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彬
(贞丰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贞丰 562200)
近年来,依靠科技的助力,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等大幅度提高。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农民依靠科技增收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对农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其培训模式多样,既可以采取“四个课堂”教学,也可通过本地培训、外出观摩,委托培训等。固定课堂在室内进行,小班辅导,主讲理论知识;空中课堂则是线上学习,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移动课堂是加强交流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达到取其之长补己之短。田间课堂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掌握,增强理解,学以致用,提升农业技术培训效果,也能使农民在具体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时,正值水稻育苗阶段,学员是当地水稻种植户,届时聘请专门的水稻种植专家给学员讲授关于水稻栽培、病虫防治等知识,极大丰富了农民朋友的理论知识,对水稻生产提供了实践借鉴,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高产优质打下了良好基础。
首先,现阶段的农业技术培训任务委派因素较强,很多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更成为单位的阶段性任务之一,是上级安排的一项工作内容,培训渠道比较单一,培训内容也难以满足农业真实需求,只能部分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真正存在困境和问题。其次,授课的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更新慢,不能满足新时代下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有些从事农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年龄偏长,知识陈旧,信息不畅,对于目前农业生产的新问题和新需求不甚了解,没有办法传授新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新方法,使得农业技术培训与实际需求衔接难,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需求。第三,我国的农民群体整体上教育水平较低,年龄偏老,其接受的文化知识较少,新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较为欠缺,更多的是常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经验。而单一的理论性农业技术培训课程难以被其吸收和理解,因此导致整体农业技术培训质量较低,未能真正达到实效。最后是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在众多家庭中占比不高,甚至不如务工收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不被部分农民重视,培训效果不佳。
增强对当地农民生产需求的认识才能有针对地展开技术培训。一方面,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村干部交流报告和群众大会等形式,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形式和类别,看其归属的类别是传统的畜牧业还是传统的种植业,并确定技术培训的大致方向;另一方面,了解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家庭结构、政策支持和当地农业生产要素等情况,分析当地农业生产遇到的困境,从而帮助选择更适合其自身水平的培训方式来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和模式。
很多落后的农业发展地区,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传统生产模式,现代农业生产意识和力量起步较晚,很多农民的思想观念仍受制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和模式,未能跟新时代接轨,在边远贫穷落后地区较为明显。在这些地区,很多农民以经验主义至上,不愿意或难以较快地接受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有农民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甚至会产生畏惧新的生产技术反而会降低自身经济收入等负面意识。同时还有很多农民是被迫参加技术培训,缺乏学习动力,极大地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因此,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的重点,在于打破农民传统守旧的生产意识和思想,积极培育其现代社会农业生产理念,从而为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奠定基础。
不论是在对农业技术进行培训或推广的过程中,相关专业人员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首先,农民对于农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敏感,因此需要专业人员对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市场的状况有较高的了解;其次,培训人员面对素质较低的农民群体,需要创新和转变培训形式,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案例帮助农民分析技术使用的利弊、分析当前农业生产的市场形式;最后,需要加强自身对技术培训方法和农业知识的双重学习,尝试利用现代化电子设备,如:线上线下融合、网络电视课程、微信群等形式将培训理念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更需要学习农业生产和销售知识,来有效地实现农民生产收入增长。
每个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特色不同,展开的培训项目需要以当地实际特色产业为本、与遇到的生产困境与问题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为其带来良好的生产效益。比如,某地区交通不便市场供需信息滞后,对此应该对培养农民如何有效获取农业市场经济方法的数据和动态的方法,使其不仅学会如何生产,更要学习如何有效生产和销售。另外,如果当地具有某些特色产业,则可以针对特色产业制定一整套全面的培训项目,以果类种植为例,可以从品种选择、树苗培育、建园选址、虫害防治、果园管理、宣传包装等多个环节入手,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知识和水平。
培训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目标性集中的项目。可采取成立农民学校、搭建服务团队、与本省优秀的高校农业专业教授合作等,来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还可以建立农民互助自助交流小组,进行教学培训评比与经验分享,从而真正地实现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
在20世纪邓小平就曾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结论和指导原则在我国农业发展上也同样适用。而这则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积极探索适合农民认知水平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和新方法,从而真正地将科学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加工及流通等环节,真正有效地转为新型的农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