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式苗族服饰流布及造型分析

2021-12-06 01:07马万林
纺织报告 2021年2期
关键词:绣花苗族服饰

马万林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苗族服饰随着苗族历史的发展,在承接旧习中循序渐进地自然演变,作为苗族服饰的一个重要分支—花垣式苗族服饰也是如此,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 花垣式苗族服饰的流布分析

苗族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顺着日落方向走”,历经4次大迁徙,现分布在世界各地。湖南苗族主要分布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主要集中在麻阳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会同县、沅陵县)、邵阳市(主要集中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等地。

据同治年间《永绥厅志》记载,湖南地区的苗族以历史“红苗”支系为主,另有“花苗”“青衣苗”等。由于湖南地区苗族支系较多,服饰样式也纷繁多姿,主属于湘西型,基本样式以历史中的“红苗”服饰为标本,各服饰样式因地域、环境、人文等不同因素有所区别。花垣式苗族服饰是湘西服饰五大式样之一,以湖南花垣县吉卫镇为标本地,吉首、保靖及凤凰北部也用这一款式[1]。

2 近代花垣式苗族服饰造型分析

纵观苗族服饰的发展,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淮南子·齐俗训》,其中就记载了苗族先民用麻缠头发盘于头顶的风俗,后有《风俗通义》《搜神记》《隋书·地理志》《南中纪闻》及各类地方志等都记载了苗族先民的着装形态、服饰造型、服饰色彩和服饰材质等。近代以图文形式记载花垣式苗族服饰属地服饰的有乾隆十六年大学士傅恒等撰写的《皇清职贡图》和成书于乾隆十五年由段如霖撰写的《楚南苗志》。

“六里红苗归诚……男蓄发去须,衣缀锡片,领带俱尚红……妇髻插银梳,衣短衫,系绣裙。”通过《皇清职贡图》中的图文对比可以看出,当时永绥、乾州等地红苗的服饰特征:(1)男女服饰区别不大,男女均髻发,项带银圈,袖口、衣边均有锡片装饰,上衣为无领,衣身宽松,衣长至臀部以下;(2)女子上衣在侧面开衩,男子上衣侧面无开衩;(3)女子着裙装,男子着袴;(4)以红带或红色领圈装饰彰显族系,即所谓红苗。

《楚南苗志》对红苗服饰的描述比《皇清职贡图》更为详尽,分别对男、女服饰作了介绍。对男苗服饰的描述为:“男子蓄发去须,以蔑织髻,蒙以假发,戴髻于首,横插簪(或银或铜、锡为之)五株。簪长五寸,用马尾织网巾束发,脑后戴二银圈,名曰纲巾圈(未授室者不用)。左耳戴银环,项戴银圈一、二、三不拘,视家之贫富为差等焉。两手各戴铜镯。衣尚短,最长不过二尺二三寸为度,多以青布为之,亦偶有用蓝色布者。领尚红,周身衣边俱绣五彩花,衣带俱系锡皮。行动则响声铿然。腰系红带者,则为红苗也。青布为绔,绔两足亦绣花于边。青布裹臁肕尝赤足,亦间有穿鞋者。”[2]结合图文,男苗服饰特征:(1)男子有髻发、插簪和饰发之习俗;(2)有戴耳环(左耳)、铜或锡手镯和项圈的习俗;(3)上着前开襟短衫(长度不超过76 cm),侧边开衩,以青布为主,领子用红色装饰(红色用以区分支系),衣边绣花;(4)下着绔(裤),以青布为主料,裤边绣花,并用青布条裹小腿,赤脚或穿鞋;(5)衣带采用锡皮,用红色彰显支系。

对女苗服饰的描述:“苗妇所用髻亦与男子同,插银簪六枝,长七寸。贫者簪以铜为之,前后俱戴银梳(贫者无梳),包四寸宽青首帕,左右皆绣花。两耳各带银圈二,其圈圆九寸,坠两肩。项戴银圈三、四、五不等,视贫富为差。另用丝线系海蚌二十颗,并戴五色磁石珠一两串。青衣,五色花边,亦不甚长,周身用碎锡为饰,行动则铿然有声。裙用花布,青红相间,绣团花为饰。不穿裤,白布裹臁肕,赤足。亦间有穿鞋者。”[2]此描述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女苗服饰特征:(1)女子也有髻发、插簪和戴绣花帕之习俗;(2)有戴耳环(双耳)、手镯和项圈的习俗;(3)上着青衣斜襟(右衽)短衫,侧开高衩,衣边用五色(青、赤、白、黑、黄)花边和碎锡片装饰;(4)下着青红相间褶裙,裙片绣团花,用白布裹小腿。

通过上述文献资料,近代花垣式苗族服饰的造型特点可总结:(1)男女均髻发并有插簪的习俗;(2)男女均着短衫,男为对襟衫,女为斜襟衫,上衣侧缝有开衩,衣边均有花边装饰;(3)女子着青红相间褶裙,没有着裤子的习俗,男子着裤,小腿裹布,男青女白。面料色彩以青色为主,辅以红色,花边为五色花边,有用锡、银、铜作装饰的习俗。上装以盖臀为限,裙、裤均不长,但宽松。

3 现代花垣式苗族服饰造型分析

3.1 现代花垣式男苗服饰造型

男装服饰到民国时期变得更为合身、得体和实用,有穿条纹衣合、包花格帕的习俗。

上衣为7粒对襟样式,H形衣身造型,立领结构,无收省结构处理,但衣袖、衣身相比前期款式变得更加合身贴身,两侧有短开衩。上衣一般采用黑白或者青蓝相间的条纹布。

裤子受西裤的影响,造型有所改良,但仍然短(齐脚踝上,相比前期要长)而肥大;裤片前后造型基本一致,均为“两侧片+三角中片”组合的三片结构;裤腰采用宽大柔软的白布,比裤身略小,用绳带将裤固定在人体的腰部;裤脚部位装饰不多,稍加绣花或者嵌条。

3.2 现代花垣式女苗服饰造型

花垣式女苗服饰受满汉文化的影响,上衣改穿满襟衣,圆领(无领,采用滚条包领)右衽大襟,衣身短小且贴身,不若松桃式有盘肩装饰,但衣襟纹饰明显增多且夺目鲜艳,采用盘结、刺绣、镶嵌、嵌条等手法进行装饰,主要装饰素材有花草、虫鱼、龙凤和几何造型等。衣襟处采用一字盘口五粒,领中一粒,侧缝处两粒,大襟右端并列两粒,扣结有布、铜等不同材质和造型,右侧全开合,左侧与右侧最下一粒扣平齐处封口。袖子宽松,袖口装饰形式与方法同衣襟装饰,生活中有卷袖习惯。

围腰系在上衣的腰部,上部有绣花,长度及膝,在身后用绳带相系;围腰面和色彩与衣襟饰边料相同,以黑色为主。

头戴黑、白布帕或丝帕盘绕于头,喜黑帕,形状上大下小,呈梯状分布,头帕端正平整,不偏不倚,前齐额眉。

下装弃裙穿裤,裤子造型结构与男裤相同。裤装装饰在裤脚部位,该部位镶嵌3块异色面料,大小宽窄相等,中间用挑花绣装饰,两边一般不绣花,在边缘部位嵌条,最上端有五色条装饰。

通过现有实物和文献资料,总结现代花垣式苗族服饰的造型特点:(1)受满汉文化的影响,男装去繁求简、女装化简为繁态势明显;(2)男女均着短衫,男为对襟衫,无饰边或绣花装饰;女为右衽大襟,衣襟处装饰丰富;(3)女装弃裙穿裤,男、女裤装造型结构基本相同,脚口装饰有别,女裤装饰较多,男裤装饰从简;(4)男女不再绑腿,脚穿绣花布鞋,后有穿袜习惯[3-4]。

4 花垣式苗族服饰造型演变分析

事物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影响花垣式苗族服饰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统治者的强制同化政策。如清代的“剃发留头”政策,男子髻发插簪的习俗随之消除。再如苗族举人杨学沛的服饰改革,对苗族女服作出明确要求,“上装衣做矮领,袖长及腕,腰宽大,衣长及臀,左衽大襟,两侧开衩,布扣,束蓝或绿色宽腰带。下装改褶裙为筒裤;衣料颜色不限”。从现存的后清湘西苗族服饰来看,与政令要求相差无几。

(2)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渗透。《黔南职方纪略》对苗族和汉族服饰文化的渗透有明确记载:“男服汉装,女仍苗制。”花垣式男装服饰汉化从后清时期就有了实物佐证:对襟的式样、衣身结构、袖身结构造型和领子结构造型等汉族服饰造型特征,明显体现在后期的苗族男装服饰上。女苗服饰化简从繁,既有满服的影子,也有汉服文化的韵味[5]。

(3)受纺织工艺的改进和新材料使用的影响。裤子“两侧片+三角中片”组合的三片结构,从现有的结构造型学角度来看,主要是受纺织工艺的门幅影响,还有衣片的袖片分割处理也受此影响。可见,通过苗族先民的智慧与辛勤劳作,纺织工艺的水平并没有影响苗族服饰的优雅造型和结构处理。

5 结语

花垣式苗族服饰的发展演变是苗族先民的智慧结晶,是社会各方面共同沟通促进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大发展和国际潮流服饰的冲击和影响,花垣式苗族服饰已不再是苗民生活中的必备装扮,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造型结构和装饰艺术也将慢慢淡出社会舞台。挖掘其内涵、继承其技术,仍是苗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猜你喜欢
绣花苗族服饰
松鼠绣花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动物“闯”入服饰界
岜沙苗寨绣花女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立法”
“六有”平台见证四川脱贫“绣花”功夫深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