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积极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对加速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究院)也迎来了建院15周年。回望来路,研究院改革发展的每一段里程,无不和着时代的节拍,折射出我国核电工业发展的熠熠光辉。成立于2006年的研究院,是国内最大的核电建设运营企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或中广核)最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是践行核能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之一。15年来,研究院相继承接“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先进核能、先进核燃料等重大战略科研专项,承担76项国家重点科研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现已建成5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承担起科技企业的关键职责。
15年栉风沐雨,15年步履铿锵,研究院始终坚持“崇尚技术、专注技术、依靠技术”的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为人类提供低碳、安全、高效、以核能为主的能源解决方案,致力成为以核能为特色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研究院。
研究院成立初期的一个春节前夕,上海临港,荒芜一片。平均年龄20多岁的一群工程师,在阴冷的厂房里进行换料机联调,伴着周围夜猫叫声,在换料机上爬上爬下地测试设备。为了抢进度,他们在周边租了几间民房做宿舍,自己买菜做饭,一天工作15个小时,却只吃两餐。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研究院这些年轻的工程师扛起了核电关键设备换料机国产化的重担,并成功实现国产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发展驶向快车道。为解决能源问题,国家及时调整核电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核电。面对新形势,集团立足广东走向全国,由单基地发展为多基地、多项目建设和运营,开工核电机组规模位居全球首位。2006年,中广核、中科院和华能集团共同投资打造核电机组共用技术服务平台,研究院在国家积极发展核电的大潮流下应运而生。
2007年,国家正式颁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明确提出了我国核电发展目标,指出做好核电自主化与科技中长期规划重大专项,对关键设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为响应规划要求,2009年,集团对研究院全资控股后,研究院业务逐步拓展至核电技术服务、核级设备研制、科技研发。
起步就是跨越。在第一个5年,研究院积极落实国家核电发展规划,聚焦核电发展关键需求,成功研发出国产化关键设备PMC(核燃料装卸料系统)、世界最大LOCA(失水事故)环境鉴定炉、我国首台自主百万千瓦核电站模拟机等重要成果,挂牌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多个专业进入国内领先地位,全面进入国家核电科技研发创新体系。
从最初的共用技术服务,到关键设备研制,再到聚焦核电科研,伴随着我国核电产业的持续发展,研究院积极适应新形势,响应国家的新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快速發展,以国家战略为先导,坚持创新驱动,依托核电核心技术,加快推动行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开创了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2011年,日本发生福岛核事故,中国对核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核电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12年,国务院通过核安全规划,强调鼓励企业开展核安全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和使用,不断提高设施安全水平。随着集团专业化运营战略推进,研究院制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性,更专注于科研,开始转型升级。
同年,“华龙一号”雏形ACPR1000+诞生。从CPR1000运行支持,到牵头完成首炉18个月换料设计项目、启动新堆型实验堆平台工程研发、成功研发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研究院堆型研发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自主燃料研发也迈出了关键一步,首个研发项目落地研究院,随后STEP自主燃料系列接续推进。综合热工水力与安全实验室也破土动工,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开始布局,核电工程实验平台初具规模。
走进“十三五”,研究院经过9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核电新堆型及燃料研发为中心的科技研发体系,已经具备较强的核电新堆型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能力,以及提升在运核电站安全、能力因子、工程建设业绩的技术服务能力。2015年10月28日,研究院正式更名为“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从此以崭新的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从“中科华”到“中广核”的变更,代表了更加专注、更有信心、更具决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走进“十四五”,研究院已完成转型,聚焦主责主业,扎实推进“华龙一号”、新堆型、燃料组件、ATF(事故容错燃料)、先进核能研发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关键成果,发展进入快车道,形成了今天以“堆型和核燃料研发”为核心的创新发展格局,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截至目前,研究院先后承担了100余项国家级及省市重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及集团科技成果奖170项,拥有国家级科创平台5个,省市级科创平台11个,专利授权938项,国家标准制定150项,国家和地方高层次人才27人,获得国家级荣誉18项,已成为我国核能科创领域的关键力量。
2017年,研究院成立以党委委员为组长的大热工实验装置保驾工作组,汇聚了集团内外的材料、密封、实验、电气等各方专家协同攻关。在8个多月的攻关冲刺时间里,攻关保驾组召开了32次保驾会,开展了8个专项工作,解决了电仪专项、水质专项、设备和维保专项以及绝缘密封专项等多个问题。
研究院开展的党员攻坚活动,聚焦中心工作,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树立攻坚目标,形成攻坚组织,为实现重点工作提供保障。公司总经理部成员带头,各级管理者积极参与,率先垂范,亲自参与到具体项目中去,目前已完成攻坚任务200余项,为战略专项工作保驾护航。
凝聚向心力,党建引领助推发展。研究院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摆在工作的首位,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探索“强党建 促发展”工作举措,一是持续开展党员攻坚活动,围绕战略任务、主责主业、重大专项及其他年度重点工作为攻坚着力点,实现攻坚任务常态化、动态化管理;二是实现党员岗位争先全覆盖,持续引导党员以攻坚克难为宗旨,通过亮出身份、亮出承诺,让广大党员群众充分了解并监督党员认真践诺履责。研究院不断完善党建促业务监督管理机制,以党员攻坚为抓手,党政双管齐下,切实保证战略专项顺利完成,推动研究院党建工作质量持续提升,实现研究院高质量发展。
提升战斗力,构建青年创新体系。年纪轻、学历高是研究院员工构成的特点。目前,研究院35岁以下青年占比63%,硕士博士占比61%。针对员工构成特点,研究院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队伍为目标,结合青年成长路径、成才规律,初步构建形成了一套以“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统筹谋划,以青年创新攻坚平台、青年课题研究平台、青年学术交流平台、青年创新引领平台为支撑的“四位一体”青年创新体系,为员工从毕业入职到成为科研技术骨干量身打造了以“红砖计划”“青锋计划”“青年创新论坛”“青年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青年成长成才体系,全面提升青年员工战斗力。
强化持续力,文化业务深度融合。在研究院,文化一直引领着企业的发展方向。2006年成立共用技术平台,2011年明确科技研发定位,2015年向战略科研方向前进,2021年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研究院定位不断聚焦、清晰明确。
为适应业务发展,研究院着力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凝练创新时代文化,强化企业文化引领,推进研究院文化建设,创新、技术、安全、质量等文化特质不断凸显,在瞄准先进核能技术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安全为魂、质量为本、技术为先”为基本准则、以“崇尚技术、专注技术、依靠技术”为核心内涵的工程师文化,并摸索出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工程师文化实施路径,不断输送正向的文化养分,使企业拥有持续向上的生命力。
研究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用创新精神和辛勤实践,让新时期企业党建工作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团队和个人,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金奖、团中央“青创先锋·方向之星”“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央企业青年先锋”“全国青年文明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共计培育选树了120余个先进集体和250余名优秀个人,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70余次、集团级以上荣誉260余次。
深圳,改革前沿、创新热土,亦是中国核电的开篇、发展和创新之地。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是成长于深圳,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成长壮大的中央企业,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三大核电企业。研究院作为中广核的核心科研平台,改革的基因自成立之初便流淌在研究院发展的血脉中,2009年股权结构调整,2011年组织机构调整,2017年专业队伍整合,2018年“双百行动”综合改革全面启动,2020年获国资委A级“双百企业”评定,管理变革和创新从未停止。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中央对科技工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2021年,针对战略任务不断聚焦,战略专项攻坚克难,而集团内部科研基础设施资源有限,科研人员能力和动力不足,体制机制束缚过多的情况,通过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行动”,集团深化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和研究院重要管理改进活动的实施,研究院全面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理顺内外部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研究院战略和业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
打造核心能力。研究院聚焦“先进堆型和核燃料研发”,围绕16个重要专业领域,建立核心能力图谱,形成需要建设的能力子项142项并扎实推进,不断补强能力短板。一是构建科研生态圈。整合外部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外部人才、技术、实验设施等优质资源,全力打造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国内国际科研生态圈,着力形成创新产业新格局。二是调整组织机构。研究院坚持系统观念,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以打造科研攻坚型组织为目标,形成“6+4+x”专业构架,按照“专业主建、项目主战”职责,做实科研“项目制”运作,确保核心科研任务高效推进。三是重建激励机制。研究院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的科研岗位体系和激励分配机制,有效提升重大科研项目推进动力和效率。四是全面提升管理。研究院实施以安全提升、质量提升、员心工程(以员工为中心的简称,是服务员工、为员工办实事的专项管理工作)、工程师文化、精益研发等12项重要管理改进活动,实现业务和管理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研究院科研体制改革紧紧把握堆型燃料研发的战略定位,以解放科技创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国家《粤港澳大湾发展规划纲要》和碳达峰、碳中和能源发展战略,实现了从以业务为主到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组织机构的转变,从以中心为主到以战略科研项目为主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资源投入方式的转变,从以我为主的科技创新到构建以开放合作的科研生态的科技创新发展思路的转变,从核电生产到科研的人才培养发展薪酬激励机制的转变,为研究院顺利完成集团赋予的战略任务,落实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做好了生产关系和体制机制的准备。
“十四五”时期,中广核研究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从以下四个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打造核心能力——坚定创新信心,聚焦主责主业,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打造和提升研究院的核心研发能力。
聚焦战略研发——以“智创研发”经营管理模式为抓手,以支撑集团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集团和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紧密围绕集团发展战略开展科技研发,高质量完成重大堆型燃料研发和自主化任务,加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成果转化——坚持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以需求为导向,提升研发产品的技术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培育集團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持续深化改革——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理顺发展机制,完善研发体系,推动科研体制各项改革行动落地,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驱动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新举措夯实新作为。历经15年发展,中广核研究院将凭借着企业稳健发展的大好趋势,站在新起点,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全面深化改革,更聚焦核心能力、更适应战略研发、更匹配未来发展、更符合国家需要,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开启企业发展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