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镝
时至今日,假如随机向路人提问:除了动漫,你能想到最出名的日本文化元素是什么?估计十有六七会回答“茶道”。何谓茶道?要我说的话,茶道乃是日本文化史上最为成功的“概念营销项目”。为何这么说?请容我从头论起。
饮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代,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而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的茶道,则是从唐朝前后开始的,唐朝大臣刘贞亮说:“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从这时开始,中国老百姓开始有了喝茶的习惯。
803年,从唐朝归国的遣唐使永忠和尚将几麻袋茶叶带回了日本,呈交给当时的嵯峨天皇,据说天皇在收到这份礼物后非常高兴。当时,在日本,茶叶属于特供品,仅给上层贵族享用,而且还被当作名贵药材,有强身健体等功效,因此在王公贵族中人气很高。
当然,这只是茶叶,而将茶种以及茶道学问带回日本的,则是一个叫荣西的和尚。1168年,27岁的荣西坐船渡海来到中国。那时中国是南宋时期,盛行日本没有的禅宗,荣西在仔细阅读了各种佛禅读物后,感到日本佛教也要走这条路。在修行中,荣西第一次接触到传说中的茶汤,他发现这种饮料不仅好喝,还有提神醒脑的功效。他后来在著作中写道:“茶乃合五脏、健身心的灵丹妙药。”
1187年,曾一度回国、已经50岁的荣西和尚,因为觉得自己的学问修为还远远不够,所以再次到中国学习佛法,停留了4年。这次回日本,他除了带回佛法经文外,还带回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茶种。1202年,荣西在京都开山(初代住持)建仁寺,这是日本史上第一座禅寺,荣西因而被誉为日本“禅宗之祖”;也因此,从一开始,日本茶道就和禅紧密结合。
其时,日本的喝茶方法直接传承了宋代的点茶法,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再以茶釜烧水,微沸初漾时立刻冲点碗中的茶。同时,为了使茶末与水彻底交融,还准备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酷似刷子的工具茶筅,作搅拌用。因为这一系列动作相对繁琐,再加上当时茶依然是名贵饮料,于是主家招待客人时,为了更凸显其价值,又原创性地发明了一些其它礼仪。茶道的雏形就此诞生。
日本茶道的外在形式完全沿用了宋朝的点茶,而内在则讲究“禅”。诚然,境界不是谁都有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道仅限于在上层人士之间流传。事实上,那时的日本茶道较之“道”,其实更注重“茶”。比如,后醍醐天皇时代,宫廷里常常举办斗茶大会,王公贵族们会拿煮茶水品或茶粉质量相互比较,分出胜负。大家对茶器的看重程度也日益增加。从中国而来的瓷制茶碗或茶壶被认为是上上品,位高权重的人往往不惜千金购买。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进入14世纪后段,茶道不再是权贵的专属权利了,武士甚至平民在闲暇之余偶尔也能喝上一口茶,品一品这绿油油的乐趣。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1467年,事情终于开始起了变化。
1467年,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对于茶道而言,战国时代是一个分水岭,此后,日本茶道外形依旧,但内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元素。而这些变化都与“茶圣”千利休分不开。今天在日本看到的几乎所有茶道流派,沿用的都是千利休的茶道理念。
千利休,1522年出生在堺(今大阪府),幼名与四郎。他本并不姓千,而是姓田中。田中家虽然自称是平安时代名将田中义清的后裔,但到了千利休父亲这一代,他们家的主业其实是在堺地开仓库,就是买几块地皮,造成库房,租给大商人囤货。
17岁时,与四郎开始学习茶道,先做了北向道陈的弟子,之后又师从武野绍鷗。这两位都是日本中世史的茶道名人,尤其是后者。武野绍鸥是做生意的,他以茶道为手段结交权贵,借着攒下的人脉,从事武器贩卖的活计,成了一代豪商。事实上,仔细看看日本战国时代那些著名的茶道人士,你会发现,他们十有八九原先都是生意人,茶道于他们而言无非是一个踏板,说得直白一点,茶道不是文化,而是社交活动。
千利休也不例外,他的野心甚至比前辈还大。北向道陈和武野绍鸥传授给千利休的是书院派茶道。这种流派的茶会有一个关键字:贵。无论茶如何、水如何,茶碗一定要名贵,最好是中国来的官窑青花瓷;其它各类道具,包括茶釜、茶入等都是越名贵越好,越是中国出品越好。因此,能碰书院派茶道的人也是非富即贵。
于是,千利休也和师傅们一样,靠着这种上流社会专属的社交活动迅速融入其中,然后以茶人的身份得到了很多生意方面的特权。比如当时掌控京都和堺等中央地区的是大名三好家族,而千利休正是三好家的御用商人。1569年,织田信长取代三好家,获得京都和堺的掌控权。他以新话事人的身份召开了一个盛大的茶会,邀请了九位在京畿地区分量十足的大人物参加,其中便包括千利休。此时的千利休47岁,已是堺地会合众成员和一代豪商。
堺这个地方历来地位比较特殊,因为那里是日本重要的商业港口,所以不管武士们怎么打,在堺地说了算的从来都是商人。而商人们为了更好地管理并做生意,又自发成立了一个自治组织,即会合众。
在这场茶会上,千利休得体且精湛的倒茶技术引起了织田信长的注意,千利休顺势表达了自己愿意投靠的想法。就这样,千利休成了织田家的供货商,主要负责军火。
1582年,织田信长因遭部下背叛,在京都本能寺自杀。之后,织田信长的另一名部下羽柴秀吉——即后来的丰臣秀吉——逐步掌握织田信长留下的地盘资源并发兵全国,意图统一日本,结束战乱。
早在丰臣秀吉崛起之初,千利休便投靠了他,并奉命造了一座茶室,叫待庵。待庵是目前日本保留下来最古老的茶室。从风格看,它狭小、简约,和之前所有茶室完全不同。待庵占地约7平方米,其中茶席约占4平方米。茶室内部高约1.6米,茶室门高只有1米。
千利休身高1.8米,在待庵茶室里,他是站不直身子的;丰臣秀吉身高1.5米左右,他得躬下身子才能进去。可以设想,两个人正襟危坐在一个4平方米大的地方,面前还要放着茶碗、茶水以及茶叶粉等,整体上确实略显拥挤。
至于室内的装潢,可以说是简约至极。支撑整座建筑的柱子是不经精加工的杉木原木;构筑天花板的则是从附近竹林就地取材的竹子。墙壁四周同样没有任何装饰,甚至没有好好粉刷过。据说丰臣秀吉第一次进入待庵时,泫然欲泣——他出身贫寒,自幼过的都是苦日子,待庵的风格让他想起小时候农村的破草房以及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这正是千利休想要的,他需要对日本茶道进行一场前无古人的改革。自古以来,茶道的精髓是什么?镰仓时代,靠好茶、好水;室町时代,看重上好名贵的茶器。现在,千利休要推翻这一切。在他的时代,茶道的最大卖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概念”。
千利休的茶道,茶叶可以是路边采来的野草;汤水可以是昨天喝剩的凉白开;茶碗用粗陶饭碗也行;茶勺哪怕用饭勺也未尝不可。一切都能随缘而来,就地取材;一切都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但是,唯独要有情怀、有概念。
这个概念主要是四个字:敬、寂、清、和。“敬”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寂”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怡静,茶人表情庄重、凝神静气;“清”是纯洁、清静,表现为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和”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其中,千利休尤其看重一个“寂”字,他还特地将自己的茶道称之为“侘茶”。“侘(读chà)”在日语中,便有寂寞、孤寂之意。
除此之外,千利休流派的茶道还提出了“一期一会”的概念。“一期一会”是除了敬、寂、清、和之外,日本人在茶道中更为讲究甚至可以说是奉为真理的理念。一期,就是一生;一会,就是见一次,连起来就是一辈子只碰得上一次。放在茶道里可以理解为,现在喝的这杯茶,这辈子都不会再有同一杯;甚至是现在喝的这一口茶,这辈子都不会有相同的第二口;而现在陪你喝茶的人,兴许这辈子再也碰不到第二次,对于那个人来说,你也是如此。
这种理念要放在千利休的时代去理解,当时是兵荒馬乱的战国,人人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难免就会有厌世情绪。在这种情绪促使下,能让人静下心来暂且忘记战乱的敬、寂、清、和与一期一会的概念自然就有足够的人气,不光是在战场上拼杀的武士,连农民和商人也乐于参与。
尤其是一期一会的理念,战国时代,彼此间相互背叛与攻伐,今天是朋友,明天可能就是敌人,父子反目、兄弟相残也屡见不鲜,所以这种叙说人生无常的理念就流行了起来。表面上看,一期一会似乎有点悲观,但实际上却包含着一种正能量——在人生中经历的每个瞬间都不能重复,因而人类要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可能仅有一次的相会付出全部心力,否则就会留下深深的遗憾。
1585年,随着名声越来越大,千利休奉旨入宫,为正亲町天皇开了一场茶会。终于,他成为了日本顶端的茶人,确切地讲,是日本第一的概念营销者,但他似乎仍不满足。他收了很多弟子,其中不乏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然后又开始以强硬姿态干涉丰臣秀吉的品味、审美取向乃至政治事务。同时,他还把那些非常便宜的茶器高价出售,大赚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日本很多名贵茶器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珍贵。比如著名的“赤乐”和“黑乐”。它们是千利休让长次郎在聚乐第边上就近取材挖土烧陶做成的茶碗,涂上铁釉变成黑色的就叫“黑乐”,多加点红土成了红色的就叫“赤乐”。长次郎的本职就是烧瓦工,按说他制作的茶碗也没什么特别,但千利休却卖得特别贵,几乎到了一本千利的地步。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