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水平的关系研究①

2021-12-06 06:57吕欣晔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公园

吕欣晔

(南京市第九中学 江苏南京210018)

2014年3 月,国家正式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新型城镇化应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等。此后,各地响应国家政策,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将废弃农田、污染土地、工矿用地等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合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作为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1],随着近年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2],但其中具体的作用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于抓住促进新型城镇化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影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研究。吴啸慧等[3]借助因子探测选取影响长三角地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指标,其中包括地理环境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并通过地理探测得出自然环境因子与社会因子的交互对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呈现一致正向强化作用的结论。赵芳[4]将城镇化分为人口、土地、经济三方面,利用1996~2013年江苏省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自回归模型,检验城镇化和人均绿地面积的长期均衡关系及动态发展趋势,得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是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还有学者通过定性分析,研究GDP、人口、建成区面积这3个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影响[5]。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使用OLS、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空间回归模型组合,以江苏省为例,实证分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1 空间回归模型组合的构建

1.1 OLS回归模型

OLS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是一种经典的回归模型,计算时可以不考虑空间权重矩阵,建立该模型的目的是使所有观测值到回归直线距离的平方和最小。其回归方程:Y=β0+β1X1+β2X2+β3X3+···+β6X6+μ,其中Y代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βi代表自变量的系数,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X1~X6分别表示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μ是误差项。

1.2 空间滞后模型

空间滞后模型在计算公式中没有显示时间序列分布,在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纯空间递归”。但空间滞后模型本身包含时间因素和时间滞后效应[6],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空间滞后模型并不是一种纯静态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ρ是空间自回归系数,其他同上。

1.3 空间误差模型

空间误差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挖掘出传统OLS回归模型计算得到的残差中内在空间结构信息。在空间误差模型的残差中也存在着空间滞后效应,计算公式如下:

γ是一种作为自变量进入残差回归模型的特殊变量的系数。

2 数据的选取与描述

本研究选定的研究区域为江苏省地级市主城区、各县级市以及部分附属区、县,共计72个。设定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因变量,其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8)》以及各地统计年鉴(2018)或统计公报(2018),并剔除两个数据不完整的区县。根据文献[6]并参考地域的数据完整度选择GDP、人口等7项指标作为城镇化经济影响因子作为研究的自变量(表1),其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8)》。具体指标如图1所示:

通过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值、最小值和最大值可以分析出江苏省平均经济水平具有卓越性,72个空间样本的总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均值超过了国家对城镇生态建设的最低标准。但部分区域之间明显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探究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本研究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模型进行讨论。

3 空间回归的实证分析

检验K-NN空间距离权重矩阵,发现不具有对称性,因此在研究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时采用空间反距离矩阵。表2为使用OLS、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时的回归系数结果,因变量为ln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表2 回归结果汇总表

由于检验空间自相关性时结果显著,并且比较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和估计的最大似然对数值(LIK)的绝对值时空间滞后模型的数值较小,因此研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回归。

下面对自变量进行分析,在研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未通过统计性检验(p值>0.1),即这两个变量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并没有构成显著性的影响。分离这两个变量以后,可以看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明显负相关;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对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额呈现明显正相关。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很好的验证之前一些学者的研究理论[2]。由于人口的增加而影响的新型城镇化经济的指标,人口作为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在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之后出现了农业人口转型为城市人口速度快速增长的现象;导致了城区公园绿地面积和人口增长速度不符,出现负相关的影响。但由于城镇人口在生活中选择去生态绿地等地活动的比例逐年增加,所以生态景观旅游在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的旅游部分占有一定比例,故这种旅游价值导向的引领下,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呈现正相关。在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的《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考核积分细则》中明确规定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目标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级政府对生态绿地建设的固定投资,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也显著地正向促进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人均GDP、社会零售销售总额、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出口总额、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等6个新型城镇化经济指标,作为自变量来探究新型城镇化社会政策导向中经济对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影响。结果显示:

第一,社会零售销售额和进出口总额对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第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第三,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呈现负相关作用;第四,由于人口类型的转型速度和地理生活位置的移动速度与公共绿地建设速度不成比例,会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产生负向作用。

4.2 建议

人口通过影响人们生活区域和生活方式来间接影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因此如何控制人口的流动速度以及建设生态绿地的速度是需要考量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4.2.1 疏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

生产要素流动为人口流动指明了方向,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理顺城乡关系是协调人口流动与基础建设的关键一步。保证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双向流畅交互,能够促进城乡双方的增长潜力,只有创新制度、处理好过程中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利益分配问题,才能发挥好城市资本与农村资源。例如土地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是长久以来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做好宅基地流转工作是促进城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4.2.2 加强城市规划理念创新示范

城市的生态绿地建设应与整体的产业布局规划、产能优势、自然地貌条件形成共振,因地制宜且具有各地的创新特色。构建绿色的网络城市是实现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重要属性,也符合当前科技进步的要求、人民生活的需要,可将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过程中,不鼓励照搬其它城市的建设模式,应加强创新理念的示范作用,以激活绿色规划的活力。其中,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制定,应当根据城市产业性质与经济发展规模来确定,从而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

4.2.3 兼顾不同主体的多方位需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牵扯多方主体,如何按照既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绿化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首先,公园绿地的类别分布应当均衡,即按照人口密度来进行公园绿地的数量配置,以满足各类群体的出游需要;其次,考虑到城镇化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增长预期,应当合理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保不同类别城市绿地的增长水平与城市发展速度保持协调;此外,不应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市场经济特质,即不以经济效益衡量绿化建设效果,而是要处理好服务与经营的关系,以实现建设绿色城市的目的。

猜你喜欢
城镇化人口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在公园里玩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