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波涛,贾 朗△,殷 樱,牛陵川,贾功伟,宋家虎,虞乐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康复医学科;2.教务处,重庆 400010)
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集结号。一流本科教育,专业是基本主体,课程是核心环节。神经康复学是国内康复治疗师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1]。重点阐述常见神经系统疾患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内容涵盖神经解剖、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病理生理等诸多课程。专业知识面广,临床实践性强,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多,不仅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还要求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质量评价等方面与本专业人才目标存在差距,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康复治疗师学生的要求[3]。为此,对相应课程进行创新性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4-6]。本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方法探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素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创新创业能力、医学人文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
1.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混合教学模式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手段,本院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灵活、方便等特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课程资源(视频、文献、参考书籍等)。在线互动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强化师生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展示学习效果,教师更多地承担释疑、引导和评价等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
1.2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本院在课堂教学中深度融入思政内容,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特别注意对“标准化患者”隐私的保护和人文关怀。通过展示临床真实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情况,引导学生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如将“自强不息”精神与作业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有机联系,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1.3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本院早在4年前就着手推动本专业学生的角色认知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及动手能力[7]。在脑卒中康复的章节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新式的康复辅具、设备,开拓眼界,培养其创新思维。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意和想法可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额外加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定期组织“头脑风暴”活动,师生共同讨论一些新奇的想法、点子,通过集体智慧打磨成熟,最后以参加各类创新比赛、申报专利的方式落地。
1.4化教师被动教为学生主动学 本院不仅在课前设计了观看微课、兴趣阅读、分组制作“创新教具”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课中还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翻转课堂、康复小组会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8]。课后组织参与创业实践(医疗设备企业参观、创业大赛),不仅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与企业、医院之间的广泛对接,让学生了解了就业市场,注重自我提升。通过以上尝试,将以往单一的教师教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动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2.1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习的深度、广度 神经康复学一共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6学时,临床实践课12学时。这对于培养具有全面知识体系的治疗师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丰富学习资源,所有任课教师均根据自己的教学章节设计了1~2节微课,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将相关学习资料——康复诊疗指南、发病机制的文献、治疗操作视频、微课等放到网络课堂,引导学生线上学习,使知识点横向扩散、纵向延伸。以脑卒中康复章节为例,不仅要展示临床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情况,也要提供脑卒中发病机制、治疗进展及重要的基础研究进展等相关文献,让学生对脑卒中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2.2巧妙设计,化解重难点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康复治疗专业作为4年制本科,对许多临床知识点掌握不足。学生对某些定义、发病机制理解起来还是比较抽象。对此,本院提出将难点内容“简单化”,如在肌痉挛的康复章节中痉挛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很多神经科学基础理论,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百年前的经典生理科学实验——“谢灵顿的猫”的故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其轻松理解痉挛的发生机制[9]。本院还拍摄了微课“三分钟带你认识肌痉挛”,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即完成课前预习,形成对痉挛的初步认识。又如在脊髓炎的教学中正确评估伤情是难点,本院将脊髓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做成流程图,类比为“华容道”,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准确地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提升岗位胜任力。
2.3紧跟学科前沿,创新呈现形式 图片记忆更加生动,本院将既往教学内容中的文字、量表等知识点给予“可视化”,如将痉挛评定的“MAS量表”转化为动态图像,类比“红绿灯法则”,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形成理解、记忆。还将格拉斯哥量表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结合顺口溜,形象直观,方便记忆。组织学生制作创新教具(如脊髓损伤评估中感觉检查的“皮节-定位衣”),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趣味性。本院还强调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疾病治疗新进展、新发现、新观点,让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不脱节,与时俱进。
3.1多样化教学形式 近年来,涌现出的多种创新教学形式有效提升了本科教学效果。本院在神经康复学创新课堂教改实践中灵活采用小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多学科协作组等形式,培养团队协助能力和临床思维。小组讨论可针对某一知识点发表观点、看法,如怎样提高脑创伤认知障碍患者康复训练的有效性?这类是发散式问题。也有类似痉挛一定是有害的吗?这类是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增加临床实战环节,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为“标准化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3.2引入智能化教学工具 如今智能手机早已普及,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探索知识的需要,随着“雨课堂”“问卷星”等信息技术工具的出现,教学活动呈现许多新的变化[10]。“雨课堂”有助于高效的实现随堂测验、手机签到、随机点名、手机发送弹幕等以往教学中不便完成的事情,丰富了师生互动的内涵,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保证,也有利于教师开展全过程评价,让学生在学习参与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收获感。“问卷星”作为一款基于微信的投票小程序,用于获取教学效果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3.3创新创业,以赛促练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比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积极影响[11]。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本院引导学生设计了许多针对瘫痪患者的康复辅具,目前,已成功申报“多功能摆放垫”“偏侧忽略提示衣”“一种插头对准保护装置”等专利。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傅利叶”杯中国康复人创意大赛、中国作业治疗师联盟辅具大赛等,获得不错成绩。
3.4创新校企合作,开拓“第二课堂” 积极与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大学等联合申报“康复机器人”等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多学科知识融合运用能力。在校企合作方面,本院创新合作形式,组织学生参观了康复医疗设备生产厂家,扩宽其就业渠道。本院还助力扶贫工作,直接将部分学生参与设计的专利无偿转让给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扶贫企业——重庆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丰富了思政教育内涵。
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本体验实施了与神经康复学课程体系创新性实践相协调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统一,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力与知识评价并重的多元化全方位评价体系[12]。
4.1过程评价 网络课堂中师生互动,前期作业准备可看出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效果。“雨课堂”非常方便地掌握每名学生在课堂中的答题情况,以及投票、弹幕等参与情况。小组讨论、翻转课堂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评判依据。过程评价占40%,其中大部分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度,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考评,减少出勤分值,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2结果评价 将学生的课后作业,创新设计、比赛、专利等成果纳入期末结果评价中。减少对期末考试成绩的过度依赖带来的突击学习和低下教学效率。本院对期末考试以教学重点、难点为基础出具更加贴近临床应用及实操性强的题目,让学生学以致用。
4.3PDCA[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教学相长 为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本院在每节课后均利用“问卷星”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意见,督促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技巧和水平,形成PDCA循环。
5.1学生成效 2016级/2017级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采用创新课堂教学,其神经康复学形成性评价较往届提升明显。学生还获得了临床能力的增强,进入临床实习后学生思维活跃,服务患者的满意度提升,职业获得感加强。先后多名学生参加国内比赛、学会论坛交流;学生参与设计的相关专利已陆续获批(目前有5项),成果丰硕。
5.2教师成效 针对微课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混合课堂改革等本院组织了系列培训,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微课制作水平。以此模式为基础,教师先后获重庆市教改课题1项,大学教改课题1项,发表教学论文3篇;教师获全国微课比赛(一等奖),重庆市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申报专利3项,参加全国康复治疗师创意大赛获多个奖项,成果颇丰。本专业其他课程,如物理治疗学、内外科疾患康复学也积极进行了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通过对康复治疗学本科生神经康复学课程体系创新性研究与实践,优化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用了全新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了神经康复学基本知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岗位胜任力,教学效果良好。据此,作者认为,本科治疗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应依据不同内容,大力推行创新教学模式,为创建一流本科教育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