或专用)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大资金、技术、物资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土地经营者进行土地平整,提高机械化耕种水平,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优势,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生产收益。提高农机化应用水平,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推动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之间的联盟联营,尤其在大型农机具(如烘干、飞防、耕作等)普及和共享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尽可能规避自然风险,确保粮食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3.4 加强政策引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各级基层政府要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涉农大学生和在外务工的农业从业者返乡创业,要着力培育年轻一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和镇、村示范户,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加快对农业从业者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种粮农民的栽培技术、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培育一支有技术、懂市场、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科学种田的道路;通过高产创建示范方(片),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以促进小麦产业政策的配套落实。各级政府应继续完善和强化各项惠农政策,出台相关鼓励措施,调动广大农户特别是青壮年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3.5 加强产销衔接,推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引导并加强科研育种与市场营销、农业经营主体与小麦购销企业、购销企业与面粉加工企业相互之间的沟通协作,从研、产、加、销衔接抓起,积极引导科研育种单位选育优质、抗逆、早熟、高产、稳产新品种,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标准化生产和示范基地,鼓励龙头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不断完善“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经营模式,逐步探索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订单种植为保障,产、加、销一体化链式开发”的产业化运行机制,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提升加工档次,生产多级产品,全面提升小麦加工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小麦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小麦农户品种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