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众参与式气象教育网络Co-WIN的构建与启示

2021-12-05 10:49张明杨程志强戴昕芃田晓琳章棋
城市与减灾 2021年6期
关键词:资讯会员气象

张明杨 程志强 戴昕芃 田晓琳 章棋

前言

在提升公众气象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方面,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校园气象站被期许为气象科普教育的最佳载体。然而,当前中国内地校园气象站虽然营造出很强的校园气象氛围,但只有气象的壳,缺乏气象的核,暴露出“僵尸气象站”、“沉睡的观测数据”、辅导员的气象知识储备及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校园气象活动形式及内容单调枯燥等多种问题。校园气象站传播气象知识的效果十分有限,并且缺乏公众参与。另一方面,公众熟知的各种天气资讯服务网及App又很少涉及气象教育。

近年来专家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天气资讯网络在公众气象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提升方面的重要性。在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四届气象科普论坛上,陈兆伟和谭广雄(2011)首次推介了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的运作模式、发展历程及教育活动推广模式等。Tam等(2012)探讨了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的发展历程及其带来的价值。何俊杰等(2013)在第五届气象科普论坛上介绍了香港社区天气观测计划(Community Weather Observing Scheme)推出的网上平台及其采用的公众气象教育模式,以及市民的反馈。然而,鲜有文章系统地探究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构建路径;此外,既有研究均采用定性分析法,缺乏系统、严格的案例研究。

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以香港社区天气资讯网络为例,探究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该平台推送的公众气象教育资源及采用的教育模式,以期识别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在公众气象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内地开发相关社区减灾资讯网络提供有效借鉴(图1)。

图1 香港社区天气资讯网络

案例选择

以香港社区天气资讯网络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原因基于案例典型性和可获得性两方面考虑。

案例的典型性具体表现为:第一,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是由香港天文台、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三方共建的公众教育项目,其观测成果获得英国皇家学会认可,在公共服务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第二,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率先利用互动模式激发用户积极性、提高公众参与度,帮助公众增加气象与环境科学知识积累、增强气象素养、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水平,由此可见平台采用的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

案例的可获得性具体表现为:社区天气资讯网络作为公共服务项目,网站资料透明公开,发展历程、板块内容以及教育模式等重要信息均可获得,可供进一步分解细化,确保案例分析顺利开展。

案例分析与主要发现

本文从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发展历程、板块内容及公众教育三个层面,系统剖析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构建路径。

(一)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发展历程

为解决平台构建路径问题,在开展案例分析之前,首先需要界定平台构建过程,该过程是指从平台的初创到平台运营发展的全流程。借鉴朱晓红等(2019) 学者的观点,将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构建的过程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更新期三个阶段:初创期是指初始创意被识别及平台建立的阶段;成长期是指会员、板块内容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发展的阶段;更新期是指平台获得一定程度的行业认可且受众群体不断增加的阶段。基于三阶段的划分,本节将具体描述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平台构建的发展历程。

1.初创期:前期筹备与平台成立

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成立的构想源自香港天文台两位前任台长林超英先生及李本滢博士的创意。千禧年代开始,香港越来越多气象爱好者及学校自发建立自动气象站,并在互联网上分享相关的天气资料,但这些资料的品质及稳定性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市民对气象资讯的需求不断增加,渴望能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设立气象站,提供贴身的天气资讯。鉴于此,香港天文台早在2005年就开始构思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与学校及社团合作,收集其自动气象站天气资料,经过适当的品质管理程序,再通过互联网为市民提供覆盖面更广泛的天气资讯,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这也是“社区天气资讯网络” Co-WIN英文简称的意思。适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有意派学生到中、小学推广科学教育。香港天文台与理大理念相同,于2007年1月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筹划活动,在香港学校推动气象教育。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工作,社区天气资讯网络于2007年8月24日正式启动。初始会员共计35个,包括中、小学校以及可观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馆(Ho Koon Nature Education cum Astronomical Centre)。

2.成长期:会员、板块与管理发展

就会员发展而言,2008年葵涌区林植宣博士老人综合服务中心加入社区天气资讯网络,2009年老人服务中心、海下湾海洋生物中心及香港童军总会(Scout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相继成为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的会员。就板块发展而言,为了进一步拓展教育内容,2008年夏天起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推动会员进行多次试验性研究计划。2008年11月正式启动了“社区紫外线资讯网络”,并于2009年11月启动了“齐来关注社区天气”活动。2010年11月13日,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启动“网上教育资源”平台,并新增维基教育资源以推广气象教育。就管理发展而言,2009年11月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成立了“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执行委员会,负责制定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未来发展方向及筹办气象教育活动。

3.更新期:行业与社会认可

2011年4月,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在“2011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比赛中,荣获“最佳协同合作(服务)奖”。2011年6月,社区天气资讯网络获得英国皇家气象学会颁发的“2010维萨拉奖(Vaisala Award)——天气观测及仪器应用”。此后,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的会员数目持续增加,截至2019年9月15日,共有会员169个,上传天气观测照片超过23050张。

(二)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板块内容

目前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平台包括最新资讯、关于我们、天气资料、照片库、教育资源、社区天气观测计划及会员共7个板块内容。“最新资讯”板块持续更新各类比赛资讯、专家公开讲座等信息;“关于我们”板块介绍平台背景资料、建设宗旨、会员权利与义务等基本信息;“天气资料”板块展示169个会员观测的日常天气信息与大气污染物浓度指数;“照片库”板块呈现用户上传的天气照片、会员观测站图片及各类活动留影等;“教育资源”板块提供教育资源、研究性学习范本、培训班材料、自动气象站操作资料等相关信息,并开设技术问答讲坛及互动论坛;“社区天气观测计划”板块主要用于会员上传天气照片、观测资料及自然灾害视频,展示香港天气现象等;“会员”板块包含会员名单及分布等信息。

(三)公众气象教育模式与资源

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力求打造“线上+线下”资源对接平台,采用提供线上资源和组织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图2)。线上资源有助于用户学习气象与环境知识,而线下活动有助于会员在实践性研习活动中躬行求知。

图2 香港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的教育模式

1.线上资源

线上资源包括维基教育资源、问答论坛和针对儿童的小小天文台等,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呈现。一是提供辐射、气候变化、环境监测等基本信息,帮助公众对气候环境形成初步认知;二是上传酸雨、二氧化碳、热压指数等观测对象的研究性学习范本,辅助公众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三是开辟了问答论坛,以供用户讨论交流、互相解疑答惑;此外,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利用“小小天文台”分网站,为幼童提供气象知识,激发学童探索气象知识的兴趣。小小天文台共有十二个分区(分区天气、天气照片、天气雷达图像、卫星云图、闪电位置资讯、紫外线指数、天文台吉祥物、天气预报、网上时钟、太空天气、天气配对、度天赏云)。每个分区下展示“小教室”“资料库”“电影院”三个板块,“小教室”简要介绍相关知识、“资料库”提供详细资料及外部链接,“电影院”可播放部分仪器使用教程和天气案例视频。儿童可以通过天气配对游戏加深对热带气旋、雷暴、水浸等预警标志的记忆,通过计时问答、拼图、猜猜图像、数字风波等小游戏加深对太空天气的了解。

2.线下活动

线下活动可以划分为互动式教育模式和实践型教育模式两种形式。一是以知识讲座为代表的互动式教育模式。会员可以通过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定期组织的讲座活动获取气象知识,通过参加工作坊、研讨会、国际教育论坛及博览会等活动,交流知识和分享经验;二是以设计比赛、科技嘉年华为代表的实践型教育模式。会员可以通过参观气象设施了解其基本运作方式(图3);中小学生还可以走出课堂,在海洋公园学院、马湾公园通识学院等主题公园中实践求知。此外,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多次组织气象类竞赛,如天气预测比赛、闪电探测器设计比赛、能见度测量方法设计比赛、地震探测器设计比赛等,以加强学生对工程学及气象的认识和关注,同时考验其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图4)。

图3 大帽山雷达站

图4 全域观天仪设计比赛

香港社区天气资讯网络与内地天气资讯、气象科普平台的异同

目前中国内地天气资讯平台主要包括中国气象局面向社会公众建立的公益性气象服务平台和以墨迹天气为代表的商业性气象服务软件两种。浙江中小学气象网、北京气象科普网、无锡校园气象网则是内地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气象科普平台。除中国天气网外,中国内地天气资讯平台鲜有涉猎公众气象教育领域。虽然气象科普园地及中国天气网在该领域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对照香港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平台,上述两个平台仍存在以下不足:缺乏较小区域范围内连续性的气象观测记录,不能满足公众对贴身气象资讯的需求;线上教育模式侧重于单向推送,是“授人以鱼”,不利于公众进行线上互动;教育模式单一,互动式和实践式等线下活动严重缺失,不利于公众进行情景体验。

(一)与内地天气资讯平台的比对分析

就日常天气信息而言,内地主要天气资讯平台与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平台都提供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湿度、天气状况及紫外线等日常天气信息,但前者是基于中国气象局等机构提供的气象数据资源做出的天气预测,而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平台提供的数据来源于会员的实际观测,且该平台还包含太阳辐射观测值。

就大气污染物监测而言,内地主要天气资讯平台通过空气质量等级或指数等形式呈现空气质量状况。中国天气网提供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PM2.5和PM10等全天候监测数据,而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平台部分会员会提供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臭氧等实况监测数据。

就公众气象教育而言,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平台在公众气象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打造“线上+线下”资源对接平台,采用组织线下活动与提供线上资源两种教育模式,创造了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相比而言,内地主要天气资讯平台在公众气象教育方面略显薄弱。具体而言,中国天气网侧重于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和天气案例;墨迹天气侧重于用户交互,如设立“实景活动”专区,鼓励用户上传天气专题图片、参与AI观云识天活动,该专区还包括“观天者计划”,通过补贴方式号召用户发布实时图片直播灾害现场,成为气象灾害的前线观察员;而其他天气资讯平台鲜有涉猎公众气象教育。

(二)与内地气象科普平台的比对分析

就目标受众而言,气象科普园地直接面向公众,内容大多取材于人物访谈报道、气象类报纸等刊物,内容具有普适性,但趣味性程度不高,仅涉及部分手绘视频、小游戏等。而社区天气资讯网络会员包括中小学校、社区、各类协会等等。鉴于其会员多样性,社区天气资讯网络依托覆盖面广、可读性强的维基教育资源,还特意开辟了针对儿童的小小天文台网站,利用趣味性网页设计、动画游戏式科普激发学童的气象探索兴趣。

就线上资源而言,气象科普园地将科普内容划分为气象视界(气候变化、预报观测、人工干预等报道)、名士观点、气象与人(农业气象、生活气象、体育气象、交通气象、生态气象、校园气象)、防灾宝典、科技之光、气象图吧、奇闻逸事、科普动态。该平台以气象资讯、采访报道、报刊文章等文字类科普资源为主,防灾科普视频、气象景观图片、图解天气为辅,同时提供气象知识闯关、车行雷雨天、预警信号连连看等小游戏帮助用户强化相关记忆。由此可见,该平台侧重向公众提供气象知识,是“授人以鱼”。而社区天气资讯网络不仅向用户提供气象类教育资源,还提供社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记录、研究性学习样本,并开设问答论坛,以引导公众深度学习,是“授人以渔”。

就教育模式而言,相比气象科普园地,社区天气资讯网络不仅提供传统的文字类、图片类、视频类线上教育资源,还开辟囊括趣味游戏的儿童专区和线上自由讨论区。此外,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更注重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对接,通过互动式、实践式线下活动提高用户气象意识,引导公众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启示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在公众气象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港社区天气资讯网络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内地打造类似平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为了弥补中国内地现有天气资讯平台及气象科普平台目前存在的不足,推广气象及环境科学的教育,提高公众气象科学素养,内地可尝试打造“线上+线下”气象教育资源对接平台,通过线上教育资源、互动式教育模式、实践式教育模式,帮助用户获取气象与环境知识,引导用户学以致用。另外,为满足公众对贴身天气资讯的需求,平台提供的实时气象观测资料可以向公众提供较小区域范围内的连续性天气资讯。但需要注意的是,相关平台的搭建需要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遵循《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需要统筹好政府、社会与公众等多方主体协同共建的问题。

猜你喜欢
资讯会员气象
气象树
会员之窗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资讯Information①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资讯