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日汗,黄凤兰
(内蒙古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与食品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2016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如何打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之间“两张皮”现象,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可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素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2]。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整体素质和实现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和目标至关重要。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产品的分离纯化技术及分析方法,了解生物分离领域相关技术方法的最新进展。现有的生物分离纯化技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人们智慧创新和不懈探索的结晶,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思政教育元素[3]。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度挖掘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塑造、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等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的讲授有机融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4]。因此,通过深入挖掘“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中思政元素,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在授课过程中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可行且必要。
为了将思政教育纳入高校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所有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深入合理地挖掘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资源间的关联点,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将思政元素融汇其中,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5-8]。
2014年5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提议,青年人应自觉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求任课教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时刻把价值引领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材中所能涉及的人物、事件或情景等,时时传递思政要素,逐步引导学生思索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么,要如何去生活和学习,如何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等,从而端正自己思想言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一章起始会向学生着重介绍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在生物技术产业中的重要性。其中,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即包括生物农业、生物制药、化工、食品、材料等。采用案例法讲述生物农业领域时可向学生介绍“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伟大而崇高的一生。通过讲述袁隆平院士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创造出的人生价值,让学生充分理解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和树立高尚的人生观的重要性。袁隆平院士曾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我们要做一粒好种子,只有当我们的身心健康,种子才会健康,我们的事业才会繁荣。”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奋斗的双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让自己努力成长为这样的一颗好种子,积极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迎接未来更加美好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了“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各大高校要把安全教育放在重中之重,贯穿始终。安全教育应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和法治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则和条例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抓住契机,开展科学的安全教育,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全面的自我防护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技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实验室成为了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和基地。安全、环保、和谐的实验室氛围是实验室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加强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内容。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涉及诸多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方法的原理及操作等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可列举历年新闻媒体较为关注的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从而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增强学生自我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例如,讲授膜分离技术时,可引用2018年12月26日发生于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2号楼实验室爆炸事件,让学生分组分析爆炸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已达到警醒目的[9]。
除实验室安全以外,对于学习“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学生,还要强调生产安全。下游技术是生物产品产业化必经的技术通道,也是生物产业投资和运行成本很高的部分。下游加工起始于生物物料,包括微生物的发酵液、酶催化反应物、动植物体及其组织培养物,而生物物料的获得均需要生物反应器的参与。在第二章讲述生物反应器的作用及类型时,可以以我国发酵罐安全事故为例开展安全生产教育。例如,杨凌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于2018年6月16日从发酵罐中取菌时,在罐中昏迷,随后公司的3名员工陆续进入发酵罐进行救援时均发生昏迷,最终因缺氧窒息时间过长,经抢救无效相继不幸身亡[10]。
在讲述上述案例时,采用互动、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分析上述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俗话说“万念之源始于心”,学生要想养成安全生产和规范操作的好习惯,就必须培养“严谨的心”,做到认真、细致、万无一失。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执行实验室规章制度,拒绝“三违”,科学严谨按章操作;科学实验全过程及参与人员都必须严谨的“多想、多看、多问、多干”,确保各环节监管到位,各种隐患及时整改,才能实现平安校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着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物技术成果的不断积累,细胞培养的规模、密度和表达量也在迅速提高。一种新生物技术产品的问世离不开与其相衔接的分离纯化技术。由于长期以来,工业化进程受到了上下游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上游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下游分离纯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11-12]。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13]。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自主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生物技术从形式和内容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生物医学技术产业链、农业技术产业链、轻化生物技术产业链、海洋生物技术产业链等。为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应努力实现从“向外仿制”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对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而言,开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将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一直贯穿始终。生物分离和分析技术的发展,就是将科学思想和创新意识应用于解决新问题的新工具和新方法的典型范例[14-15]。在各种分离技术及相关设备的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意识到方法创新是各种新型生物产品的诞生及生物分离技术发展的源泉。教师应采用对比联想、启发式教学等手段,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始终渗透在教育教学中,从而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支柱[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7]。”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必要且紧迫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萃取技术是较为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在讲授过程中肯定会提及萃取案例-青蒿素及因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一个人对国家的热爱,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而深刻、生动而鲜活的。屠呦呦在科研道路上默默耕耘、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在她身上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18]。
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涉及诸多的分离纯化相关耗材及仪器设备,而且不管在相关教材还是文献资料中,一般都介绍国外知名公司的产品。例如,传感器是实现生物反应器自动感知、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核心部件,是第一个关键环节。在介绍典型传感器型号及原理时,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但传感器技术却较为落后[19]。此时,教师应说明,虽然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产品或技术还未处于前沿,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在不断努力和进步。而且还拥有无数个怀揣中国心的科学家、高端科技人才正在努力创造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自主研发的传感器等产品定能广泛应用。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的大学生应怀有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为祖国更好的明天添砖加瓦。
课程思政是大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实现思想政治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统一。“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作为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核心课程,必须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元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增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和担当,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