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华 张晶晶 韩 慧
(银川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宁夏 银川 750000)
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技术、高效农业机械化装备、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1],而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是真正的现代农业开拓者。作为农民培训的主体,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和“怎样种地”的深层难题,进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银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由市农村农业局负责统筹银川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银川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银川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具体实施这项工作。根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下达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安排,银川市农业局紧紧围绕银川市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现状,明确责任目标,落实培训措施,经多次讨论研究,制定出台了《银川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推动,农业部门牵头,农广校服务的上下协作机制,结合银川市农村实际,针对农民开展了设施蔬菜、优质粮食、畜牧、水产、脱贫带头人、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培训25 期,共计培训学员1 912 名,全面完成地方配套资金的计划目标任务。培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切实提高了农户的就业素质与技能水平,促进了农民脱贫增收与产业发展,推动了银川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为银川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
2.1 精心组织策划,做好前期准备。根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文件精神,银川市农业农村局专门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项目培训方案、管理办法及实施过程中重大事宜的决策与协调工作。结合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主导产业特点与农户的实际需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立了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遴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社带头人、合作社骨干、种植大户等作为培训对象,并将学员姓名、年龄、地址及产业规模等基础信息登记造册,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源信息库。
2.2 整合培训资源,提升培训层次。根据各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从入库师资中选择了一批专业性强、学术造诣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骨干和“土专家”,组成强大的师资团队进行授课。
2.3 突出培训重点,力抓培训质量。为实现培训目标,创新培训方式,理论学习与实训观摩并举。在课堂理论学习中,培训内容以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主,涉及新职农民的素质能力提升、农村特色产业项目分析、互联网+农业及信息化服务、农产品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等。通过老师悉心、生动地讲解及图文并茂的课件,学员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农业政策和专业知识,还从中了解、获取了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收获颇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员将本次学到的与以往积累的经验、技术、观念等做比较,谈感想、说体会、讲认识、话打算、谋发展,提高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户外观摩实训中,带领学员到三代温室教学示范基地、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地进行现场实训,老师边讲技术边实际操作,同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这种互动培训方式让学员看得懂、学得进,时间短且效果好,最大限度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力保证了培训实效。
2.4 严格教学管理,建立档案跟踪服务。每班配置班主任1 名、学习委员1 名、小组长4 名,为每位学员印发学员证,方便课堂管理;严格考勤制度,实行每天2 次签到,课堂随机点名,每晚查宿,保证学员安全。培训结束后,为参训学员建立档案,录入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指定专人管理使用;建立落实基层农技专业人员跟踪联系服务机制,安排资深农技人员进行连续3 年的后续指导与跟踪服务。
3.1 农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培训,学员将所学的农技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学以致用,提升科技含量,带动周边农户采用新技术,扩大种养殖规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浓郁氛围,培养了新一代农民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使其成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3.2 农民培训的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大。采取进村入户、发放宣传册、悬挂横幅标语的方式开展宣传,向农户解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内容、意义及相关惠农政策,介绍通过培训成功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激发农户培训热情,学技术、学政策在农村蔚然成风。
3.3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土地流转、青贮种植等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的链条产业开始起步,新观念、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对农民及农村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3.4 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培训思路,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扩大了新优技术的辐射面,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支柱。
4.1 培训时间不好协调。农忙时间时节,农民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农闲时,作物已收获,无观摩学习的现场,这不符合“适时、适地、适用”的原则[2]。仅限于集中10 d 采取“理论+实训”方式开展培训,有效性打折扣。
4.2 个别县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认识不足。有些县区多以农业项目为主,认为抓产业是工作重心,而忽视农民培训工作,致使培训质量打折扣,同时也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4.3 农民培训资金投入不够。目前,市本级安排的培训资金较少,个别县区由于经济问题甚至不安排农民培训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5.1 采取“分段式”培训。农闲时集中开展理论培训,农忙时根据产业发展,分段进行培训,例如,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选取拔节、灌浆等几个关键时期,分时期开展实操培训。对禽流感、猪瘟、小反刍兽疫等季节性突出的动物疫病,由于突发性强,应该在疫情集中时组织进行培训,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材施教,力争做到“学以致用”,一改过去“不发补助不培训”的习惯,真正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
5.2 丰富培训内容。在课程设置上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呼应,实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菜单式培训[3],提高培训人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启发性,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形成观点,由专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指导,真正实现培训向培育的转换。
5.3 提高重视程度。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带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攻坚、脱贫致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各级领导要根据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各部门之间要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理顺关系,把培训作为产业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的有效载体,出台配套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合理安排部署此项工作,有效利用资金开展培训。
5.4 加大资金投入。各县(市)区在中央农广校及自治区农广校下达任务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从已培训过的农民中选择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的农民进行高层次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如果仅有政府的投入,资金链相对单一,培训的内容和资源就不会得到丰富和扩展,自然而然地影响培训的成果,各级财政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民教育培训,加大财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投入,出台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提高培训经费,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来,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资助的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筹措体系。
5.5 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包括创业兴业、风险防控、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鼓励新型职业农民承担农业科技项目,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倾斜,鼓励农商行和邮政储蓄小额贷款对职业农民进行创业支持,吸引更多有知识、懂科技、有资本的高素质青年投身农业,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5.6 分层分类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户,分类进行培训。除龙头企业外,对农民合作社开展小企业快富相关培训;对基层农民、创业组织培训主要以市场经济理论为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与自主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