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情,一生情
——记徐崇君

2021-12-06 02:17王石良
蜜蜂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蜂产品养蜂江山

王石良

(浙江省江山市区凝秀中路18号,浙江 江山 324100)

1 迷上功夫

20 世纪80 年代初,刚就读初中的徐崇君迷上了武术,梦想成为一位武林高手,曾拜清湖老街上一位会点梅花拳的老铁匠为师。一心不能二用,学了武术,丢了学业。1984 年中考成绩揭晓,他名落孙山。几天后,他从外面练武回来,父亲坐在堂屋里等他。父亲问:“毕业了,打算学点什么呢?” 他脱口而出:“想学武术!”看到儿子态度如此坚决,父亲稍作停顿后又问:“那你还有什么感兴趣呢?”“学汽车、做油漆工也行……。”

“油漆又脏又臭,你哪受得了?”父亲说,“我现在的东家有一辆新车,你可以跟我过去学开车。那里爱好武术的人很多,你可以边学车边跟他们练练拳脚。”

就这样,他被父亲“骗”到了江西乐平。

2 追逐花香

到了乐平,去父亲的东家一看,什么新车,有一辆一身毛病的“老爷车”。村里也没有人会武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好留下来跟着父母学养蜂。

阳春三月,一家人离开了江西,前往安徽舒城,那里的油菜花和紫云英开了。他躺在满是紫云英的地上,闻着那熟悉的香味,看着满天的繁星,顿生伤感。他想念故乡,怀念那些累并快乐着的练武日子。

下一站是江苏,那里的洋槐花开了,漫山遍野,让人目不暇接。他们在江苏的5 个地方停留,时间有二三天,也有七八天的。然后继续北上,进入山东地界,这里也是洋槐花的天下。人间忽晚,山河已秋。到了威海,就该把蜂箱装上火车,运往黑龙江亚布力,那里的椴树花开了。龙江生秋水,叶落满冰城。年底将近,一家人坐火车来到江西景德镇,进入越冬春繁期。待来年,山花开,又走上相近而不相同的养蜂路。

接触蜜蜂多了,他也渐渐爱上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蜜蜂很勤劳,它们一生都在为采花酿蜜不停地飞行;蜜蜂很有纪律性,分工明确,团结合作;蜜蜂富有牺牲精神,为了抗击来犯之敌,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从蜜蜂身上,他悟出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为他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养蜂之余,他不忘强身健体。每到一地,就到处打听有无“练家子”。若有,提上一些蜂产品就去登门拜访,切磋交流。他还常去找到处巡回演出的民间杂技团(班),切磋武艺,交流心得。

提起那段青葱岁月,他的脸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他说,中国武术追求以德服人,不倚强凌弱,不做亏心事。爱好武术虽然没有使他成为一位武林高手,但让他在人生道路上走得稳定踏实,没有走上歧途,对他后来的创业也起了正能量作用。

1987 年,他家好事连连。在小清湖建起第一栋3 层楼新房;20 岁的他独立门户,收徒当师傅了;这年他也恋爱了。

1990 年,他和柴小娟的爱情长跑终于修成正果,走到一起。1991 年,夫妇俩离开了家乡到外地放蜂,一起经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蜂蜜是甜蜜的,养蜂人的生活却非常艰辛。天雨雨淋头,天晴日当头。有时暴雨骤至,积水暴涨,水漫帐篷、蜂箱,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而割蜜如“双抢”,常常一天劳动十四五个小时,忙得没有吃饭的时间。最让妻子害怕的是蛇,北方人叫“长虫”。天气冷的时候会钻进养蜂人的帐篷或盘在蜂箱边取暖。为此,妻子曾经想逃离,但为了爱情,她顽强坚持下来。爱不只是相互凝视,更是相向而行。

3 “千红”成网红

1992 年,大儿子徐硕含出生;第二年小儿子徐晟皓出生。2000 年,2 个孩子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夫妻俩决定结束17 年的养蜂生涯,回到故乡,陪伴孩子成长。

回到故乡,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但离开了蜂群,他感觉心里有些空荡荡的,他耐心地等待生命的转机。2001 年,有朋友建议他投身蜂产品加工业。提到蜜蜂,他来了精神。

听说他要办公司,初中班主任吴新跃老师找上门来说:“企业得有一个好名字!”这和他想到一块去了。吴老师想了几个,都没有打动他。

几天后,吴老师送来一些备选名单,他约了几个朋友帮忙遴选。结果,“千红”的支持率最高。万紫千红总是春,赞美的不正是蜜蜂吗?“千红”又象征着事业的辉煌。好,就用它了!

几年后的一天,他认识一个叫刘科军的中年人。据刘科军说当年任教江山实验中学时,曾受人之托,给一家蜂业公司取过名字,并幸运地被采用了。

什么公司?

千红蜂业!

两人手握,从此成为好朋友。

企业要发展,销售是关键。过去销售全靠销售员的两条腿和一张嘴,将来销售靠互联网——足不出户,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你的产品。谁说的?江山电视台西南数码港负责人郑正勤,他建议为公司在网上建一个网页。“千红网站”就这样出现在网络上,它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客户电话不断打来,让他应接不暇,有购买蜂产品的,有想做代理商的,“千红”一下子成了“网红”。有一天,公司里来了2 个客商,一个叫王永华,一个叫尹龙庆,来自深圳。在网上看到千红精美的网页,特地赶来洽谈合作业务。然而看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车间,有些失望。他热情接待了他们,介绍千红蜂产品货真价实,绝不掺假,可以放心使用。两位客商都是蜂业行家,仔细品尝蜂蜜、蜂胶和蜂王浆后,连连点头称好,最终还是选择与千红合作。转眼间,他们和千红的合作已经20 年,他们也成了彼此成长发展的“贵人”。

那几年,千红公司在全国各地开设了300多家蜂产品专卖店(专柜),公司年产值达六七百万元。

但千红要发展,必须告别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2004 年,经过多方努力,公司终于在城郊建成了标准化生产车间。生产品种从蜂蜜、蜂王浆、花粉,拓展到蜂胶花粉皇、王浆冻干粉。产品远销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新西兰等国,年产值达到上千万元。

4 新西兰之行

2008 年,省中小企业局组织部分企业管理者赴新西兰考察。新西兰是个美丽的岛国,地广人稀,自然环境非常美,车辆行驶在公路上,一眼望去,到处古木森森,绿草茵茵,花开璀璨,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

新西兰的养蜂业也很发达,早已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蜂产品生产的绿色纯天然。新西兰蜂农一般只生产成熟蜜,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使用全自动流水线提取成熟蜜,没有二次污染,从而保证了蜂蜜的品质。所以,新西兰生产的蜂产品尽管产量不高,但品质优良,能卖上好价格。

回国后,他陷入了深思。将“纯、真、臻” 作为千红公司产品的生产理念,并在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中蜂育种保种基地”,在长白山、青藏高原、西双版纳、陕西延安等地建设了20 多个绿色定点养蜂基地,以保证千红蜂产品的品质。

5 蜜蜂文化博物馆的诞生

2009 年,在原江山市委副书记徐朝金的带领下,他随企业家考察团去台湾地区考察。

台北市有一处地下滑冰场,滑冰场一角有一个迷你型蜜蜂博物馆。馆内张贴着很多介绍蜜蜂生活习性、药用价值等的文字和图片,以及部分实物,一下子吸引了他的注意。他想,江山是“中国蜜蜂之乡”,如果建设一所“中国蜜蜂文化博物馆”,对于宣传蜜蜂文化,推动江山蜜蜂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说干就干。回到江山,他找到设计师邱照华、周伟、周国平和毛伟等,讨论“中国蜜蜂博物馆”的设计思路。经过十多次的研讨,一年多的建设,蜜蜂博物馆出现在参观者的面前。博物馆展厅里除了大量精美的介绍蜜蜂的文字和图片外,还摆放了很多以前和现在养蜂采蜜的劳动工具和运输工具,如蜂箱、养蜂帽、起刮刀、隔王板、王笼、蜂帚、巢框自行车、摩托车等,让参观者深切了解过去中国传统养蜂采蜜的劳动情况,感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博物馆建设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邱照华介绍说,馆里所用的毛竹,是专程从保安山区运来的,据说那里的毛竹体长、皮厚、新鲜、不易变形,更能表现竹制品原生态的特点。

千红公司的蜂产品则安静地摆放在展厅一角,酒好不怕巷子深,蜜好不愁没人买,千红人很自信。

江山蜜蜂文化馆建成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短短几年时间,参观人数就突破50 万,带动了江山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千红蜂业销售额的不断攀升。他为传播蜜蜂文化搭建了这个平台,蜂产品也跟着过足了“戏瘾”。

6 万紫千红总是真

采访结束,笔者又向他提了2 个有些尖锐的问题:“听说有做假蜜的,有以次充好的,你为什么从来不那样做?你一直坚持做真品,你的企业会不会遇到生存危机?”

他笑着说:“习武之人讲诚实守信,不做假货是理所应当的。相信诚实的人会吃亏一时,不会吃亏一世,大浪淘沙冲走的都是枯枝败叶,我们千红公司坚持做真品,是客户的要求,市场的要求;有客户、有市场,才有未来。”

博物馆展厅里的很多游客跟着笔者一起鼓起掌来。

猜你喜欢
蜂产品养蜂江山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省养蜂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蜂产品品牌建设为例
如诗如画的江山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养蜂车的应用与效益
醉了江山醉了我
世界蜂产品生产与贸易状况分析
绘一纸江山,醉一场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