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九如:关于新型智慧城市规范制定的相关建议

2021-12-05 03:40刘九如
中国信息化 2021年11期
关键词:智慧智能建设

编者按: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范“SMILE(微笑)指数”专家研讨会10月30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外事办公室原副主任、空军原副司令员陈小工中将,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国家发改委区域开发司原司长赵艾、国家信息中心原主任高新民、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原院长刘随臣、国家开发银行原行务委员郭濂、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忠平、河北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刘春成、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刘九如、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理事长郑志彬、国衡智慧城市科技研究院院长曾勇、国家发改委小城镇中心低碳研究部主任郑明媚、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谢茂松、香港政府原CIO杨德斌、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局中国司司长庄庆维等专家参加会议,分别通过视频和现场发表演讲并参与讨论交流。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刘九如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准规范,交流了如下观点。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历程

作为一个媒体人和研究者,有幸见证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我的印象中,“智慧城市”概念最早是美国IBM公司率先提出的,2008年11月6日,IBM总裁兼CEO彭明盛(Sam Palmisano)在纽约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的演讲,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10年世博会期间,我还曾与来上海参加2010全球智慧城市峰会的彭明盛总裁见面交流,当时的《计算机世界》以专题报道形式多次深入讨论和交流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案,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各界较早地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2010年11月2日,科技部等单位举办“2010中国智慧城市论坛”,达成众多共识。随后国家住建部开始启动智慧城市视点项目,到目前全国已有290多个城市正式列入住建部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如果再算上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确定的智慧城市项目试点,国内90%以上的地级市都已经走在城市智慧化建设的道路上。综合而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2015):技术驱动,侧重电子政务

这一阶段主要是推动信息技術广泛应用,连通相关信息,挖掘数据的价值,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探索期。典型的案例就是政务信息化,当时众多城市不同部门间的数据无法连通,老百姓到政府机构办事需要在不同的窗口来回跑,消除数据烟囱、数据孤岛,实现政务数据共享是这个阶段的重点任务。

第二阶段(2015-2018):科技融合,侧重城市治理

这一阶段主要是推动相关技术系统集成综合应用,推动城市治理迈向数据模拟决策时代,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开始出现,各城市纷纷建设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城市底座,衍生出智慧交通、智慧工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等各类应用。

第三阶段(2018至今):数字重构,营造智慧场景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推动城市从信息化、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促进城市进化为多个智慧场景叠加起来的有机体,期望城市像人体一样,拥有大脑、四肢和各种“生理系统”,能够高效、智慧、密切协作。

由于不同城市的底蕴不同、禀赋各异,建设智慧城市的打法也各有侧重,因而不同城市也处在不同进程。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一些城市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也有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探索。比如上海没有刻意抢占科技风口,而是围绕城市的数据资源下功夫,然后以众创模式将数据资源打造为智慧城市的“供血系统”;深圳则采取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以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为突破口,抢抓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基建”,初步建成了“一图全面感知、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的智慧化管理服务能力;杭州则立足市民服务,为城市生活打造新鲜的数字化界面,建成城市大脑,市民可凭借它触摸城市脉搏、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城市服务。

新型智慧城市规范制定建议

讨论研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范,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新型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有哪些新的发展要求。我的印象中,2015年前后,相关各方对新型智慧城市的提法有过明确定义。即“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城市与民生协调发展的新生态。这就需要智慧城市的运营商,要做城市资源赋智整合者、运营服务生态建立者和市场化运营主导者,这三者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核心。

发展到今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天地一体信息系统、5G、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广泛应用,智慧城市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结合产物,更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线上线下人与物、文化与知识的连接,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万物互联、知识深度学习、出行智能便捷和智慧休闲生活。由此,我认为,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从三个方面循序渐进:

一是万物万联。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虚拟城市全网络将数字化城市万物连接起来,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全面数字化表述,让城市的每个细节,实现数据交互,物和物、人与物的基本认知与对话。

二是数据汇聚。万物互联之后,便可展开更加智能便捷的服务,各类信息和数据随时随地汇聚、共享和处理,实现智能分析与调控,通过智能政务、智能交通、智能起居、智能设备、智能工厂等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

三是智能便捷。更多城市数据方便汇聚和处理之后,大数据智慧优先、AI智慧深度学习等便可使城市各功能实现智能便捷,在人类智慧的驱动下优化运行,最大限度地以最佳范式服务市民生活。

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和城市现代化治理,促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太浩科技公司和国衡智慧城市研究院提出建立新型智慧城市“微笑指数”,旨在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确立标准规范,具有深远意义。我对“微笑指数”还了解研究不够,但对新型智慧城市规范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充分总结新冠疫情防控对城市管理创造的新经验。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城市网格化管理构建了基层防控的“天罗地网”,提高了人员管控的精准性;大数据分析构建了疫情“信息参谋部”,提高了疫情研判的精准性;移动终端构建了城市“网上连心桥”,增强了政民互动的敏捷度;城市大脑构建了城市“领导驾驶舱”,增强了防控指挥的敏捷度。这些创新经验值得深入总结,形成规范。

二是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城市大数据平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数据依然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城市运转过程中产生或获得的海量数据资源进行快速收集、整合、存储与分析,统一标准,精准分析,并使用智能感知、分布式存储、数据挖掘、实时动态可视化等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城市数据+大数据技术+城市职能的城市大数据平台功能。

三是強化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城市大数据包含大量政务和产业数据及众多个人数据,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具有高度敏感性,要通过落实等级保护、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管理等基础制度,建立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的安全评估机制,明确数据安全的保护范围、主体、责任和措施;并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数据应用合规性的监督和审计,加强流通环节的风险评估,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力度,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四是以人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基于创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贯穿一切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有关标准规范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将新技术的应用、城市转型的需求与老百姓美好生活需求结合起来,包括如何将艺术和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等,只有通过适应当前需求的建设规范构成的“微笑指数”,才能真正赢得城市发展各方面的美好“微笑”。

猜你喜欢
智慧智能建设
寒露
智能烹饪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超智能插秧机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