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越与回正:体育报道中媒介逼视的生成、影响及治理

2021-12-05 13:13彭楠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自媒体

彭楠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使得传播主体日渐多元化,传统媒体、自媒体、网友采取不同方式对热点人物的私人领域进行过度公开而导致媒介逼视现象加剧。通过东京奥运会期间对运动员的报道分析媒介逼视的生成及影响,希望对媒介传播伦理失范的现象进行有效规避与回正。

关键词 媒介逼视;东京奥运会;自媒体;饭圈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8-0064-03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建设性传播:网络社区传播治理及转型研究”(163080040);南京林业大学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162080139)。

1 失范与“围猎”:从东京奥运会报道看媒介逼视的生成方式

媒介逼视是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的报道行为,随着传媒技术的变革,各种传播模式趋向融合[1],媒介逼视主要由传统媒体、自媒体、网友粉丝三者构成。

1.1 记者的“失范”采访

东京奥运会女子铅球决赛中,中国选手巩立姣以20米58的成绩摘得桂冠。但记者在采访巩立姣时把重点放在询问巩立姣的私人问题上,本应是获得金牌的赛后采访,却硬生生变成了奥运冠军隐私采访。某主持人在节目《体坛英豪》中冒犯运动健儿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在采访运动员汪顺时,这个主持人却问起了八卦,在采访中直接问汪顺与张雨霏有什么关系。从运动员的角度,巩立姣为赢得金牌而将外貌与恋爱放在训练之后,她希望向观众传达的是训练经历,夺金的喜悦与自豪,而非自己的个人隐私、八卦绯闻等;从记者的角度,在奥运会的采访中应增强人文情怀[2],以价值观作为驱动[3],立足比赛,作为观众联系运动员的桥梁,采访出真正有用的“干货”,而非为了吸引眼球将重点置于运动员异于常人的身材、八卦与私生活,这是对运动员个人隐私的冒犯,也是对奥运健儿的不尊重。从观众角度,记者的越界采访不仅无法使他们获得体育资讯,还会对记者、对新闻媒体失去信心。

1.2 自媒体的“流量为王”

14岁拿下东京奥运会10米跳台冠军的全红婵,在报道中提到自己梦想开小卖部,喜欢吃辣条等,几天后,辣条、慰问金、医疗保障纷纷被送到全红婵的家中。除此之外还有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自媒体,他们看中了奥运冠军的流量,为蹭热度而将全红婵家当成作秀的秀场,把不大的房子里里外外拍了个遍,找全红婵家人合影拍视频的自媒体人络绎不绝,仅抖音平台上,以“全红婵”为话题的短视频浏览量就超过44亿,这些“以利益为先,以流量为重,企图瓜分全红婵身上巨大关注度”的自媒体[4],将全红婵的私人领域过度公开,给她及家人带来巨大压力,直播全红婵的奶奶在门口摔倒被扶,被吵得无法睡觉而关门被噴“架子大”“高傲”,全红婵家人对此束手无策,只能放任自媒体将自己家拍个“底朝天”并发到网上被大量观看。

1.3 粉丝的“猎奇围猎”

近年,运动员偶像化趋势出现,以“趣缘”为连接的“饭圈”行为在体育圈呈现蔓延趋势[5],“饭圈”给体育圈带来的乱象在东京奥运会期间显露:第一,对运动员的私人生活过度关注,从家庭住宅到社交媒体,以“列文虎克”式的细致程度对运动员的私生活进行深扒;第二,粉丝以主观臆造对运动员的社会关系、日常生活、言论等进行不实编造,甚至导致几名运动员的粉丝互撕,将饭圈的“口水大战”带入体育圈。全红婵成为奥运冠军收获了大批“粉丝”,这些粉丝迅速扒出了全红婵的各个社交账号,他们开始拿着“放大镜”观察全红婵的每个社交动向,在全红婵获得奥运冠军后,各大媒体争相调查报道全红婵的家庭背景、出身故事,由于凤凰网的报道中提到父亲因为生计困难“抽了不知多少根烟”,一些粉丝化身正义使者,辱骂全红婵的父亲,以一种越俎代庖的姿态惩罚全红婵“恶毒”的父亲,但对于全红婵的家事,这些粉丝并无权过问,粉丝成为了全红婵私人领域的“逼视者”“窥探者”甚至成为了“审判者”。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网络赋权的背景下[6],粉丝去全红婵的社交账号上窥察全红婵与好友的交往细节,恶意揣测全红婵遭受队友的孤立与排挤,并对其队友进行谩骂与指责,导致体育界饭圈化现象加深,这种不注重运动员训练比赛本身,过度“偷窥”运动员私生活甚至臆想造谣,给运动员及其家人和队友带来极大的困扰。

2 僭越:从东京奥运会报道看媒介逼视造成的影响

2.1 给报道对象及家庭带来负面影响

以密尔为代表的现代自由主义者主张公私领域必须区分,他认为凡主张关涉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个性,凡主要关涉在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社会。巩立姣的恋爱问题、杨舒予的颜值等都属于私人领域。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分为“台前”和“幕后”[7],作为运动员,与比赛运动相关的活动属于“台前”,但在与体育相关的私人生活属于幕后行为。第一,当记者通过直播采访、节目访谈等方式将原本幕后的私人生活当众展示给公众时,运动员将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下,这种关于情感绯闻、颜值外貌的议题很容易形成舆论话题,当记者将这些私人领域暴露于公众视野下,剥夺运动员的隐私空间的同时,也将运动员推向正常生活中不应承受的巨大压力之下。第二,自媒体利用自身的灵活性与宽松的约束机制,对运动员的私人领域进行裸露式拍摄、贴身式直播,借助互联网技术视频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传播,将运动员的私人领域不断透明化,扰乱运动员及其家人朋友的正常生活,为社会公共秩序带来巨大干扰,虽然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但这并不意味着话语权是他人隐私的侵犯手段,自媒体数量庞大、素质参差、没有统一管理机制,以主观化的内容变现和交互性的传播方式[8],严重扰乱报道对象及家人的正常生活与当地公共秩序[9]。第三,粉丝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对运动员的身份信息、社交动态甚至话语神情进行过度深扒与解读,利用媒介对运动员的私人领域过度关注,由于身体的不在场[10],网友粉丝往往通过臆想揣测运动员的私人生活,并加以夸张、虚构,编出没有事实依据的事件在网络上大量传播评论,这种网络谣言一般以粉丝崇拜的运动员为“受害者”,与此运动员相关者为“施暴者”,借此对运动员表达同情与理解,对此虚构事件中的“施暴者”进行攻击,由于过度的群体认同[11],导致粉丝陷入“为运动员发声”的自我狂欢中,容易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甚至走向网络暴力[12]。

2.2 助长大众的窥私欲

娱乐化将大众窥私的欲望无限放大,这种欲望在互联网的匿名性下,偷窥他人隐私的满足感变得轻易与无罪,而记者的“越界”采访、自媒体裸露式拍摄与直播、粉丝对个人生活的深扒,助长了大众的窥私心理。萨特曾指出“当接触是不可能的情况下,窥视的欲望就占据了上风”,含有窥私的内容能够引起大众的兴趣与关注,成为自媒体追捧的流量内容,自媒体大量传播隐私内容不断满足大众的窥私欲,大众的窥私欲望逐渐由浅入深,将自媒体生产的内容推向运动员更加隐秘的私人领域,自媒体将隐私内容作为消费品,将大众的窥私欲转化为流量,将形成逐渐深入窥私的螺旋。

2.3 导致新闻娱乐化

为了取得收视与关注,获得更大的受众群,在全媒体转型的事态下,新闻媒体从严肃的体育竞技新闻中挖掘娱乐价值[13],例如记者对巩立姣的恋爱、对王顺的八卦的关注,软化硬新闻,使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议论。由于媒介的容量有限,受众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的“议题”容量也有限[14],对运动员的私人问题过度关注,导致受众对运动员本身训练及比赛相关内容被挤压,与体育相关信息缩减,形成本末倒置的乱象。央视记者对于巩立姣的采访甚至引起外媒的批评,认为这段采访没有尊重巩立姣作为运动员取得的成绩,反而将关注点放在了巩立姣的私人领域,将体育新闻采访引向娱乐话题,造成新闻重点的偏移,造成主流媒体公信力的降低[15]。

3 治理与回正:媒介逼视的规避之策

3.1 新闻机构加强新闻自律

媒介逼视是公共媒体对于私人领域的僭越,也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新闻自律是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新闻专业精神的核心是社会功能和公共性[16],新闻工作者作为媒介逼视现象产生的主体,应时刻遵守客观公正真实的基本原则,避免在采访时融入自身情感因素,注意与报道对象的距离,不过度报道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领域,同时创新传统媒体的节目模式,将创新及内容作为赢得收视率的重要途径[17]。

3.2 网络自媒体提高职业素质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媒介技术的赋权及传播渠道的扩展使自媒体获得极大的关注度[18],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自媒体需端正自身行为,提升自我修养[19],以不扰乱公共秩序,不侵犯他人隐私,遵守公共道德为基础展开内容创作,同时将自媒体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内也刻不容缓,创新媒体管理方式,促进网络自媒体的健康发展。近年短视频行业兴起,MCN机构数量快速增长,行业内马太效应凸显,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当务之急应完善MCN模式[20],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培养新媒体人才[21],重视内容生产,把精品化、专业化的内容作为增加受众黏性的主要方式。

3.3 多方共同规范饭圈化粉丝行为

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粉丝对运动员私人信息的搜集渠道更多,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同时由于“饭圈”平均年龄较小,因此规范体育圈的饭圈化粉丝行为,首先要正确引导,为饭圈树立正确价值观,促使其形成边界自觉。其次,新媒体平台也要采取措施,对网络上有深扒运动员私人信息、产生造谣趋势的粉丝圈子进行及时规劝,对已经产生负面影响的账号、圈子等进行重点整治,让体育圈的粉丝行为在规范中进行。

4 小结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各式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并且逐渐呈现娱乐化趋势,媒体与网友粉丝容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热点人物进行窥视。媒体易受市场与流量的影响,网友粉丝易盲目跟风,侵犯热点人物的个人隐私。对于公众关注的人物与议题,主流媒体应保持新闻自律,网络自媒体提高职业素质,网友粉丝在多方规范下行使言论自由,有效规避媒介逼视现象,共同促进大众传播话语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广圣.互嵌与协同:社会结构变迁语境下乡村传播结构演变及其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91-101.

[2]徐娉婷,冯菊香.大学生时尚杂志电子刊消费的心理动因与行为特征[J].东南传播,2020(9):89-92.

[3]王灿.基于营销3.0视角的企业整合品牌传播研究:以宜家家居为例[J].东南传播,2019(5):136-138.

[4]张荣.新媒体视域下互动剧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探究:以腾讯视频《摩玉玄奇》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6):72-73,100.

[5]冯菊香,邹嘉楠.认同与重塑:网络游戏社区中拟态关系的影响研究[J].新闻知识,2021(2):21-26.

[6]孙梦婷,何晴,黄蓉.故宫文创的跨媒介传播策略[J].东南传播,2020(9):83-85.

[7]甘露颖.自媒体时代称谓词语的表达、困境与重构:以“阿姨”称谓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5):63-65.

[8]裴敏.风格·抵抗·收编:伯明翰视角下“饭圈”文化时代性解读[J].新媒体研究,2021(7):78-80,88.

[9]李宇童.异化理论视角下短视频“审丑”现象研究:以“迷人的郭老师”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9):62-65.

[10]林辰.网络流行话语范式转向的原因及影响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1(11):78-80,87.

[11]裴敏.进圈与出圈:融媒时代社群经济的从立到破:以B站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10):37-40.

[12]杨鑫,冯广圣.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下文化的狂欢:基于“惊雷”“淡黃长裙”现象的考察[J].东南传播,2020(11):83-85.

[13]冯广圣.报业“一体化”转型模型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8(3):94-96.

[14]陈力丹,王辰瑶.“舆论绑架”与媒介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J].新闻界,2006(2):24-26,1.

[15]位云玲.新闻反转的内在机理、影响及治理探究[J].新闻知识,2019(4):86-89.

[16]位云玲,冯广圣.算法新闻推荐的社会责任反思[J].新闻知识,2020(9):23-26.

[17]张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应对与创新:以《天天云时间》为例[J].艺术研究,2021(3):98-100.

[18]丁月明.试论网络直播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J].东南传播,2020(5):56-58.

[19]王菲.后疫情时代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与对策[J].东南传播,2021(5):113-116.

[20]李越,吴斯,冯广圣.UGC视角下的网络社区内容分层管理个案研究:以站酷社区为例[J].东南传播,2019(7):121-123.

[21]杨艺,谢慧.融合传播语境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盐城市A镇为例[J].东南传播,2020(7):51-52.

猜你喜欢
自媒体
智能手机时代隐私权的保护
自媒体对高中汉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自媒体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网络创业策略分析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审视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